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2 月 25 日,莫斯科郊外的防空雷达突然亮起红灯。美军 B-52H 战略轰炸机群,在 F-35A 隐身战机的护航下,沿着波罗的海国际空域边界飞行,最近的地方离俄罗斯本土就 80 公里。这距离意味着,该机搭载的 AGM-86 空射巡航导弹,15 分钟内就能打到圣彼得堡。
这时候,距离美俄外长在日内瓦达成《俄乌停火框架协议》还不到两天。协议刚签完,美军轰炸机就借着 “参加爱沙尼亚独立庆典” 的由头,在俄罗斯家门口搞起了 “战略威慑秀”。更有意思的是,美方同时宣布取消乌克兰要偿还 5000 亿美元矿产资源的苛刻条件,还邀请泽连斯基访美。
这场军事和外交的组合拳,背后是特朗普政府的精心算计。
一开始,美国要求乌克兰出让战略资源作为军援条件,被乌方强硬拒绝后,马上变成 “无条件支持”,成功让泽连斯基继续对抗俄罗斯。
B-52H 机群靠近俄边境,既是给盟友武力支持,也是试探俄军反应。俄方要是反应大了,就会被指责 “破坏地区稳定”;要是忍着不吭声,就会被认为在战略收缩。
美国还以 “建议举行民主选举” 为由,想逼泽连斯基下台。可乌克兰议会全票通过《战时总统授权法》,反过来将了美国一军,规定 “战争状态结束前不举行选举”。普京为何再次陷入被动?
美俄博弈现在呈现出一种诡异的三角关系。
乌克兰表面上有了喘息机会,实际上却成了大国博弈的 “牺牲品”。乌军最近对俄本土的无人机袭击,就是美国 “代理人战争” 的延续。
俄罗斯在克里米亚部署的 S-400 防空系统,全程都没反应,这也暴露了战略威慑的局限性。专家分析,俄空天军主力被牵制在乌克兰战场,应付不了多线威胁。
美国靠着 “军事威慑 + 经济利诱” 的组合拳,既维持了北约团结,又避免直接卷入冲突。特朗普政府很清楚 “用最小成本消耗俄罗斯” 的战略逻辑。
军事专家说,B-52H 的 “示威飞行” 都成常态了。过去半年里,美军战略轰炸机靠近俄边境的行动,同比增加了 37%。这种 “温水煮青蛙” 式的压力测试,正在重塑东欧的战略平衡。
更让人警惕的是,特朗普政府正推动北约向东扩张。波兰已经接收了首批 F-35 战机,罗马尼亚部署的 “宙斯盾” 系统也快实战了。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警告:“任何军事挑衅都可能引发不可预测的后果。”
当普京在克里姆林宫研究美俄和谈文本时,B-52H 的引擎轰鸣声已经穿过波罗的海的晨雾传过来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美国的战略误判,往往要付出惨重代价。这场 “和谈烟雾下的军事对峙”,说不定会成为俄乌局势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