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假如你有四个老婆——
大老婆和刘亦菲一样倾国倾城,但不能生育,导致你没有嫡长子继承家业。
二老婆出身贵族世家,但容貌稍差,生下儿子也夭折了。
三老婆虽然是二老婆的陪嫁丫头,身份非常低微,但给你生了一个文武双全、孝悌友爱的儿子。
四老婆出身风尘,非常奔放,能满足你做为男人的各种需求,并给你生下一个武力值颇高的儿子。
而你,我的朋友,拥有已经传承数百年的百亿家业,需要你继续传承下去。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家庭,你该怎么做才是最优解?
这就是《古文观止》的第三篇文章《石碏谏宠州吁》的背景。
2、
《石碏谏宠州吁》发生在春秋初期的卫国,正文开始之前,我们需要简单介绍一下卫国的历史。
周武王东征灭商之后,封商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为诸侯,统领殷商遗民,并命令管叔鲜、蔡叔度监视武庚禄父。
数年以后,周武王驾崩,周公旦辅佐周成王统治江山。
此时,殷商遗民的势力依然强大,管叔鲜和蔡叔度对周公旦非常不服,于是他们两人便和武庚禄父一起造反。
周公旦刚辅政不久,面对来势汹汹的造反势力,必须强势镇压。
经过两年的苦战,周公旦才诛杀武庚禄父和管叔鲜、流放蔡叔度,然后命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建立宋国,统领一部分殷商遗民,封弟弟卫康叔为卫君,在殷商故地建立卫国,统领另一部分殷商遗民。
这就是卫国的起源。
后来经过八代国君的统治,卫国终于稳定下来,并通过贿赂周夷王,卫国升级为侯国。
到了西周末年,申国和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拥立前太子姬宜臼为周平王。在这个诸侯大洗牌的时候,卫国也出兵镐京,坚定的站在周平王一边,于是周平王迁都洛阳以后,便把卫国提升为公国。
此时在位的是卫武公,卫国的下一任国君,是公元前757年即位的卫庄公。
《石碏谏宠州吁》,便是发生在卫庄公时期。
《春秋左传》里都写道: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
卫庄公的正室夫人是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因为得臣没有继位便薨逝了,所以称为“齐东宫得臣”。
之所以要用齐国太子得臣给庄姜做背书,言外之意就是,得臣能做齐国太子,必然是嫡子,那么庄姜做为得臣的妹妹,同样是嫡女。
只有这样的身份,才能做卫庄公的正室夫人,母仪卫国。
而卫庄公和庄姜的结合,意味着两个问题——
一方面,卫国和齐国结成全天候战略伙伴,共同进退。
另一方面,庄姜做为齐国嫡女,必然非常受到重视,那么庄姜嫁到卫国,便可以成为卫国和齐国的中间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卫庄公一定是非常重视庄姜的,于是《诗经》里的《卫风·硕人》便出现了。
《卫风·硕人》是卫国无名氏的诗,讲了庄姜嫁给卫庄公的盛况,全诗共有四段,每段都有独特的用意。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这段介绍了庄姜的人脉关系,她是齐侯的女儿、卫庄公的夫人、邢侯的小姨子、谭公是她的姐夫。
来,我们看地图。
卫、邢、齐、谭都在黄河流域,卫庄公迎娶庄姜,除了和齐国联盟以外,更拥有了稳定的大后方。
这是巧合吗?
肯定不是,卫庄公一定是精心算计之后,才做出迎娶庄姜的决定。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峨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段介绍了庄姜倾国倾城的美貌,细致到手的柔软度、皮肤的颜色、脖颈的长度、牙齿的排列顺序、额头的大小,甚至是笑容和眼神。
参加婚宴的嘉宾,能观察的如此细致吗?
