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独裁统治者宣布加入希特勒阵营,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散,不久之后,盟军在地中海与意大利海军产生第一次交战。
意大利潜艇乌埃比·斯切贝利号在英国皇家海军的伊列克斯号和丹提号攻击后被击沉。
前言1940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火焰蔓延至地中海,盟军与轴心国之间的海上对抗日益激烈。
在这一关键时期,发生了一场标志性的海战——埃斯佩罗护航战,这场战斗不仅展示了双方海军的战术与战略水平,也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和战争进程。
本文将详细描述此次交战的具体时间、交战双方、指挥官、兵力配置、作战目标、交战过程及结果,同时分析此次交战的原因,并阐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二战形势。
历史背景1940年,欧洲战场局势急剧变化,6月10日,意大利独裁者贝尼托·墨索里尼宣布意大利正式加入纳粹德国阵营,成为轴心国的重要一员,这一决定进一步加剧了地中海地区的紧张局势。
地中海不仅是连接欧洲、非洲和亚洲的重要海上通道,也是资源和战略要地的争夺焦点。
英国作为地中海的重要海上强国,依赖地中海航线运送物资和军队到北非,确保其在北非战场的优势地位。
意大利的加入使得地中海的海上局势更加复杂,意大利海军拥有强大的舰队,旨在控制地中海海域,切断英国的补给线,削弱英国在北非的军事力量。
与此同时,英国皇家海军及其地中海盟友则积极加强护航力量,确保物资和军队的顺利运输。
交战双方一、盟军方面
盟军在此次交战中主要由英国皇家海军的第7巡洋舰中队(C舰队)组成,该中队由海军中将约翰·托维指挥。具体组成包括:
猎户座号:利安德级巡洋舰,配备重型火炮和高速舰艇,具备较强的火力支援能力。海王星号:同样为利安德级巡洋舰,具有出色的侦察和防御能力。悉尼号:澳大利亚皇家海军的轻巡洋舰,以其高速度和灵活性著称。利物浦号:城镇级巡洋舰,装备轻型火炮,适合执行护航和反潜任务。格洛斯特号:同样为城镇级巡洋舰,具备良好的侦察和支援能力。第7巡洋舰中队在此次任务中得到了另外三艘巡洋舰和16艘驱逐舰的支援,整个舰队还配备有来自马耳他和亚历山大的巡逻机,进一步增强了侦察和防御能力。
二、意大利方面
意大利方面由涡轮级驱逐舰组成,包括:
埃斯佩罗号泽菲罗号奥斯特罗号这些驱逐舰由47岁的佛罗伦萨人恩里科·巴罗尼指挥,他们的任务是将反坦克部队从塔兰托运送到托布鲁克,以加强意大利在北非的防御能力。
意大利最高指挥部预计英国将在宣战后从埃及发动装甲攻击,因此亟需通过海上运输部队到达战场。
战斗前的部署与情报1940年6月28日中午左右,两架英国皇家海军的肖特·桑德兰飞机在希腊扎金索斯岛西南方向发现了意大利舰队。
这一侦察发现至关重要,迅速被传达给海军中将托维。
托维立即决定率领第7巡洋舰中队对意大利舰队发起攻击,以阻止其运送反坦克部队。
此时,C舰队正执行护航任务,护送约32艘船只从马耳他和希腊前往亚历山大,确保盟军在北非的补给线畅通。
鉴于地中海复杂的海况和敌对势力的威胁,及时的侦察和快速反应是确保任务成功的关键。
交战过程1.战斗开始
战斗于6月28日18:30左右正式打响。托维指挥的五艘巡洋舰与支援舰艇在约16公里的距离向意大利舰队发起攻击。
盟军舰队以6英寸火炮为主要武器,迅速打开战斗序幕,面对突如其来的猛烈攻击,巴罗尼上尉的意大利驱逐舰完全措手不及。
2.意大利舰队的应对
意识到盟军的强大火力和自身兵力的劣势,巴罗尼上尉做出了艰难的决定。
他下令布置烟幕,试图为另外两艘驱逐舰——泽菲罗号和奥斯特罗号——创造逃跑的机会。
巴罗尼决定亲自指挥,集中力量对抗盟军,以保护其余舰艇的安全撤离。
3.双方的激烈交火
随着烟幕的布置,泽菲罗号和奥斯特罗号在巴罗尼的指挥下,迅速从主战场撤离,试图在西南方向的海面上消失在日落的掩护下。
与此同时,托维中将决定集中所有火力攻向埃斯佩罗号,认为这是意大利舰队的核心。
巴罗尼号和埃斯佩罗号在19:20左右遭遇了盟军的第一轮齐射,面对48门6英寸火炮的猛烈攻击,尽管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埃斯佩罗号最终在持续两个多小时的战斗中被击沉。
