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西游记》从少年到成年感觉完全不同,因而也有着很多的感慨,最终悲极而喜。
少年:那么多好看的妖精怎么不能娶了当老婆呢?
1986年,《西游记》被拍成电视剧,那时候,我只有10岁,农村电视还没有普及。所以,只断断续续地看,但这并不妨碍《西游记》对我们的影响——当时,我有一个问题是那么漂亮,为什么就不能娶她们当媳妇呢?她们被猴哥打死挺可惜。
让我记忆很深的是,唐僧到了女儿国的地方,女儿国国王对唐僧一见倾心,产生了爱意,对唐僧情意缠绵。面对温柔貌美的女儿国国王,唐僧内心中也为之一动,闪现过动摇和恍惚,曾经坚定的唐僧也说出了“若有来生”的话句,但是普度众生的决心还是战胜了个人的儿女感情,唐僧最终说服了女儿国国王,继续踏上了西去取经的路程。
那里面有一首插曲,让我们很感动,直到现在也都会唱:女儿美不美,女儿美不美。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只愿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既然唱得这么好,为什么就不能把她给娶了呢?杏仙、玉兔精、孔雀公主、金毛老鼠精等等。
因为没娶、被收或者被降,这让《西游记》在我的少年时代很不“舒服”。所以,我最不爱看的是“四圣试禅心”那一集:黎山老母,观音菩萨,还有文殊,普贤便化为美女,要试唐僧四人取经的决心。唐僧任妇人的女儿如何貌美,家产富可敌国也毫无所动,而孙悟空则是早已用火眼金睛看出了端倪,沙僧对美色更是不屑一顾,唯有猪八戒色心不改上了套,最终被菩萨惩罚。
多好的事情?干吗要弄这么一出!
成年:佛祖不用吹灰之力就可以把经书送到大唐,为什么还要唐僧他们去取呢?
成年后,再看《西游记》,眼睛还是盯在妖精身上,还一心找个妖精结婚,这个愿望太强烈了。同时,因为那时做事业,总想着一朝成功,总想着有捷径可走,也便对《西游记》有了这样的看法,很烦的:佛祖不用吹灰之力就可以把经书送到大唐,为什么还要唐僧他们去取呢?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明明是多此一举啊。
于是,原著第七回:“佛祖伸开右手,却似荷叶大小。大圣收了金箍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在了佛祖手心,说了神‘我出去了’,你看他一路云光,去的无影无形。佛祖慧眼观看,见那猴子像风车一样不住翻筋斗,只管前进。大圣行多时,忽然看见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清气。他自语道‘看来此间已是天尽头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那凌霄宝殿就是我的了。’又想道:‘我得留下个记号,面得他赖账’于是拔下一根毫毛,变作一管毛笔,在中间那根柱子上写了一行大字:‘齐天大圣到此一游’”
可是,当孙悟空回来的时候,却发现那行字正好写在如来的中指上。也就是说,他并没有跳出如来佛祖的掌心。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为什么跳不出一个荷叶大小的手掌心?让人伤神——本事再大有啥用呢——于是的于是,在人生挫败的时候,总是泪流满面地一遍遍看这集。
中年:什么是佛祖的手掌心?《西游记》倒着读可能会更好些
中年了,有些经历也有些感悟了,忽然发现自己少年和成年的那段日子对《西游记》的理解全错了。先说妖精吧——漂亮吗?漂亮!但为什么就不能娶她们呢——人生那些有诱惑的地方其实就是以漂亮妖精的形式出现的,挡不住,陷进去,很快也就完了。所以,妖精存在的意义其实是个漂亮的试卷,始终在考一个人的自控能力。如果这种考试不能合格,就意味着最基本最简单的基础上的失败。妖精很美丽,现实很残酷。
再说佛祖的手掌心和那九九八十一难。世界很大吗?不!佛祖的手掌心那么大,但本事再大也不能跳出去,跳出去就不是地球人了。九九八十一难像是编好的程度,一路走来,都得经受苦难,搞不好就在某难中熄火了,但是,即便熄火还得走下去。像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再到社会,那些个难其实就是一道道的关,闯过去了,走到了头了,就得到道成佛了,也就是说能取得一些的社会名分和地位。一生的奋斗像唐僧取经,为的就是个名分,可以说是社会给人的“封号”吧。
这多少有些宿命,甚至有些悲观,但当理解透了有时候也能在无奈中变成精神,变成奋斗的力量,也就成了主观,不悲观了——你悲观它还是那个样子,你不悲观它还说不定有一定改变,所以,只能不悲观、乐观!
再就是到了中年,忽然觉得把《西游记》倒过来读不一定会比顺着读有意思,但一定比顺着读有意义——有些人啊,在中年的时候取得一些社会名分和地位,像唐僧他们最经得道成佛了,但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最后又一步步地走了回去,像最初的悟空被压在山下,不能动了——犯事儿了。所以,尽管倒着顺着都是被编好了的程序,但显然地,顺着的结局要比倒着的好,倒回去基本就完了,人生不可能再有倒回去再顺着来的机会,那么几十年,短得要死。
《西游记》开篇说,天地仁而覆载百姓,万物生皆由善而来。斯人当以感天地之仁,待万物以善。读它,读着读着就没有了佛缘,只有中年!(文/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