肯定不能。
能这么仔细观察庄姜的人,只有和庄姜负距离交流过的卫庄公。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鐼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这段描写了迎亲时的盛大场面,四匹马拉的马车上装饰着红绸缎,载着庄姜,驶向卫国朝堂。大臣们非常明白事理,主动退朝下班,不打扰卫庄公的洞房花烛夜。
既然卫国给出最高规格的迎亲礼仪,说明卫国非常重视庄姜,重视和齐国的联姻。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这段是侧面描写,黄河之水浩浩汤汤,一路向北流入大海。在黄河捕鱼的人们喜笑颜开。然后话锋一转,夸赞陪嫁的齐国姜姓女子身材健美,陪嫁的武士威武雄壮。
通篇看下来,可能是出于对女方的尊重,也可能是卫国急需和齐国联姻,总之《卫风·硕人》充满一种仰视的姿态。
所以我觉得《卫风·硕人》的作者,即便不是卫庄公,起码也是和卫庄公关系很近的人,目的就是给卫庄公和庄姜的婚姻,制造舆论声势。
就像我们和美国关系升温的时候,媒体就会渲染尼克松访华、姚明进入NBA等大事件,一旦我们和美国的关系不佳,六公主就要播抗美援朝系列电影。
文学向来是为政治服务的,《卫风·硕人》就是为卫齐联姻服务的。
3、
按照正常情况,事情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
卫庄公娶到倾国倾城的正室夫人,卫国和齐、邢、谭国结成同盟关系,如果拍电视剧的话,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局。
但问题在于,庄姜不能生育。
这意味着卫庄公和庄姜没有嫡子,卫齐联盟没有血脉相连的继承人。
“美而无子”四个字,成为庄姜一生难以摆脱的梦魇。
那怎么办呢?
于是就有了这段话——“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既然庄姜不能生育,卫庄公又需要生育子嗣继承国君,便迎娶陈国的厉妫,经过一番努力耕耘,厉妫给卫庄公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孝伯。
很不幸,孝伯尚未长成,便夭折了。
根据春秋时期的礼法,卫庄公迎娶的厉妫,是地位仅次于庄姜的夫人,《史记·卫康叔世家》里就写到:“又取陈女为夫人。”
而陈国是妫姓国,虞舜之后,国都在如今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紧邻宋、郑、楚、蔡等国,和齐国的关系非常遥远,甚至不是周朝同姓、功臣的封国。
那么对于庄姜和齐国来说,卫庄公和厉妫生下的孝伯,便不是合格的继承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孝伯夭折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是卫生条件太差导致的正常夭折,要么是庄姜及其背后的齐国出手,把孝伯扼杀在萌芽之中。
但厉妫嫁给卫庄公的时候,同父异母的妹妹戴妫,也做为陪嫁丫头到了卫国,并得到卫庄公的宠幸,诞下公子完。
因为戴妫不是陈国嫡女,在陈国的地位不高,戴妫又是做为陪嫁丫头到的卫国,说明她在卫国的地位也不高,那么对于庄姜和齐国来说,戴妫是没有任何威胁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庄姜便收养了公子完,视如己出。
根据礼法,公子完就是卫庄公和庄姜的嫡子,卫齐联盟的合法继承人。
但卫庄公是卫国的国君,身边不可能只有寥寥数人,还有大量服侍他、供他享乐的女子,这种女子称为“嬖人”,即没有家族身份又没有宫廷地位,完全以色事人的女子。
其中一个“嬖人”给卫庄公生下的儿子,便是公子州吁。
原本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国君的重要职责就是生育子嗣开枝散叶,你见过哪个国君是坚守一夫一妻制的?
但公子州吁就出问题了。
公子州吁成年以后,非常喜欢军事,整天舞刀弄枪,甚至指挥侍卫模拟冲锋陷阵,不断磨砺自己的军事技能。偏偏卫庄公非常喜欢公子州吁,非但不禁止,还经常鼓励公子州吁向军事方面发展。
卫国已经有嫡子了,那么一切行为都要为嫡子保驾护航,过度偏爱庶子,可能会对嫡子造成威胁,进而损害卫、齐等国的共同利益。
这个道理,卫庄公不知道吗?
