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梅花身份简史

八强同学 2025-02-22 09:52:03

作者 |「潘慕白」首图 |「秦淮桑」

封图 |「秦淮桑」

梅花是原产我国的传统名花,它以形佳、以香幽、以韵胜、以格高,引得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如痴如醉。魏晋南北朝时期,梅花的审美情趣已然流行开来,北魏陆凯《赠范晔》诗云:“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以一枝梅花为信物,高雅的情趣令后世多少文人引为佳话。正是这一枝梅,从此将梅花与江南紧紧联系在一起。自宋以后,江南种梅、赏梅、写梅、画梅风气日盛,比如宋代无名氏有词云:“腊雪犹凝,东风递暖,江南梅早先拆。一枝经晓芬芳,几处漏春信息。”比如“明初诗文三大家”的高启有诗云:“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小小影月

作为最具江南特色的苏州,其种梅、赏梅的历史更是悠久。早在秦末汉初,苏州的光福镇就广种梅花,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赏梅之地。明代吴县知县牛若麟《重修吴县志》卷三记载当时山梅盛景:“花时一望如雪,行数十里,香风不绝,此吴中绝景也。”不但山林多种梅,苏州百姓宅院、寺庙、园林更是种梅成风。唐代诗人罗邺诗中说:“繁如瑞雪压枝开,越岭吴溪免用栽。”种得多了,苏州许多梅树根本不用人为栽植了。在苏州的历史中,梅花足以占一卷,细细研究,苏州的梅花也有着不同的身份,可作家梅、山梅、寺梅、圃梅之分。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君到姑苏梅花家,春色三分作酒话。说到“家梅”,自然离不开南宋文学家范成大。作为苏州人,范成大晚年退居石湖,并于城居之南购得屋舍“七十楹(间)”,尽数拆除后营建“范村”,即私家园圃。范成大对梅花情有独钟,他曾在石湖玉雪坡种梅数百,建“范村”时依然不改对梅的初衷,且“以其地三分之一与梅”,足见其对梅的喜爱。据范成大说,当时苏州人种梅风气极盛,梅的品种多,各种品种他家皆有种植。爱梅自然要咏梅:“枝南枝北玉初匀,夜半颠风卷作尘。春梦都无三日好,一冬忙杀探梅人。”“忙杀”一词用得极妙,正是范成大爱梅的写照。“玉雪飘零贱似泥,惜花还记赏花时。赏花不许轻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如此“小气”,也可见其对梅的珍惜与爱了。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范成大还著有《范村梅谱》,记其种植的梅品十二种,该著作“首倡梅花品种的谱系之学,更是推动了梅花园林种植知识和兴趣的普及”,范成大也被后人称为“宋代梅花审美知行合一集大成者”。范村梅花吸引着文人雅士前来观赏,自是雅集酬唱不断。正是因为范成大的梅花,吸引着当时著名的词人姜夔前来,也因此姜夔创作了《暗香》和《疏影》,这两首词被后世认定为姜夔的代表作,极负盛誉,比如清代郑文焯评二词“托喻遥深,自成馨逸”,认为“此二曲为千古词人咏梅绝调”。

@秦淮桑

姜夔在范成大处一住经月,梅花为媒,二人诗酒唱和,吟花弄草,品音赏曲,风雅快意。除了《暗香》和《疏影》,姜夔在范村还创作了其他作品,比如梅开雪落之际,范成大畏寒不出,姜夔便作小词戏之:“疏疏雪片,散入溪南苑。春寒锁、旧家亭馆。有玉梅几树,背立怨东风,高花未吐,暗香已远。公来领略,梅花能劝,花长好、愿公更健。便揉春为酒,翦雪作新诗,拚一日、绕花千转。”这首小词藻思翩然,歌白梅而入情,格调清雅迷人。有意思的是,这首词词牌为《玉梅令》,曲调是范成大家自创,姜夔填词,这也算是梅花为引而成就的一段文坛佳话了。

@小小影月

追溯我国古代的赏梅历史,大致兴起于汉初。据《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到了宋时,赏梅之风大兴,由此梅诗梅词“大行其道”,这与宋人追求风雅不无关系。苏州作为江南的代表地,追求风雅之风更甚。到了明清之后,据清龚自珍《病梅馆记》载,全国较负盛名的赏梅之地,为“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其中的“邓尉”,即苏州光福镇的邓尉山。相传东汉太尉邓尉隐居于此而得名。宋淳祐年间,高士查莘在山坞大种梅树,自此周围村民便以种梅为业。“邓尉山里植梅为业者,十中有七”,难怪清代彭定求会称“邓尉梅花甲天下,望中无地不栽梅”,并作《邓尉梅花赋》,言梅花之盛“漫岭延隈”,所见“琼姿交映,仙蕾争开”。同时代葛芝在《邓尉看梅歌》也写道:“邓尉山中种梅树,高下谷量不知数。”

