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美元工厂关停!比亚迪被印度制裁后,将计就计让印度彻底傻眼

皓枫看国际 2023-08-27 08:54:00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煜捷史馆

编辑丨煜捷史馆

前几日,印度的《经济时报》报道,称比亚迪前段时间一直在和印度一家企业洽谈,准备投资10亿美元在印度建厂生产电动车和动力电池。

这一消息让网友表示:比亚迪冷静啊,前往印度市场绝对会被割韭菜的。

不过,此次合作事宜并没有谈拢,印度则是宣布要对比亚迪进行制裁,面对这样的局面,比亚迪选择将计就计,一招反击让印度彻底傻眼。

那么,比亚迪是如何挽救局面的?

印度制裁比亚迪将其10亿美元工厂关停

比亚迪是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其产品已经销往世界各地,与此同时,印度拥有全球第三大的汽车市场,市场潜力巨大。

2007年说起,当时比亚迪耗资10亿美元在印度当地建立了一所汽车组装厂,主要采用SKD的组装方式,最核心的技术仍由中国输入。

一开始,印度政府对比亚迪的投资热烈欢迎,并承诺提供多项优惠政策,比亚迪原本计划每年在印度生产5万辆新能源汽车,并希望能够进一步扩大在印度的业务规模。

然而好景不长,印度政府很快就露出了狐狸尾巴,2009年,印度突然对比亚迪的税收进行“特别检查”,声称比亚迪漏报了7.3亿卢比的税款,折合人民币约6600万元。

比亚迪对此不予理睬,认为这纯属印度方面敲诈勒索,印度见比亚迪不买账,干脆提高了对进口电动车的征税标准,要求比亚迪缴纳100%的高额关税,每辆车至少需要额外支付5万卢比的关税。

这任谁都能看出来是在刁难比亚迪,制约其在印度市场的扩张,受到威胁的比亚迪当然不愿像印度纳税,于是只好先放弃印度的产业链,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东南亚等新兴市场。

就是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对印度政府来说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重心调整后,2014年,在东南亚市场日渐兴旺的情况下,比亚迪决定再试探印度这片沃土。

他们与印度本土企业Megha展开合作洽谈,计划共同在印度投资10亿美元建设电动车工厂,双方达成初步方案,比亚迪出技术和品牌,Megha出资金和销售渠道。

这个方案本可双赢,但印度政府再次露出不懂姓的嘴脸,他们得知洽谈内容后大为光火,认为比亚迪的投资规模太小,从而被印度政府拒绝。

比亚迪对印度政府的无理取闹感到愤怒,一纸合同尚未签订,印度政府就开始指手画脚,实在过分,比亚迪当即宣布退出洽谈,并警告印度不要妄想从中渔利。

这一招直接打了印度的脸,印度政府气急败坏,立即对外声称是出于“安全问题”拒绝了比亚迪的投资计划,同时,印度威胁比亚迪如果执意对抗,就会在世界各地败坏比亚迪的声誉。

为此,比亚迪丝毫不吃这一套,印度既然不欢迎,比亚迪也就转向了其他新兴市场,扭头就在泰国、越南等,开展新兴产业链,消息一经放出,比亚迪也获得了热烈欢迎。

这让印度政府又羞又怒,只能继续以7.3亿卢比的“漏税”为由,直接勒令比亚迪在印度的工厂停工整顿,以示惩戒。

一个多月后,意识到比亚迪技术实力的印度政府终于低头认怂,同意给予比亚迪80%的高额预付款,希望比亚迪重新考虑在印度投资。

但是,先前遭到威胁的比亚迪没当场拒绝,但也没有立即答应,目的就是官网印度市场。

然而,印度这样的宰客的行为并非第一次,但遇到这样能让他们吃亏的确是第一次。

印度的宰客行为

随着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印度这块“蛋糕”自然也成为了他们觊觎的对象。

一时间,各路中国企业,争先恐慌进入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他们希望能在印度分一杯羹,分享这份巨大的红利,然而,这场看似美味的“盛宴”,最终却让许多中国企业吃了闭门羹。

首当其冲的,就是小米这家中国手机制造商。

2014年,小米高调进军印度市场,并迅速打开局面,先后在印度建立了7座工厂,提供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

一时间,小米在印度市场风生水起,市场份额排名第一,让三星慌乱不已,然而,就在小米兴旺发达之时,印度政府突然对其实施“蹂躏”,先后以各种理由对小米进行了天价罚款,并没收了其在印度约合47亿人民币的资产。

一时间,小米在印度10年的心血与苦功,化为乌有,如果仅仅是小米一家企业遭遇恶劣对待,那或许可以解释为个案。

但实际上,在印度遭受“刁难”的中国企业比比皆是,富士康在印度建厂困难重重,生产订单最终还是回流到了中国。

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也曾在印度市场吃过亏,被印度政府开出天价罚单,苹果代工商纬创在印度市场浪费心血后,直接宣布退出。

据统计,到2021年,已经有2700多家企业关闭了在印度的业务,可以说,在印度市场,没有哪个中国企业是真正的“赢家”。

究其原因,中印两国的文化差异是重要因素,相比中国企业注重互利共赢,印度社会存在更明显的“弱肉强食”文化。

外来企业在印度立足不易,往往容易成为宰割对象,因此,两国在经济结构、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也导致了中国企业的“水土不服”。

中国企业赴印经商,既面临产业结构不匹配的困境,也很难适应印度消费者独特的偏好。

总之,印度这样的做法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同时,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的困境,反映了一场跨文化“盛宴”的艰辛。

为此,一些网友们认为,印度政府对外资企业的刁难手段不利于吸引更多外商投资,不仅损害了中国等外国投资者的信心,也削弱了印度自身的经济发展潜力。

如若继续下去,等待印度的只有无人敢去。

幡然醒悟,为时已晚

事实上,过去几年已经有多家跨国公司退出了印度市场,这些公司普遍反映,在印度经商存在诸多困难。

印度市场规模虽大,但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运输成本高昂,印度工人虽勤劳,但整体教育水平有限,生产效率较低,更关键的是,印度政府的各种新规和干预增加了外企的合规风险。

对印度经济发展不利的还有其严重的贫富分化,印度社会福利体系薄弱,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高,许多人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这些贫困群体购买力有限,无法形成有效的内需,印度的收入分配严重不平等,财富高度集中于少数阶层,这也制约了中产阶级的壮大。

而印度形成对比的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奉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国之一,外企普遍认为,在华经商具有诸多优势,如劳动力资源丰富、供应链完善、市场前景广阔等。

与此同时,中国也致力于推进教育和扶贫事业,提高劳动力素质,扩大内需市场,中国的收入分配也更为合理,中产阶级占比较高,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尽管印度拥有12亿人口和丰富劳动力资源,但其发展潜力目前还难以充分释放,因此,印度急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打破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阻挠,真正落实开放政策。

同时,提升教育和社会保障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培养国内市场活力,这些都是印度走向经济大国必须解决的问题,中国的成功经验在这方面值得印度认真借鉴。

印度政府若不及时调整政策,吸引更多外资进入,只会让本国经济继续落后,比亚迪事件更显示出印度在引资利用外资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对于这样的做法,也只会让人变得更加唾弃,为此,印度一旦败光自己的路人缘,之后也定会面临着全面崩盘。

0 阅读:5

皓枫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