卫庄公深受周礼熏陶,不可能不知道。
那他为什么还要偏爱公子州吁?
春秋时期的史料不足,我们没有明确的线索,但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无非是三个可能的原因——
其一,卫庄公出于人之常情,宠爱少子。
其二,卫庄公对“嬖人”的服侍非常满意,爱屋及乌之下,开始宠爱公子州吁。
其三,“嬖人”的身份低微,公子州吁便没有强大的外家势力,他拥有的一切都来自卫国公子的身份,那么他就只能忠于卫国。而公子完拥有的一切,很大程度来自庄姜养子的身份。
这样一来,公子州吁便是卫国利益的铁杆拥护者,公子完却有可能为了讨好庄姜,向齐国让渡国家利益。
那么等公子完继位以后,如果为了讨好庄姜和齐国,而做出有损卫国利益的事情时,公子州吁便有实力制衡公子完。
换句话说,宠爱公子州吁是卫庄公的后手,给卫齐联盟打的补丁。
这三个可能的原因,我觉得,第三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做为卫国的国君,不管庄姜能不能生育,这一步棋,卫庄公都必须走。
正因为卫庄公刻意培养公子州吁做庄姜的政敌,庄姜才非常厌恶公子州吁。
随后,卫国大夫石碏登场了。
石碏向卫庄公说道:
“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如果你要立州吁为太子,就要趁早下决心,否则的话,将来新君继位,不会和你一样宠溺州吁,州吁感受到身份地位的落差,那是要出问题的。
卫庄公的反应是——“弗听”,不接受石碏的意见。
石碏之子石厚是公子州吁的朋友,石碏见卫庄公不接受自己的意见,回到家就告诉石厚,立即和公子州吁断绝关系,以后不要再往来了。
但石厚同样不听石碏的意见。
对于卫庄公来说,石碏的意见绝对不能接受。
如果立公子州吁为太子,那么公子完的嫡母庄姜和齐国不同意,生母戴妫和陈国也不同意,而公子州吁做为嬖人之子,完全没有能力同时对抗齐、陈两国,卫国也不能承担和齐、陈两国绝交的代价。
卫庄公只能把公子州吁做为补丁、备胎,监视公子完,而不是取代公子完。
对于石厚来说,石碏的意见也不能接受。
公子州吁是卫庄公最宠爱的公子,肉眼可见的前景光明,追随他完全有可能水涨船高,凭什么石碏一句话,就要放弃可能得到的利益?
但事实证明,卫庄公和石厚都错了,石碏才是正确的。
因为他们都低估了人性,低估了人隐藏在心底的欲望,低估了国家大臣为维护国家利益爆发出来的勇气。
4、
公元前734年,卫庄公薨逝,公子完成为卫国的国君,后世称为卫桓公。
公元前722年,郑伯克段于鄢,《春秋左传》里写了两句——“大叔出奔共”、“公孙滑出奔卫”,即共叔段(京城大叔)跑到共国,其子公孙滑跑到卫国,但《史记·卫康叔世家》里说——
“桓公二年,弟州吁骄奢,桓公绌之,州吁出奔。十三年,郑伯弟段攻其兄,不胜,亡,而州吁求与之友。”
这两段话结合起来,意思非常明白,那就是卫桓公继位以后,以骄奢淫逸的名义,剥夺了公子州吁的兵权,公子州吁逃亡国外。等郑庄公击败共叔段以后,共叔段也逃离郑国,于是公子州吁跑去和共叔段交友,请教造反的经验。
可能共叔段想要借助卫国的力量,便认可了公子州吁,两人组成复仇者联盟。
公子州吁到底是没有领会卫庄公的精神。