@酒窝的碎碎念

据资料显示,邓尉赏梅在明代最盛,已成为姑苏一景,文徵明的侄子文伯仁所作《姑苏十景图》就绘有《邓尉观梅》图。明代袁宏道任吴县县令期间,写了许多有关苏州的游记,其中有写邓尉梅花:“山中梅最盛,花时香雪三十里。”同时代的苏州进士姚希孟作《梅花杂咏序》称:“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吴中,而必以光福诸山为最,若言其衍亘五六十里,窈无穷际。”清代康熙、乾隆二帝曾来邓尉赏梅,如今在邓尉,建于岩石之上的梅花亭之南有一块“御碑”,即是乾隆皇帝来邓尉赏梅时留下的墨迹。亭前崖壁上有康熙年间巡抚宋荦所题“香雪海”三字,梅花开时香雪丛丛,望之如一片香海,从此“香雪海”便名传天下。

@白墙下的花园邓尉山梅如海,前来赏梅的也是人山人海。清代苏州文人袁学澜在其《吴郡岁华纪丽》中描绘了苏州人前来赏梅的盛况,“郡人舣舟虎山桥,襆被遨游。舆者、骑者、屣而步者、提壶担榼者,相属于路”,迤逦数十里,浩浩荡荡。对赏花人亦有描写:“邓尉山前,香花桥上,坐石栏徙倚,日暖风来,粉鲜玉皎,秾芳遥袭,熏袂染衣。”置身梅林,“时有微云弄白,岚气萦青”,周身“蒸成香国”,心下自是“脱然尘埃”,真是美哉快哉!

@小小影月

古时苏州多寺,寺多植梅,因此苏州梅便多了个“寺梅”的身份。我们就以竹堂寺为例。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沈周曾作《竹堂寺探梅图》,图中“古木槎桠,老梅横斜,一墙相隔,墙外作文人二三,仆从小儿相随,拱门内走出一僧,与文士作相迎之状”, 并题有长诗:“竹堂梅花一千树,香雪塞门无入处。秋官黄门两诗客,骑马西来为花驻。野翁携酒亦偶同,花不留人人自住……”诗一落笔即言寺梅多,达“一千树”,虽非实指,但也可以看出竹堂寺梅花之盛,花开时,“香雪塞门”,想进得寺来真是痴人说梦了,再现寺梅之盛。

@秦淮桑

“明四家”之一、世称所谓“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对竹堂寺也是青睐有加,其在病中曾作七首感怀苏州古寺的诗,在《竹堂寺寄无尽》诗中写道:“城东古寺万枝梅,一岁看花得几回。竹径三年无我迹,松门此日为谁开。还应坏壁余诗草,只恐荒碑蚀雨苔。凭仗山僧悬木榻,长安倦客拟归来。”无独有偶,文徵明诗在一开篇也着笔于竹堂寺梅花之多。身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自然也不会落单,梅花开时,自然也要到竹堂寺观赏一番。他曾作《除夕口占》诗:“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淡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

@小小影月

当然竹堂寺赏梅,也少不得与人诗酒唱和一番。唐伯虎曾作《墨梅图》,上有题诗,便是记载他与王鏊赏梅的情景:“黄金布地梵王家,白玉成林腊后花。对酒不妨还弄墨,一枝清影写横斜。”据资料显示,竹堂寺在明代中晚期是苏州文人墨客的钟爱之地。梅之古韵与古寺所营造的氛围,使得观赏寺梅成了一种风雅之事。

@秦淮桑

苏州多古典园林,因此在苏州,梅还有一个当之无愧的身份,那就是圃梅。唐代白居易来苏州任刺史后,便于庭院池塘边栽下梅花,并写了一首小诗《新栽梅》:“池边新种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莫怕长洲桃李妒,今年好为使君开。”这首小诗极清新,较之他在杭州寻梅时的黯淡心境而言,此时在苏州植梅的心境尤其畅爽。大概是苏州的梅花,让白居易风神高迈,心怀逸放吧。

@秦淮桑白居易于庭院植梅,苏州古典园林也钟爱梅。沧浪亭有“闻妙香室”,原为园主读书处,室北遍植梅树,早春暗香浮动,成为赏梅佳处。“闻妙香”之名,是清代江苏巡抚重修时所题,取意唐代杜甫《大云寺赞公房》诗中的“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之意,“妙香”是指这里的梅花之香。自此后探梅者纷至沓来,赏妙景闻妙香。狮子林西部园林的主体建筑“问梅阁”,可谓雅致,其窗纹、地面、家具皆作梅花形,甚至屏上书画也取材梅花。此阁旧有古梅,今阁外亦有梅数株。拙政园中园池边山岛之上有“雪香云蔚亭”,“雪香”是指白梅,“云蔚”是指树木茂密。亭旁有白梅、红梅、绿萼梅数株,春时绕亭而开,素雅喜人。亭有草书匾额,上书“山花野鸟之间”,初春梅开,鸟鸣其间,自是野趣盎然,叫人流连忘返。

@97狼

生于一方园中,梅花更显古韵深致;而园林的古典气质更衬梅之风姿。可以说,梅花与园林相互映衬,别有一番古风之韵、幽隽之致,令人沉醉。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