生活中的许多回眸都映牵着时代的投影。储物箱里发现一叠陈封许久的报刊插图,翻看之际不免有几分久违的惊讶和些许光阴似箭的嗟叹。与它们的不期遇见一下刷新了我的记忆,这些印刷品和手稿,始积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它们记录了我一段的学习时光,从此拉开了与画面不解的序幕,也留下了八九十年代那个曾经热闹非凡的纸媒时代的印记。
因为这些纸品许多已经发黄变质,赶紧忙活几天,翻拍处理存入了手机,电子产品的进步让它们基本还原出当初的模样,确是件值得安慰的事。
我的储物箱
起飞的时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南方改开加温升腾。文化禁锢的突破,思想的活跃,文创的兴起,城市流动人口的激增仿佛给报刊杂志业注入了助燃剂,许多出版物瞬间炙手可热。八十年代中纸媒发展到了极之繁荣时期,那时的邮局、书店、街档大小报刊五光十色。每年10月各渠道的订阅名录眼花缭乱,群众间流行热文相传,报刊杂志成为那个时代普及流行的文化现象。其时广东许多报刊杂志发行走在全国前列,以巿民最熟悉的图画周刊《周末画报》为例,其发行量就达到了120多万份。
文创鲜花的繁荣也滋养了插画绿叶的蓬勃生长,许多著名专业画家纷纷躬身为文章画起了插图。报刊杂志的需求将手绘插图、连环画的发展也推向了高潮。1990年,以桌上画面为专业特色的广东连环画研究会,更是乘此势在广州深圳两地举办了连环画研究会的第二届巡回展。我作为会员,作品也参加了那次连环画研究会的展览。
黑白的天地
这些八九十年代陈封的画面皆为黑白画,画面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对所有画面都仍有记忆,陌生的是它们创作的过程都忘了。所幸画面里有每个画者自己的密码,故虽经几十年的陈封,依然可以找到路径去为自己解密。比如这幅画风来自哪个方位,那幅画人物形象出自哪里,人物光源及造型得到什么参考等……。
写实类型的黑白插画通常须要图片资料作为参考。二十世纪之前,市面有一类以电影画面翻拍编制的小人书叫做电影连环画,虽然印制效果模糊,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成了我喜欢依赖的工具书。于是,那些年不管到了哪里,我都常往书店跑,每次都希望透过书店柜枱玻璃看到有新的电影连环画出现。
同期,我还和许多画者一样,特别膜拜来自苏联的星火杂志插图画法,其中出其不意的黑白灰配置、相互衬托的技巧,概括与精细并举的视觉魅力,至今仍可处于令人仰止的境地。星火插图当时被插画界一致公认为学习的标杆。
佩服自己当年有着一股的冲劲,面对交稿时间紧还有一定的要求之下,竟然用业余时间去顺利完成。那时,每次接到任务都会紧张兴奋,每次手捧着印在刊物上的画,都会喜悦满足。经历过那段时间试飞摔打,锻炼了对画面构图组织能力,也为后来转行影视工作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电影连环画星火照片
短缺的集结
这次不期的回眸,发现印象中许多画以为应该在的,却不见了,也发觉一些为之供稿的报刊杂志名称也忘了。于是我对自己说应该及时整集一下,让剩下的它们再露露脸,与今天的电媒时代再来一次邂逅吧。我把图画梳理了一番,也有了以下这份记忆有限的报刊名称录:
周末画报(岭南美术出版社)、历史大观园(中山大学)、法制画报(省司法厅)、支部生活(省委组织部)、虎门(军企刊物)、少男少女(省作协)、民兵生活(广州军区政治部)、电影与观众(省电影公司)等等以及单册连环画。
上左:《李老师的夜晚》1991年
上右:《我的上级》1991年
下左:《明月照新田》1991年
下右:《拾荒者假扮董事长》1990年
《周末》画报佚名画稿
1
2
3
4
虎门杂志插图 约1990年~1991年
1《四个将军》
2《红九连》
3《怪人怪狗》
4《肖劲光》
法制画报连环画
左:《一把茶壶》画稿约1991年
右:画稿(佚名)
《历史大观园》插图
上右:《毛泽东》1989年
下右:《邓发》约1989年
上左:《张闻天》时间佚
下左:《北伐战争》时间佚
《民兵生活》连环画
《仁义胡同》1992年
单册连环画
《伦敦大火》1988年
寄望的闪现
因工作之鱼故,后来不能与画画之熊掌兼顾了。转行十多年,忽然发觉昔日喜爱的黑白插画这曾经意气风发的英俊少年已变为日暮归客,连环画早已消失,插画也变得渐渐式微。时代进步,媒介的多元化,日新月异的绘画电脑化渐渐取代了传统黑白手绘。报刊杂志也浪淘沙去、适者生存,市场归于平静。
2003~2009年,羊城晚报开设了一个周刊栏目叫“晚会故事.公仔纸”,这个栏目是一个六幅故事连环画栏目。机缘之下我成为栏目供稿者之一,六年间先后供稿几十次。那时画稿已运用了电脑上色,初期我应要求用漫画画法,一段时间后,我又不自觉地揉进了难以放下的传统画风来,我暗下一丝努力,寄望通过这个机会,能同时呼唤一下沉寂了的黑白画,可惜后因改版调整,这一丝希望还是落空了。
发表在《羊城晚报》的作品
结束语
时移势易,纸媒的火热时代一去不返了。但作为书刊绿叶的手绘黑白插图,将绘画与文本结合在一起,同时具备了电影、绘画、叙述、烘托的特性,强烈概括地营造出故事形象,它是有艺术视觉独特性的,是有生命力的。我常想,今天的多媒时代,黑白照片尚有它一席之地,黑白插画能否也有古老当时兴,重现江湖的一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