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是诗歌中的一个常见体裁,作者通过描绘历史人物、阐述历史事件,并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一种警示和教育作用。才子们为了避免遭受困境,经常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从而将满腔怨愤曲折又含蓄地表现出来。
千年遗迹、风流人物,一直都是文学创作的良好素材,骚客咏士们敢于直面现实和人生,并积极思考、发表感触,很多咏史名篇就显得观点精辟,更能流传久远。下面分享杜牧的两首咏史诗,词浅意深,令人感悟良多。
杜牧
题魏文贞
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
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
杜牧是晚唐杰出的诗人,他在考取进士之前就因为一篇《阿房宫赋》而备受称道,他也因此可以相对轻松地进入了仕途。
不过晚唐社会藩镇割据、宦官当权,朝廷中的肱骨大臣们就像走马灯一样不停地更换,大唐王朝更是陷入到内外交困的局面。杜牧生不逢时,有志难伸,只好借助诗歌排遣心中的愤慨和悲情。
魏文贞即初唐著名才子魏征,李世民曾将其誉为良匠,并视为挚友。唐太宗认为魏征就像一面镜子,只要认真听取他的忠言,就能明得失、知进退。
前两句采用比兴手法,蟪蛄是一种蝉,它夏生秋亡,所以无法看见冬天的霜雪。贤哲和俗士,分别代指魏征与封德彝。
相传李世民曾叹息大乱之后难以治理,魏征则觉得只要圣君施以仁义,最多几个月就能看见效果。封德彝嘲笑魏征,这是书生妄言,只会祸乱社稷。
封德彝
后两句耐人寻味,经过贞观之治,不仅天下太平,而且逐渐地开启了盛世,而封德彝却死得太早,无法亲眼目睹了。言下之意,如果这种庸才看见魏征的言论兑现了,他应该感到无地自容。
杜牧的这首诗言简意赅,又显得词浅意深。作者看似称赞魏征的卓越见识,其实是委婉地表达自己未能遇见唐太宗一样的明君,心中充了不平之意,读之让人感慨不已。
春申君
烈士思酬国士恩,春申谁与快冤魂。
三千宾客总珠履,欲使何人杀李园。
作为晚唐诗人的代表人物,杜牧虽然年少得志,中年之后却蹉跎岁月。才子感慨才不经用,只好借助诗酒解忧,同时他也经常凭吊古迹,并借助那些传说和历史,抒发内心深处的郁闷之情。
春申君和李园的妹妹
春申君,乃是战国时期四大公子之一。身为楚国的贵族,其府上的门客难以计数,其中虽然不乏具有雕虫小技之人,不过在关键时刻,可以振臂一呼者却很难发现。
前两句点出了春申君的故事,春申君有一个门客叫李园,他把妹妹李环嫁给春申君为妾,妹妹不久便怀有身孕。后来李园又与春申君商量,要将妹妹献给膝下无子的楚考烈王,春申君大仁大义,便爽快地答应了。
后来妹妹生下一对双胞胎,长子还成了太子,李园也就顺其自然地成了国舅。再后来李园担心事情暴露,便寻机杀了春申君。
诗人首先就发出感慨,壮士应该一诺千金,知恩必报,可是谁又能抚慰春申君的冤魂呢?
后两句化用典故,春申君曾与赵国的平原君斗富,他让自己的一些上等门客都穿着缀有宝珠的鞋子,让平原君的门客相形见绌。
可是这些门客听说春申君被害的消息后,竟然无一人愿意挺身而出,为昔日的恩主鸣冤报仇,可见其皆为无用之辈,又岂能堪称性格刚烈之士。
诗人以此表达一种深意,行走在朝堂中的一些王公大臣,就像春申君的门客一样,徒有其表,却无真才实学,更是不堪重用。所以平时交友时就该注意甄别,不要与那些忘恩负义之徒走得太近,更不可轻易地相信那些只会溜须拍马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