埃斯佩罗号凭借其出色的机动性,成为盟军难以捉摸的目标,耗费了约5000枚炮弹才最终被击沉。
4.战斗结果
埃斯佩罗号沉没,只有53名船员幸存下来,包括巴罗尼上尉,约175名意大利船员葬身海底。
尽管埃斯佩罗号沉没,但它并非未战而降,在战斗中,埃斯佩罗号曾用一枚120毫米炮弹击中了利物浦号,造成了轻微的损坏。
然而,意大利舰艇的出色机动性几乎耗尽了托维中队的弹药,导致未来从马耳他出发的两支护航队推迟了两周的任务安排。
与此同时,泽菲罗号和奥斯特罗号成功抵达托布鲁克,完成了运输任务。
此次交战虽然盟军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弹药的消耗也暴露了中队在持续作战中的潜在问题。
后续行动6月29日黎明,第二驱逐舰舰队在克里特岛西300公里处发现潜艇乌埃比·斯切贝利号浮出水面。
潜艇下潜后被三艘驱逐舰深水炸弹攻击,迫使其浮出水面,幸存者被救起。
精巧号于上午8:20用炮火击沉了潜艇,驱逐舰于6月30日晚上7点左右抵达亚历山大港。
战俘谈及克里特岛与非洲海岸之间的潜艇巡逻线,两艘驱逐舰从亚历山大港被派往德尔纳执行反潜出击。
船只于7月1日发现一艘潜艇并声称击沉,返回后发现这一说法不成立。
泽菲罗号和奥斯特罗号于6月29日抵达班加西,随后不久抵达托布鲁克。
此外,较小的罗索利诺·皮洛号和朱塞佩·米索里号因绕道驶往的黎波里,也抵达了利比亚。
7月5日,813海军航空中队、舰队航空兵的九架剑鱼鱼雷轰炸机从埃及西部的西迪·巴拉尼起飞,袭击托布鲁克港内的舰船。
剑鱼搭载来自33中队和211中队的十二架战斗机护航,攻击机场,损坏了八架菲亚特CR.42战斗机,并执行了多次侦察任务。
剑鱼在港内投下七枚鱼雷,击沉驱逐舰泽菲罗号、商船曼佐尼号和塞雷尼塔斯号,驱逐舰欧罗号和邮轮利古里亚号受损。
袭击后的夜晚,来自马耳他的830中队NAS轰炸了西西里岛卡塔尼亚的机场。
第3巡洋舰中队的开普敦号和卡莱顿号,带领四艘驱逐舰,于7月6日黎明从8.2公里外轰炸巴尔迪亚港,击中两艘船只,然后待命协助任何在托布鲁克袭击中受损的飞机,意大利飞机对舰船进行了无效的攻击。
泽菲罗号的火炮从港口打捞上来,运往巴尔迪亚以增强沿海防御。
战斗原因分析此次交战的主要原因在于双方对地中海控制权的争夺,意大利作为轴心国的一员,试图通过海上运输反坦克部队,加强北非战场的防御,以应对可能的英国装甲攻击。
盟军则希望通过护航任务,确保物资和军队的顺利运输,维持在北非的军事优势。
具体来说,以下几点促成了这场交战:
战略目标冲突:意大利的运输任务与盟军的护航任务直接冲突,双方在相同海域的利益对立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交战。情报优势:英国通过侦察机及时发现了意大利舰队,给予了盟军先发制人的机会,使得意大利舰队在未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遭遇打击。海上力量对比:尽管意大利舰队人数较少,但其驱逐舰具备较高的机动性,意大利舰长巴罗尼选择以自我牺牲的方式保护其余舰艇,显示了意大利海军在战术上的决心和勇气。指挥决策:托维中将果断决定集中火力攻向埃斯佩罗号,阻止意大利舰队的核心力量继续作战,确保了盟军的战术胜利。历史背景与二战形势1940年6月,欧洲战场正处于关键时刻。纳粹德国已占领法国大部分地区,英国面临严峻的军事压力。
意大利的加入为轴心国增添了一支新的海上力量,对英国在地中海的控制构成了新的威胁。
地中海海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作为海上交通要道的地位,更在于其战略价值,控制地中海意味着能够切断敌对势力的补给线,削弱其战斗力。
对于英国来说,保持地中海的海上优势是确保在北非战场取得胜利的关键。
同时,意大利海军在加入战争后,迅速调整战略,试图通过海上行动干扰盟军的补给线,削弱其在地中海的存在。
埃斯佩罗护航战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发生的,体现了地中海战场上盟军与轴心国之间的紧张对峙。
战斗的影响与后续埃斯佩罗护航战虽然规模不大,但其影响深远,此次战斗凸显了海上侦察和情报的重要性,盟军通过有效的侦察手段得以及时发现敌情,采取有效的打击行动。
此外,意大利舰队的抵抗和巴罗尼上尉的事迹,也在意大利海军中树立了榜样,激发更多官兵在后续的战斗中展现勇气。
