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在固陵击败刘邦后韩信、彭越因得到封王的许诺才发兵救援刘邦

史海撷英 2024-02-17 08:49:13

汉四年(前203年),楚汉战争进行到最后一年,曾经力压刘邦的西楚霸王项羽因接连受挫,由盛转衰,已陷入全面被动之中,于是一向盛气凌人的项羽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罕见地主动向刘邦提出议和。占据上风、局势非常有利的刘邦却出人意料地答应了项羽的讲和之请。楚汉遂以鸿沟(今河南荥阳(成皋)境内一条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人工运河)为界,鸿沟以西归汉,鸿沟以东属楚。和约达成后,楚霸王项羽率军往东南方向撤去。

项羽撤走后,刘邦也按约定率军西撤。汉军向西面撤退途中,谋士张良、陈平却向刘邦提出建议:“汉有天下太半,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刘邦发迹前原本是彭城(徐州)沛县乡下一介泼皮无赖,为人行事又无信用可言,但他的长处是善于虚心纳谏。他听从了张、陈的提议后,立刻恍然大悟,旋即背信弃义,率军调转马头追击项羽,想趁项羽刚达成和议掉以轻心、麻痹大意、疏于防备之机,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当刘邦率军转而追击项羽时,汉军先锋樊哙部一马当先,首先在阳夏(河南太康)追上了楚军负责断后的周将军(本名不详)部,大破之,斩获可观,俘虏4000余人。

虽然樊哙在阳夏之战中大获全胜,老谋深算的刘邦却从中发现了一个问题——项羽竟然没有按约定南归彭城(今徐州),而是向东南方向的固陵(今河南淮阳)撤去。刘邦根据项羽撤军轨迹预判出项羽企图顺颖水往寿春。于是派人紧急奔往齐地(今山东)和梁地(今河南西北部),分别通知韩信和彭越,让他俩火速率军前来会师,约期共击项羽。

项籍

刘邦率汉军抵达固陵(河南太康以西)时,韩信、彭越两军却未按约定日期前来会合。汉五年(前202年),善于用兵的项羽察觉到刘邦的意图后,趁其立足未稳,突然向汉军发起反击,结局不出意外,汉军大败,损失不轻。刘邦再次领教了项羽的厉害后,只好又坚壁固守,不敢出战。

刘邦败于固陵后,挖筑深壕高垒, 据险坚守,暂时采取守势,却未脱离战场,仍与项羽对峙、相持。史载,固陵之战后,战场的态势是:刘邦汉军约20万,在固陵坚壁据守以自保;项羽楚军十余万,驻扎在固陵东南的陈县(河南淮阳)与汉军僵持、对峙。彼时韩信统兵30万盘踞齐地(今山东),彭越也拥军数万屯扎梁地(今豫西北),二人却“坐山观虎斗”,未按约期前来会攻项羽。

固陵之战后,刘邦采取守势,但从大的角度看汉军是主动进攻方。他为何在占据兵力优势的情况下采取防御态势?难道是兵败后畏惧项羽?亦或是感觉打不过楚军?非也。作为进攻一方,刘邦在遇挫后采取守势并不是单纯防御,而是在观望战场态势、再伺机而动。

在刘邦占据优势的情况下,项羽由于兵力少于汉军,不敢轻易在敌方重兵压迫下组织撤退,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全军溃败。所以,勇冠三军的项羽也不敢冒险尝试敌前撤兵。采取守势的刘邦反而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兵力处于劣势的项羽被死死困在陈县。

期间,刘邦问策于张良,“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留侯曰:‘齐王信之立,非君王之意,信亦不自坚。彭越本定梁地,功多,始君王以魏豹故,拜彭越为魏相国。今豹死毋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蚤定。与此两国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王信家在楚,此其意欲复得故邑。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原本恼恨韩信、彭越不出手相帮的刘邦顿时醒悟,立刻派人前去通告韩、彭,承诺他们只要并力击楚,摧垮项羽集团后,就封二人为王。

彭越

这招果然好使。“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

很快,汉军在兵力上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刘邦一下子增兵数十万,信心倍增,他决定趁项羽人困马乏、缺兵少粮,将其彻底歼灭在陈县,决不能让他退守寿春。为此,刘邦拟定了作战方案:(1)自己仍然亲率汉军主力在固陵、陈县一带死死困住项羽,与其死缠烂打,使楚军无法机动。(2)封韩信为齐王、彭越为梁王,激励二人不再观望,率军出战,这样就能瞬间改变战场态势:韩信从东,彭越从北,灌婴从东北,刘邦从西北四个方向对项羽形成合围之势(最西边则是天险鸿沟)。(3)命部将刘贾率一支偏师渡淮河直趋寿春,并诱降驻守九江郡的楚大司马周殷,随后与楚降将英布会合,向北疾驰至城父(今安徽亳州附近),切断项羽南逃的必经之路,形成四面包围之势。

一旦刘邦完成兵力调动,各方顺利到位,一张天罗地网就将张开,那陈县必将是项羽的葬身之地。

到当年12月,楚汉双方决战于垓下,汉军30万人将项羽团团包围,“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已插翅难逃......

0 阅读:58

评论列表

彦文

彦文

2024-02-28 20:05

[点赞][点赞][点赞]

史海撷英

史海撷英

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