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毛主席审授衔名单,一笔划掉二野“三号人物”:此人不授衔

经史如诏 2025-01-26 09:03:12

湖南籍将领人才辈出,张际春倒成了“拖后腿”的一个。

“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是湖南会同人,最年轻的大将许光达也是湖南人,任弼时、罗荣桓、贺龙…,优秀者众,评定虽激烈,张际春没有军衔还是不对劲。

李达是参谋长,都有上将军衔,身为政治部主任,张际春怎成了籍籍无名之辈?

自己出面解释

“这里面,没有什么内幕”。

足够坦荡选择主动回应,二野及张际春成为例外,事出有因。

1955年授衔的时候,一项不成文的规定,野战军的政治部主任是要比参谋长高的,一野、三野、四野都是这样,偏二野特殊,参谋长李达成了上将,而张际春却什么职务都没有。

不是针对,也没有乱七八糟的原因,1955年张际春已经离开了部队,没有授军衔的必要。

有此经历的,不只张际春一人。

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曾是徐海东的上级,革命战争中前前后后立下过不少功勋,还是东北野战军中最早成立的两个兵团司令员之一,赫赫战功,却因建国伊始就离开军队去地方从事工作,导致资历功勋明明可比开国大将,最终却什么都没有。

身外之物,看的很开。

“肩上多几颗星少几颗星又能怎么样?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的,不争,有的,还想让。

如罗荣桓,如粟裕,再如许光达。

按各方面评,粟裕都可以领元帅衔,本人却说什么都不肯,“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坚决拒辞,以大将结束。

许光达也是有魅力者,主动向毛主席递交申请,若要授,只求上将,不要大将,行为被高度认可,成了共产党人自身革命的镜子。

罗荣桓本身是主持评定军衔工作的,也给毛主席写信,分析自己参加革命比较晚,不适合提名为元帅,好赖说尽,毛主席却怎么都不同意,还是成了十大元帅中的一员。

革命者不求名,不逐利,只讲奉献,只求低调,张际春也一直是这样,军衔不能代表他,谦虚的品性才可以。

老妈妈

出生在农民家庭,2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年之后,蒋介石叛变革命,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张际春遭遇通缉,仍旧坚持地下斗争。

在看不到黎明的黑夜苦苦支撑,直到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进入家乡宜章,湘南起义拉开序幕,1928年3月开始向井冈山地区转移。

是个实干者,更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宣传家,编排文娱演出,讽刺剧《庐山之雪》连罗瑞卿都亲自登台出演,精彩性,可想而知。

政治宣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思想觉悟,想系统,还是要有学校,1936年6月,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正式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张际春都负责政治部工作。

本该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却成了平易近人的“邻家哥哥”,对同志们的生活高度关注,能力范围之内,一定解决,能力范围之外,想办法解决。

中央在1943年的1月下急令,要抗大即刻启程离开邢台返回陕北,突然转移,战争年代是很常见的事,可对沙旅和他的女朋友而言,却如当头一棒。

革命中的同志,上升成了生活中的伴侣,两人准备结婚,100多里的距离,举行婚礼时间紧张,可一旦分手,下次相见都没有保障的时候,有情人需终成眷属,张际春帮忙,马上给段方的单位写了一封请调信,亲手把信交到了罗瑞卿的手上,一对佳人终于在陕北举行了婚礼。

只是简单的仪式,却象征着两颗心的走近,是严师也是“慈母”,是领导,也是平民。

1948年的时候,有部队来野政组织部联系工作,初来乍到,不知道具体位置,恰在村头见到了张际春,后者直接将他领了过去,还以为只是普通的伙夫,到地方一听,领自己来的竟是“四号首长”,心中的敬仰,陡然升了几分。

“一个庙里有几个神”

在第二野战军中,张际春的地位其实非常之高,有一次,二野要进行展览,墙上要贴三个人的照片,大家一致觉得张际春可以有一席,他本人却不认同。

“一个庙里能有几个神?赶紧把我的照片撤下来”。

擅长宣传,却不爱宣传自己,1964年,母校湖南省第三师范学校为了纪念建校60周年,选择在校刊上放了张际春的文章和照片,他本人看到后深觉太过招摇,亲自给学校写信,要换下自己的照片,用一些为学校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老师们替代。

把机会让给他人,对自己,只剩下无条件听从。

1954年,工作需要,党中央调张际春去当了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副部长,戎马生涯大半生的重大转折,意味着脱下军装,也明知不会再被评军衔,准备工作已经开始,张际春没有任何犹豫,交接好在大西南的工作,愉快奔赴北京,在崭新的战场,开始打拼。

病症不等人,一次意外从电车上被挤下,人被摔伤,身体每况愈下,到1968年的9月12日,张际春就离开了人世,享年68岁

0 阅读:24
经史如诏

经史如诏

经略史海,一诏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