卫庄公是要他掌握军队制衡兄长卫桓公,他却恃宠而骄,想着取代兄长卫桓公,这就得罪了庄姜、得罪了齐陈两国、得罪了拥护卫齐联盟路线的卫国大臣。
政治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公子州吁的失败其实是自绝于卫国。
就像五马进京、一马当先的时候,高大麻子的任务,是制衡另外两位根基深厚的大佬,结果高大麻子和公子州吁一样,没有领会最高领导的精神,准备扳倒另外两位大佬做接班人,结果被最高领导放弃,至今不能翻身。
公元前719年,经过三年的准备,公子州吁向共叔段学习到丰富的造反经验,感觉已经神功大成,便纠结卫国逃亡到国外的人,组成一支小规模的军队,回到卫国袭击卫桓公,然后自立为卫国国君。
《春秋左传》的记载很简单——“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史记·卫康叔世家》倒是比较详细——“州吁收聚卫亡人以袭杀桓公,州吁自立为卫君。”
所谓的“卫亡人”,其实就是在卫国不得志的人,希望追随公子州吁,夺回失去的利益。
这次行动,共叔段和公孙滑扮演了什么角色,现在已经不知道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两人一定是幕后的重要人物。
既然共叔段帮助公子州吁夺位,那公子州吁成功之后,一定要回报共叔段。
怎么回报呢?
很简单,讨伐郑国,帮助共叔段成为郑国国君。
而且卫国和郑国是世仇,公子州吁以不正常的方式即位,必然激起非常巨大的矛盾,那么发动战争转移矛盾,便是他的必然选择,郑国就是最合适的对象。
于是公子州吁成为卫国国君之后,立即命使者到宋国递交国书,邀请宋国共同讨伐郑国,如果宋国同意的话,卫国不仅出军费,还要邀请邦交深厚陈国、蔡国一起出兵。
宋国见到国书,立即同意出兵。
“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
为什么?
难道宋国甘愿成为公子州吁和共叔段的工具?
其实,宋国也有自己的诉求。
就在前一年,宋穆公薨逝,临终前想到君位是兄长传给自己的,便决定把君位传给侄子公子与夷,放弃亲子公子冯,并命令大司马孔父嘉(孔子祖先)辅佐公子与夷。
随后,公子与夷继位,史称为宋殇公,而公子冯逃亡郑国,郑庄公听闻消息,联欢会都准备好了,就等公子冯到新郑。
做为先君之子,公子冯一定有拥护者,现在又得到郑庄公的支持,那么在郑伯克段于鄢、卫州吁弑桓公等暴力事件接连发生的背景下,宋殇公一定害怕公子冯纠结党羽杀回宋国,让自己死无葬身之地。
于是在接到卫国国书之后,宋殇公毫不犹豫的加入复仇者联盟,同意出兵郑国。
宋、卫、陈、蔡组成的四国联军浩浩荡荡的杀向郑国,但没有攻克新郑,围城五天便撤兵回去了。
同年秋,四国联军准备再伐郑国,为了增加成功的概率,宋殇公命使者到鲁国请求支援,鲁隐公拒绝了,但公子翚坚决要求出兵参战,甚至不等鲁隐公同意,便统帅鲁国军队出征。
“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公子翚)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
鲁隐公不同意出兵,是因为他和鲁国大夫众仲,讨论过公子州吁。
鲁隐公问众仲,公子州吁到底能不能成事啊?
