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告状,除非是大事!

夏天陈小舒 2024-03-30 05:10:51

说实话,孩子小的时候真的没细想告老师这件事,一直嘱咐孩子:如果在学校里,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定要告诉老师来帮助你。

但是,到了小学后,发现告老师这件事已经不是寻求帮助,而是演变成一种说不上来的风气。你很难一言断定告老师是好还是不好。但是,没有人会喜欢“什么事情都爱告老师”的同学和伙伴。

之前我和几个妈妈聊起这个话题,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孩子的同班同学,或者回忆自己的童年,大家都有不少印象深刻的“告状”事件。一方面作为大人当然想知道孩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一方面很多“告状”又觉得没必要、不鼓励,比如说——

在母亲节这天,澳洲学校会在每个班级里组织一个妈妈和孩子的早茶活动,班里会准备一些蛋糕、水果、饮料之类的,所有人分享。在妞妞上幼儿园时,她班里有个小女孩会一直守在食品摊位前,看谁多拿了一块蛋糕,或者谁多吃了一个水果,然后立马去告老师,虽然被告的人会有一点尴尬,老师也不会过于打击这个告状小女孩的“秩序敏感期”,但是我当时还是立刻代入了她妈妈的角色,去思考这种情况该如何引导。

等到孩子大一些,情况又变得不一样。

同事说她女儿有一天在班里发现同学私带200元零用钱到学校,中午隔着校园围栏买零食吃。

被她女儿发现后,那位同学立马说:我把零用钱给你分一半,你100,我100,你别给老师说。同事女儿说我才不稀罕,转头就去告老师。

但老师的处理结果远比她想象中的严重:先是同学被老师打手板(据说边说边打,说一个字打一下),然后叫家长,班级群通报批评。

同事女儿说:当时只是觉得私带这么多零用钱到学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但是没想到告老师以后,会这么严重,而那个被罚的同学对她也心生怨气,从此结下了梁子。

这让小女孩自己对“告状”这件事产生了怀疑。这时候,来自家长的引导就更加重要。

小朋友的世界里,从幼儿园刚进入集体生活里很容易“迷信权威”、“秩序敏感”,把幼儿园老师当成神一样的存在,这时候会“学会告状”;到小学时,有些孩子开始因为嫉妒、因为小团体等原因,“过度告状”;大一些的孩子也会通过告状造成的后果,比如老师置之不理或过度反应,分辨有些告状没必要;再到成年以后,大部分人都会“对没有必要的告状”深恶痛绝。

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数学老师要求大家带圆规,那时候班里有个女生的爸爸是建筑师,她就偷偷拿了家里非常精贵的一整套圆规来上课,当时她借用了其中一个圆规给好朋友,班里另个女同学很嫉妒,就告了老师。结果老师不知道为什么居然暴力毁掉了一整箱装在仪器盒里的圆规!不知道后来那位建筑师爸爸是否有索赔,但是当时看到那些损坏掉的仪器,和那个哭了一下午的女同学,我到现在都记得自己震惊和心痛的感觉。

很多时候,告老师这件事,在学校里并不是一个寻求帮助的一个方式,而是逐渐变成了一个风气,比如:

故意告老师来报仇或满足嫉妒心理;

拿告老师来威胁和贿赂;

爱告老师的孩子在学校里被同学排挤孤立;

就像刚才那个“圆规事件”,很多时候孩子告老师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很多老师处理方式,其实是在潜移默化的鼓励孩子:去告状!

比如当孩子还分不清对错时,老师为了简单省事,速战速决,通常会直接简单粗暴的批评惩罚,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偏听偏信,比如成绩好的学生来告状,一定是对的,成绩差的学生来告状一定是错的。

在孩子们价值观形成的阶段,不断地强调和表扬喜欢告状的孩子,其实就是在助长和鼓励孩子告状的行为,甚至变相把孩子变成了老师便于管理的眼线和工具,孩子们也模仿,把告状的风气带回家。

朋友说她女儿有一次在家,揭露弟弟偷玩手机给妈妈告状,告完就用一种期待的眼神,等待弟弟被处罚,但同事并没有在意,姐姐就发火质问:你为什么没有骂他,你应该打他一顿才对啊……😔😔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之前妞妞班上来了一个新同学,女孩,因为想要融入新集体,就故意拉拢身边的女孩,包括妞妞当时最好的朋友。然后再联合大家一起,不和妞妞一起玩。

当时妞妞的好朋友非常生气,一直为了这个事心里愤愤不平,坚持让那个女孩给妞妞道歉,但沟通无效后,她选择把事情告诉了老师,希望通过老师的权威能够让那个女孩给妞妞道歉。

但是老师的处理方式就很好。老师并没有直接当众直接批评女孩,而是面向整个班级强调了交朋友正确的方式和规则。

当时我就觉得,成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态度很重要,孩子会模范。如果成人保持中正,对无关紧要的小事选择忽略和不在意,对重要原则性的问题,选择公开立规矩,而不是针对个人,其实孩子慢慢学会就会正确使用“告状的权利”。

其实,孩子爱告状这种事,刚开始就是维护自己的权益或者维护班级的规则:

“老师,他打我!”

“老师,他拿我东西!”

“老师,他上课偷吃东西”

“老师,他借我的书不还给我。”,

“老师,他偷带玩具来学校”……

▲ 图/绘本《不要告状,除非是大事》

一般从幼儿园开始萌发,在小学阶段会越演越烈,到了中学,告状的情况越来越少了。这其实和儿童心理发展、社会技能和道德认知水平有关系。

为什么小学生

那么爱告老师呢?

