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下面这张照片:
老山战场肖似粟裕的解放军战士
其中的青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在老山战场上的一名解放军战士,他与青年时期的粟裕格外肖似,这不禁让我们产生了一串疑问:
人真的可以穿越时空吗?如果不能,这名在老山战场上的,酷似青年粟裕的小将又是什么人呢?
小将与粟裕有密切关系虽说这名小将并不是粟裕,但他与粟裕确实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他是粟裕大将的儿子,粟戎生。
粟裕头边的男子就是粟戎生
粟戎生出生于1942年,这个时候的中国仍处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粟裕作为一名军人,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他率领新四军第一师四处辗转,进行着频繁的反“扫荡”和反“清乡”战斗。
担心刚出生的儿子会遭难,粟裕和妻子楚青商量后,决定将儿子留在楚青娘家,由孩子的外公詹克明暂代抚养。
詹克明对粟裕是非常满意的,思及粟裕的战斗生涯以及孩子降生的契机,詹克明给小外孙取名为“戎生”——在父亲戎马倥偬时出生的孩子。
粟戎生在外公变身边生活了一段时间后,被送到随军的保育院中。
八路军时期的随军保育院
保育院里有很多革命伉俪留下来的孩子,粟戎生记事早,多年后他回忆幼时经历,还感慨自己就是在战火里长起来的孩子。
因为那时候保育院是要跟着部队一起动的,部队走到哪里,保育院就跟到哪里。这种在硝烟中辗转流离的生活,一直到上海解放后才算是稳定了下来。
走父亲走过的路或许是小时候就经历过战火,再加上父亲是军队中非常厉害的将领,这让粟戎生非常向往军旅生活,他希望能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
据粟戎生自己说:
“中学毕业后,我就一心想当兵,1961年考上哈军工,学习导弹专业。”
粟戎生在部队中
然而从军校毕业后,粟戎生却没有选择进入大机关,反而直接跑到了云南援越抗美前线的一个导弹分队里,从基层士兵做起。
相较于抗日战争还有抗美援朝,云南援越抗美的战斗烈度不算高,但粟戎生在前线的生活依然很紧张,他需要时时刻刻绷紧精神,驻守阵地,一听到警报声响起,便立即跑到自己的战位警戒。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四五年,粟戎生凭借自己在前线出色的表现,从普通战士晋升为排长。等部队调回内地后没多久,中苏之间爆发珍宝岛战役,粟戎生在粟裕的支持下,主动报名前往中国北方边境。
粟戎生与父亲粟裕
在粟戎生要随军离开时,粟裕还给儿子赠了一首诗:
“半世生涯戎马间,征骑倥偬未下鞍。爆炸轰鸣如击鼓,枪弹呼啸若琴弹。”
粟裕带着父亲所寄予的厚望,随军来到中国北方边境。在这里,他没有赶上打仗,不过也坚持留在边境,与战友们一起参加了边境防御工事的构建。作业期间粟戎生经历过几次塌方,有一次险些被一块大落石砸到脑袋而失去生命。
处于这样的情形下,粟戎生首先想到的居然是“幸好自己上了,没有让战士行动”。他就像是当年的粟裕一样,无比爱惜战士的生命。
粟戎生很爱惜战士的生命
在长达3年的施工中,粟戎生都坚持自己当“排头兵”,排险时确保完全没问题了,再让战士们进入坑道作业,以致于这3年来粟戎生所率领的连队没有发生一起伤亡事故。
等到1985年,已经晋升为67军参谋长的粟戎生,又奔赴老山作战。
在老山战场上,粟戎生无视潮热的天气,光着膀子连续好几天蹲守在猫耳洞,用专业器具观察敌情,研究如何才能智取被越军占领的高地。
粟戎生等人在老山战场上
随军的摄影干事被粟戎生的坚韧所感动,快门声一响,便留下了开头那张恍如青年粟裕临老山的珍贵照片。
从老山回来后,粟戎生先后担任总参军务部副部长、第24集团军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其中在担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期间,粟戎生因为自己多年间在基层部队的所见所感,非常重视部队的实战演练。
粟戎生曾担任北京军区副司令
他几乎每年都会去大漠基地抓实战演练,组织对抗演练,非常较真地将演练中部队暴露的每一个问题提出来,进行点名批评。
有时候碰上不服气的手下,粟戎生还会直接拿出演练时的监控录像,力求让底下的兵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除此以外,粟戎生每次下基层都不会跟任何人打招呼,他永远记得父亲粟裕的叮嘱:要想看到基层实际的情况,就得自己悄悄去。
粟戎生接受采访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习惯,粟戎生往往能发现基层部队存在的各种细节问题,督促战士们“有则改正,无则加勉”。
作为一个和父亲粟裕一样在军队中沉浮半生的老将,粟戎生非常关注一个问题——如何打赢未来高科技局部战争。他在自己的脑海中将未来高科技局部战争预演了一遍又一遍,然后针对性地组织研制了一套野战指挥自动化系统。
这套系统能联通指挥部下辖团以上的部队,对战时我军进行联合作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凭借这套系统,粟戎生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粟戎生曾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然而对此粟戎生并不满意,因为野战指挥自动化系统无法普及到普通群众,于是粟戎生又开始研究高科技条件下人民战争到底应该怎么打……人常言“老将不死,薪火相承”,这在粟氏父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