众仲回答道,公子州吁没有政治基础,只能依仗军事力量进行暴力统治。而依仗军事力量,便不可能扩大政治基础,进行暴力统治,更没有政治势力愿意依附他,依我看啊,公子州吁迟早要完。
“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而公子翚坚决要求出兵,史书里没有留下理由,但从当时的政治环境来看,公子翚的目的,极有可能是争取兵权征战郑国,趁机和共叔段、公子州吁、宋殇公结盟,然后依靠他们的支持,夺取鲁国的君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四国联军变成五国联军,但他们依然没有攻破新郑,只是击败郑国的徒手步兵,收割了刚成熟的郑国庄稼。
春秋时期,战车是战争的主力,五国联军只击败郑国的徒手步兵,说明郑国的战车完好无损,并没有元气大伤。
一年两次讨伐郑国,都没有完成预定目标,那么在旁观者看来,复仇者联盟的实力就那么回事,终究不能成事,趁他们立足未稳的时候拨乱反正,才是谋国者该做的事。
正是出于这样的分析,卫国大夫石碏出手了。
5、
公元前719年9月,即五国联军伐郑失败之后,公子州吁的政治地位继续下滑,已经没有能力控制卫国了。
做为公子州吁的朋友,石厚如坐针毡。
于私,石厚和公子州吁相交多年,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并不愿意看到公子州吁失败。于公,他追随公子州吁,其实就是押下赌注,一旦公子州吁失败,石厚的多年投资便打水漂了。
于是,石厚回家问父亲石碏,现在该怎么做,才能挽救公子州吁。
石碏认真考虑一番,给了石厚一个肯定的答案,到洛阳觐见周桓王,只要能得到周桓王的认可,公子州吁便有了合法地位,谁都不能说什么。
石厚又问,我们和周桓王不熟,突然登门拜访,周桓王不一定招待呀,要不要找个中间人来牵桥搭线?
石碏告诉他,陈桓公是周桓王的宠臣,如果他愿意做中间人,这件事就没问题了。
石碏是卫国的老资格大夫,在朝野都有很高的威信,听到石碏的建议,石厚和公子州吁都觉得可行,两人便亲自驾车,从卫国跑到陈国,请陈桓公带他们到洛阳觐见周桓王。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
早在公子州吁造反以前,石碏就不认可他,那为什么公子州吁造反成功了,石碏反而为他谋划呢?
其实,石碏现在也不认可公子州吁,建议他到陈国拜访陈桓公,其实是个阴谋。
因为卫桓公虽然是庄姜的养子,但生母是来自陈国的戴妫,这就意味着,卫桓公做国君,可以推动陈国和卫、齐、邢、谭等国建立友好关系,这对陈国是有利的。
而公子州吁自立为君,便是打破了五国的友好关系。
之前追随公子州吁讨伐郑国,那是国力微弱没有办法,现在接连两次战败,陈国便有了摆脱公子州吁的契机,可以为陈国的利益考虑了。
石碏正是明白这一点,才建议公子州吁和石厚拜访陈桓公。
等他们两人出发之后,石碏立即向陈桓公派出私人使者,传递了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卫国的国力不强,我也老了,不能独自拨乱反正,这两个人其实是弑君篡位的恶徒,请您帮帮忙,把公子州吁和石厚给做了。
“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
卫国的国力再弱,也比陈国要强一些。卫国和周桓王的关系再差,毕竟是姬周同姓诸侯国,要觐见周桓王也是畅通无阻的。
所以石碏的谋划隐藏了三个真正目的——
其一,石碏不号召卫国朝野讨伐公子州吁,是要把自己摘出来,避免背上弑杀国君、公子的恶名,防止被公子州吁的党羽报复。
其二,卫国的事情请陈国帮忙,便是卫国卖给陈国一个人情,有利于重建卫陈关系。
其三,卫桓公是陈国的外甥,请陈桓公逮捕公子州吁,能最大限度降低卫桓公之死的影响。
石碏的意思,陈桓公很清楚。
于是,公子州吁和石厚刚到陈国,便被逮捕控制,然后把公子州吁送回卫国地界,要卫国亲自动手处决。石碏则联合卫国大臣,推举右宰丑(右宰是官职、丑是人名)到濮城,斩杀公子州吁。
等解决了国事,石碏又命令家臣獳羊肩到陈国,斩杀石厚,解决了家事,并留下“大义灭亲”的成语。
如果只读《古文观止》,你可能觉得石碏是喋喋不休的书生,但如果结合《春秋左传》一起读,你就知道,石碏其实是对时局洞若观火的无双国士。
卫国的政治派系、陈国的诉求、公子州吁的处境、各国势力消长,都在石碏的算计之中。
而赞同石碏诛杀公子州吁的卫国大臣,无非是两种人,一种是同情卫桓公厌恶公子州吁,一种是拥护卫齐联盟的外交路线。
那么他们成为胜利者之后,拥立的卫国新国君,必然要符合这两个条件。
于是他们到邢国迎接公子晋,拥立为卫国新君。
公子晋是什么人,凭什么是他?
