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率与效率,似乎是异卵双生,所以,效率有时成为草率的借口,草率又不可避免成为效率的前提。表面看,是长期策略与短期策略的权衡取舍;而本质上,是思考与否的差异!
2、很多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3、西蒙·斯涅克提出的“思考的黄金圈”,从为什么(Why)出发,继而是如何做(How),最后是什么(What),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核心目标与价值。
4、三思而行,不可拘泥于“思考的黄金圈”。场景不同,What、Why、How其实顺序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文章有点长,如果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话,不妨继续往下看,毕竟“来都来了……”
异卵双生的“草率”与“效率”前两天跟朋友交流,突然被朋友点醒:
草率的“率”和效率的“率”竟然是同一个字,一直以来,都没有发现……
咬文嚼字一番之后,获得如下认知:
1、“率”在汉字中的原始意义是“带领”、“统领”或者“遵从”。后来,“率”也有了表示比例或者速度的数学意义,也就是效率中的“率”。同时,它还衍生出“随意”、“粗略”的副词性用法,也即是草率中的“率”。
2、两者同字,存在偶然性,更多的源于汉字的多义性,而非经过设计的对偶关系。
“草率”与“效率”这种好似“异卵双生”的关系,也在现实中更加紧密地被联系在一起:
手比脑快的莽夫,将“效率”作为自己“草率”的盾牌,草率与效率似乎真的是相伴相生。
其实不然,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中,“效率”是一种正向追去,体现的是对达成目标时速度与成果的高度协调。而“草率”更多的是一种关于随意、不够细致的态度的负向警醒,表明了过于追求速度或者忽略细节可能导致的效果不佳。
所以,草率并不必然带来效率,效率也不必然导致草率。两者伴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进行了真正深入的思考。
但是,正如美团王兴所说,“很多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逃避思考,节省能量的本能,是在进化历程中刻在基因中的。毕竟,从物质稀缺的时代进化而来,占据体重1/20~1/30的大脑,却要消耗人体超过20%的能量。只要不死机,能待机就尽量待机吧。
所以,实际生活中,效率与草率的相伴,似乎也就成了必然……
思考的黄金圈关于进行真正深入的思考,比较有名的思考模型,要数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的思考的黄金圈(Golden Circle)。
所谓“思考的黄金圈”,是西蒙·斯涅克提出的一种思维模型,用于帮助个人和组织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他们的核心目标和价值。
这个模型由3个同心圆构成,自内向外分别是:
1、为什么(Why)
思考的黄金圈,强调从“为什么”出发,是基础与核心,通常指的是个人或者组织存在的目的、理念、驱动因素等。
这个问题的答案揭示了动机和愿景,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这一层,是个人行动、激励员工、吸引客户的更加本质的内在因素。
2、如何做(How)
这一层描述了一个组织或者个人为了实现其目标、愿景,所依赖的战略、流程和方法等。
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这部分是竞争优势和差异化的所在。
3、是什么(What)
这是最外层,具体是指一个组织或者个人的产品、服务或者成果。
一直模仿、很难超越的一个最本质的原因在于,只看到别人做了什么,模仿结果,而没有对如何做和为什么进行真正深入的思考。
思考的黄金圈,应用到商业中,可以看到成功的品牌往往都能够清晰地传达“为什么”,比如苹果公司一直强调的“Think Different”的理念。
应用到个人发展中,明确自己的“为什么”,其实是一种莫向外求的思维方式,从而获得更加强有力的内在驱动力。
行前且三思所谓三思而后行,意指真正行动之前,要反复多次思考,尽量做到谨言慎行。这里,我们不妨狭义地迁移为,“每一次行动之前,都尽量思考这三个方面:Why、How、What”。
虽然,思考的黄金圈,强调从Why出发,继而How,最后是What。
但是,实际中,不同的场景,关于“三思”,可能会有不同的思考顺序。
1、在商业创新、个人内驱追问中,从Why出发,继而How,然后What的顺序。
2、在应对需求、解决问题中,从What出发,然后找到背后的Why,继而得出根本解的How,这种顺序也许更加合适。
3、在个人反思、组织复盘中,从How出发,复现我们做的每一步,然后是What所表征的当下状态或者结果,最后是How如何改进优化。
现实充满不确定性,实事求是,不拘泥于定法,克服本能,持续进行真正的深入思考,也许才能真正避免与“效率”伴生的“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