其实仔细去了解他们告状背后的心理动机,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想找权威的人寻求帮助和保护。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身上,因为自我保护能力还不足,所以在遇到冲突的时候,自己没办法解决,就找成人来主持公道。

有的孩子也会模仿身边的同伴,当她观察到有孩子可以通过告状获得一些帮助和好处时,就会学习和模仿。

但是随着孩子长大,除了寻求帮助和保护之外,告老师这件事还有很多其他微妙的心理动机,比如:

通过告老师,来寻求成人的认可,获得老师的夸奖和认同。这样的孩子会经常围着老师转,对老师的一言一行格外关注,找机会能够讨好老师而获得关注。

通过告老师,揭露身边小伙伴的不当行为,来彰显正义,提升自己在班级或者小圈子里的社交地位,获得同伴的追捧和尊重。

因为嫉妒和竞争心理,通过告状的方式给对方搞破坏,甚至用告老师来报复。

通过告老师,来试探老师的反应和态度,测试自己在社交环境中的行为程度。

对于小孩子来说,这些心理动机、行为都是成长过程的一部分,但如果变成了一种“不良风气”,作为家长的我们又该如何去引导孩子呢?

我觉得:如果不是为了保护,仅仅为了维护“规定”,或果是其他的动机和目的,就不要告状。

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的孩子,很容易被“告老师”带来的优越感所迷惑。

那些一直站在高地得意洋洋,以告老师为荣的孩子,其实并没有意识到:不恰当的告老师行为,有时候会在暗地里为自己的社交环境带来困扰甚至危险。

那孩子会问:如果有人欺负我了,我不能告老师吗?当然可以。

我们可以试着和孩子聊一下:告老师的原则是什么?帮孩子剖析和梳理一下:

▲ 图/绘本《不要告状,除非是大事》

PART1/我告老师的目的是什么?

是受到欺负,希望得到帮助?

是想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认可?

是想善意提醒和帮助同伴?

是因为嫉妒?或者想要使坏,报复?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界定:告状的界限在于是否有人受到了伤害或利益受损,如果是为了保护自己或者保护他人,就应该告状。

PART2/我和同伴发生摩擦和冲突,什么时候需要告老师?

这个讨论是为了让孩子思考:哪些行为是可以自己解决的,哪些是需要让成人介入的?

比如:轻微的摩擦和误解可以不需要告老师,但是如果自己或者同学,有受到欺凌、身体伤害以及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是必须要告诉老师的。

多和孩子去聊身边发生的事情,帮助孩子去评估和分析事情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 图/绘本《不要告状,除非是大事》

PART3/这个问题是否和我有关系?

很多爱告状的孩子,容易让老师觉得“多管闲事”,因为他们总是插手别人的事情中,做自己不该管的事情。

如果看到A和B发生口角争执,就赶紧跑到老师面前去告状,虽然很多时候孩子是带着想要帮助的心愿,但是,还是需要帮孩子明确界限:A和B的事情,需要他们自己来解决,他们自己解决不了,那就需要老师来解决。

而每个人首先要做的,就是照顾好自己,做好自己要做的事情。除非其他人确实受到了人身伤害、利益受损,而你恰巧是明确的见证人,可以帮到受害者,否则当其他人不需要老师介入时,你也不需要主动去介入。

PART4/他都违反规则了,我不能告老师吗?

很多孩子喜欢告老师,其实是想通过告状来表达自己对周边一些行为的不满,然后来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心中的道德秩序。因为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道德发展的早期,他们没有完全区分对错的能力,很多时候会绝对服从权威。

2

比如我小时候学校有一项规定:周末不允许同学之间相互串门,如果谁违反规则被发现了,会在周一进行通报批评。

当时我和几个要好的朋友,周末总会偷偷一起玩,但是总被我邻居的同学发现然后告老师,当时我特别害怕。

但是事情告到老师那里后,我发现老师其实也不是特别认同这个规定,同时也不喜欢“揭发”和“告状”的孩子,但是迫于学校的规定,就只是给了我们一个象征性很轻的批评。

从那以后,我对规则有了不一样的了解,我们不妨也和孩子聊一下:规则。

比如:比如为什么老师不允许带零花钱、电话手表、玩具到学校?为什么不允许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为什么不允许到操场上去玩?为什么不能在学校踢球,等等 ……

也可以反向带孩子去思考,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特别遵守规则,有的小朋友就总是想破坏呢?破坏规则的孩子就一定不好,一定要告老师吗?

告老师以后,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处理?这样处理到底好不好?还有什么方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当孩子了解很多行为和规则背后的原因时,就会有更多的同理心和包容度,不再死守规则,事事告状,同时对于自己的界限和行为更加清晰,更懂得如何保护和维护自己权益和安全。

我一直觉得,孩子身上无小事,现在孩子很多的心理问题,除了学习带来的压力以外,其实更大一部分,就是自于社交。

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与孩子建立开放和信任的沟通关系,每天和孩子聊一聊在学校的经历,和朋友相处的故事,聊聊同学间都会因为什么事情告老师,你会因为什么事告老师,老师都是怎么处理的?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

▲ 图/绘本《不要告状,除非是大事》

小学阶段,是孩子道德发展、社会规则认知、社交技能发展的里程碑阶段,孩子其实非常需要成人帮助分析自己的社交环境,包括环境中的人,环境中的老师,引导孩子如何正确的寻求成人的帮助,如何尊重别人的界限,如何正确的看待规则,在逐渐清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独立的思考,学会独立成熟的处理问题。

这样,孩子既不会成为那个“凡事告老师的烦人精“,也不会成为“事事受人欺负的受气包”。

你家孩子遇到过“告状事件”吗?你又是如何引导呢?

“对面可能是个疯子”

“爱打人”与“被人打”,我是这么解决的……

帮孩子交朋友,治愈了我的社交障碍

0 阅读:0

夏天陈小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