战斗结果虽然盟军取得了胜利,但弹药的消耗也暴露了中队在持续作战中的潜在问题,促使盟军在后续的作战中更加注重补给和弹药储备。
与此同时,意大利舰队的成功撤离和部分舰艇的存活,也为其后续的作战行动积累了经验。
小编感言埃斯佩罗护航战作为盟军与意大利之间的第一次海上交战,展现了双方在地中海战场上的战略博弈和战术较量。
通过详细分析此次交战的具体过程、原因及其在二战背景下的意义,可以看出,地中海海域的控制权在战争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价值。
此次战斗不仅是一次海上战术的较量,更是盟军与轴心国在地缘政治上的深度对抗。
未来,随着战争的深入,地中海战场将继续成为双方角力的焦点,埃斯佩罗护航战也将成为研究二战海上战术和战略的重要案例,为后世军事战略研究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参考文献:
Bragadin, Marc'Antonio (1957). Italian Navy in World War II (1st ed.). Annapolis, Maryland: US Naval Institute.
Gill, G. H. (1957). "Chapter 5 – RAN Ships Overseas June – December 1940". Royal Australian Navy, 1939–1942. Australia in the War of 1939–1945. Series 2 – Navy. Vol. I. Canberra: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pp. 164–166.
Greene, Jack; Massignani, Alessandro (1998). The Naval War in the Mediterranean, 1940–1943.
Greene, J.; Massignani, A. (2002) [1998]. The Naval War in the Mediterranean, 1940–1943 (pbk. 2nd ed.).
Jordan, Roger W. (2006) [1999]. The World's Merchant Fleets 1939: The Particulars and Wartime Fates of 6,000 Ships (2nd ed.).
Miller, Nathan (1995). War at Sea: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pbk.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Hara, Vincent P. (2009). Struggle for the Middle Sea: The Great Navies at War in the Mediterranean Theater, 1940–1945.
Playfair, I. S. O.; et al. (1959) [1954]. Butler, J. R. M. (ed.). The Mediterranean and Middle East: The Early Successes Against Italy (to May 1941). 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United Kingdom Military Series. Vol. I (4th impr. ed.). HMSO.
Sierra, Luis de la (1976). La Guerra Naval en el Mediterráneo [The Naval War in the Mediterranean] (in Spanish).
Woodman, Richard (2000). Malta Convoys 1940–1943.
Woodman, Richard (2003) [2000]. Malta Convoys 1940–1943 (repr. 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