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有一座低调的城市,也是唯一的山城,金庸笔下与少林齐名的武当在这里,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起点在这里,曾经的“中国二汽”现在还在跑的东风汽车产自这里。这就是有着“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的十堰。
从河南到湖北一路走来,地势一马平川,到了十堰有点感觉不太适应。虽然十堰不如重庆出名,但走在十堰街头,跟重庆有几分相似,高架林立,高楼参差,当你爬上一个大坡,往下一看,好家伙,楼顶正在脚下呢。若是爬上最高处往下看,山川与楼宇紧密相依,云雾缭绕,仙气飘飘。
在山水之间,地道美食多了几分乡野之气。十堰是个移民城市,若论及本地美食,多源自周边区县,土菜得吃竹溪的,黄酒得喝房县的,吃鱼得去丹江口,小吃嘛,那得去郧阳。可惜这次交通受限,只好在市区尝尝,以后再深入探索吧。
十堰市竹溪菜馆众多,竹溪有道硬菜是竹溪蒸盆,这道汇合了土鸡、猪蹄、香菇、蛋饺、土豆的菜,需人多才吃得动。我们人少,只好尝试一些炒菜。
泡椒鸡,竹溪泡菜是特色,嫩滑的仔鸡跟泡椒、木耳、豆干同炒,酸辣入味,盛上一碗米饭,再拌上一勺汤汁,别提有多酸爽了。酸菜炒牛肉,牛肉先卤,后用酸菜同炒,牛肉本就切得较薄,卤水带来的风味与酸菜相逢,酸香滋味更易下饭。
找店过程颇多周折,虽然找的竹溪菜馆滋味尚可,但是在城市选用的食材还是少了几分土味。恰好在十堰碰到一位本地群友网名“小王子”,他跟我说,想吃炒菜,最好直接坐到大巴去竹溪吃两天,才能真正体会。下次我就记得了!
十堰是个吃鱼的地方,老早就有人叫我去“太和舫”,说那里吃到过一条此生难忘的“清蒸大白鱼”,丹江口盛产翘嘴鲌,又名大白鱼,是颇为有名的鱼种。我一查,丹江口离市区还有近九十公里,作罢!
吃了一盘长江流域常见的黄骨鱼后,我们去了十堰本地知名品牌“李二鲜鱼”。
李二鲜鱼分店众多,三堰直营店是其中的老店了。黑鱼,当地人叫财鱼,用来做酸菜鱼是一绝,不想吃辣的话,来一锅番茄鱼甚妙。鲜嫩的鱼片饱吸番茄的风味,让鱼肉的滋味更酸鲜。
更妙的是套餐里的炒花饭,炒花饭加入了鸡蛋、火腿肠粒、青豌豆还有一些青菜粒,比较特色的是加入了炒米,吃起来时不时有脆脆的口感。每一颗饭粒都炒得油光圆润,粒粒分明,软润中夹杂着清脆,一碗炒花饭吃出了至高境界。
如果要说十堰最具代表性的小吃是什么,我首推“郧阳三合汤”。
十堰作为一个因企设市的城市,文化本就多元化,市区中的职工市民,有不少来自东北,所以十堰市有很多地道的东北菜馆。郧阳区是以前的郧县,也是杂糅着鄂、陕、豫、川文化之地,所以三合汤这种把红薯粉、牛肉片和饺子三种看似无关联的东西装进一个碗里,最后冠以“汤”之名,就很混搭了。
深圳街的“何记郧阳三合汤”,营业到晚上11点多,堪称“深夜食堂”。一碗三合汤,顺滑的红薯粉,浓香的牛肉片再配上几个皮薄馅香的饺子,汤得喝完,饱饱的很满足。
十堰的酸浆面听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河南的粉浆面和天水的浆水面,不过酸浆面跟浆水面更相似。粉浆面是用豌豆或是绿豆发酵的一种风味小吃,而酸浆面跟浆水面都是用酸菜的浆水制作而成。不同的地方做了一些当地改良,所以略有差别。
“擀起来酸浆面”是一家上过央视的面馆,不说别的,就凭着师傅当着你的面,纯手工擀出来一碗面条,就值得一去。
一进店门,墙上贴着很多名人跟店主的合影,还有前段时间陆毅过来打卡的照片。
坦率地说我本吃得很饱了,顺道经过这家面馆,本想着第二天过来吃。但“来都来了”,就索性点了一碗。开始还担心自己吃不完,当面条端到面前那一刻,这个念头就打消了。
酸汤香味悠长,挑动我的食欲,抿了一口汤,是那酸爽的味儿了。夹一筷子面条,劲道有力,掺有杂粮的香味,原来手擀面里加了黄豆、绿豆和豌豆等。一碗面条被吃了个干净,再喝两口酸汤,暖得很。
小王子跟我说,汉江南路的“小巷李牛肉面”几乎完美的复制了“襄阳牛肉面”的味道。我上次在襄阳吃牛肉面还不够尽兴,这次来十堰就不想错过了。
红油重,是襄阳牛肉面一大特色。但是这一碗的红扑扑,着实让人口水直流,三十一碗的牛肉牛杂双拼,给的料也是蛮足。牛肉和牛杂也是煮的相当入味,特有的香味散发出来直钻鼻孔。这绝对是重口味爱好者的福音,吃完后抹抹嘴上的红油,胃里还辣辣的,嘴上哈着气,心底在回味。
柳林路的“竹溪牛肉油饼”,跟其他地方的牛肉饼不太一样,是竹溪特色。我去的比较晚,只剩下最后一个饼了。虽然再次加热后没有刚出炉的脆,但实际上竹溪的牛肉油饼与其他地方的油饼比起来,还是更偏脆。
店里有道小吃叫“麻食子”,挺想试试的,就是第二天没时间来了。
小王子对十堰的烧烤颇为推崇,说一个晚上要带我去吃两家烧烤,每家烧烤都有自己的拿手烤串。
朝阳中路的“小段烧烤”,是比较典型的湖北烤法,各类串比较新鲜,烤得焦焦脆脆,但是调料撒得算是比较轻了,仔细品还是能吃出几分原味。在这里,还有烤的“河粉”,河粉被烤得脆脆的,有米香味。
吃完后,小王子又带我去了另一家烧烤店,因为他力推这家的鸡胗,烤得脆口无比。果然,鸡胗片得很薄,烤得又脆又嫩,算是一绝。
我偏爱脆骨,就是这里三元一串,得十串起烤,乖乖,一小把三十,物价堪比武汉。
烧烤师傅烤功甚佳,焦嫩适宜,就是风格甚为生猛,撒料不要钱似的,让我想起武汉天桥底下的婆婆烧烤,同样也是狂撒调料的一把好手。
两顿烧烤下来,喝了个水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