《春秋左传》写道:“卫人逆公子晋于邢”,《史记·卫康叔世家》也说:“迎桓公弟晋于邢而立之”,根据春秋时期的礼法和书写习惯,如果被写成是某人的弟弟,这两个人一定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也就是说,公子晋是陈国陪嫁丫头戴妫的亲儿子,卫桓公的亲弟弟,和齐国正室夫人庄姜关系最近的人。
而之所以要到邢国迎接公子晋,《卫风·硕人》已经给出答案了——庄姜是邢侯的小姨子。
那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公子州吁袭杀卫桓公的时候,和庄姜关系非常亲近、拥护卫齐联盟的公子晋,便逃离卫国到邢国避难。
在政治立场方面,公子晋和庄姜、石碏等卫国大臣是一致的。
所以卫国的新国君,只能是公子晋。
拥立公子晋,不仅可以重建卫齐联盟,也可以修复和陈国的关系,等同于卫桓公继续在位。
公子晋,便是历史上的卫宣公。
至此,复仇者联盟彻底失败,正义力量重新回到历史舞台,《郑伯克段于鄢》和《石碏谏宠州吁》才正式结束。
这就叫拨乱反正。
6、
最适合做卫国国君的卫宣公继位了,但他还要为重建卫国的外交关系,做一些工作,而帮助卫宣公的就是齐国。
公子州吁曾联合宋、陈、蔡讨伐郑国,包围新郑整整五天,于是在公元前718年,郑国趁卫国新君继位的时机,出兵讨伐卫国。
卫宣公调燕国兵马抵御郑国,结果卫燕联军的战斗力不强,在制城的虎牢关一带被郑国击败。
卫国和郑国的世仇更深了。
直到公元前716年,宋国与郑国和解、郑国与陈国和解、在洛阳做质子的郑国公子忽和陈国定亲,卫国的外交环境才迎来转机。
“七年秋,宋及郑平,七月庚申,盟于宿。陈及郑平,十二月,陈五父如郑莅盟。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郑伯许之,乃成昏。”
因为宋、郑、陈三国暂时消除了矛盾,而齐国和卫、郑是盟友,卫国和陈国是血亲,那么卫国和宋、郑都有了沟通的渠道。
公元前715年,齐国出面邀请宋国、卫国到郑国的温县会盟,三方达成共识,决定放弃矛盾,重新开始新的外交关系。
“齐人卒平宋、卫于郑。秋,会于温,盟于瓦屋,以释东门之役,礼也。”
至此,公子州吁破坏的卫国外交关系,才被卫宣公重新修复。
从此以后,公子州吁的事彻底翻篇,共叔段再不见于史册,宋殇公稳坐君位,唯独野心暴露的鲁国公子翚,将继续追逐权力地位搞阴谋。
公子翚,便是《古文观止》的第四篇文章《藏僖伯谏观鱼》的隐藏主角。
haiyang6868
纵横术到今天已经进化了几千年,炉火纯青,看看当今世界乱象及中国外交线路,打倒美日欧不成问题
摸摸头
这几篇古文观止白读了[笑着哭][笑着哭]
小砣霸
写得太好了,就是稍微简略了点
濮阳人
讲的好
大江东去
领教了[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