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善。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于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岐伯曰:悉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胃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吴越:气+津液,和合演化供养,才有神的生起。正如电脑,有电,才能有运作。
《五藏别论》:气口为什么能够成为论断五脏病的主要依据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人体的营养演化过程:脏气、营卫、胸中大气(宗气)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吴越按:
“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精微之气先供给五脏;其次,清气为营气,浊气为卫气。
还有“大气”在气海……
谷气与天地之精气(如现代说的氧气)出三入一,其差额之“二”由胃气(五味)补充。
以上为后天之气,先天之气,即元气、祖气。
吴越推论: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主要来源于胃,一部分来源于肺(气)。
《灵兰秘典论》:论述人体结构:十二脏的各自功能(十二臟之相使)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岐伯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色味當五臟: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鹹。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食物(五味)消化学与营养学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五味入五脏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宣明五气》:五味所入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按五行理解的人体大系统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