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医生,我这最近老是觉得口渴,浑身没劲儿,不会是有啥大毛病吧?”
诊室内,一位中年男子满脸担忧地问道。
我看着他,微笑着说:
“先别着急,咱们一项一项来检查。
口渴、没劲儿这些症状确实可能是很多问题引起的,不过咱们得先查查血糖。”
男子一听血糖,顿时紧张起来:
“血糖?我不会是得了糖尿病吧?”

我安慰他道:
“现在还不能确定,不过血糖确实是一个需要关注的指标。
你知道吗?新的血糖标准已经公布了,超过这个数就要高度重视了。”
男子急切地问:
“啥标准啊?张医生,你快给我讲讲。”
看着他焦急的样子,我决定从血糖的重要性讲起,让他了解新的血糖标准以及如何关注自己的血糖。
一、血糖,身体的 “甜蜜负担”在我们的身体里,血糖就像是一把双刃剑。
正常的血糖水平能够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维持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转。
但是,如果血糖过高或者过低,就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很多麻烦。

以前,我们通常认为空腹血糖在 3.9-6.1mmol/L 之间是正常的。
但是,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血糖标准也有所调整。
现在,一般认为空腹血糖在 4.4-7.0mmol/L 之间是正常范围。
如果空腹血糖超过 7.0mmol/L,就可能被诊断为糖尿病。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标准,具体的诊断还需要结合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来综合判断。
除了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也非常重要。
餐后两小时血糖一般应该在 4.4-10.0mmol/L 之间。
如果餐后两小时血糖超过 11.1mmol/L,也可能被诊断为糖尿病。

那么,为什么要关注餐后血糖呢?
这是因为很多人在空腹状态下血糖可能是正常的,但是餐后血糖却会升高。
而长期餐后高血糖会对身体造成很多危害,比如损伤血管、神经等,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三、如何监测自己的血糖?了解了新的血糖标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监测自己的血糖呢?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是发现血糖异常的重要途径。
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年都应该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其中包括血糖的检测。

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人群,更应该增加血糖检测的频率。
自我监测
对于已经被诊断为糖尿病或者有血糖异常的人来说,自我监测血糖非常重要。
可以使用血糖仪在家中进行自我监测,记录下不同时间点的血糖值,以便及时了解自己的血糖变化情况。
在自我监测血糖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合适的血糖仪:市面上的血糖仪种类繁多,要选择质量可靠、测量准确的血糖仪。
(2)正确操作:按照血糖仪的说明书正确操作,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选择合适的时间点:一般来说,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睡前血糖等都是比较重要的监测时间点。
(4)记录血糖值:将每次测量的血糖值记录下来,以便医生了解血糖的变化趋势。
四、血糖高了怎么办?如果发现自己的血糖高了,不要惊慌,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控制血糖。
调整饮食
饮食控制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之一。
要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
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的摄入,有助于控制血糖。

增加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我们降低血糖。
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比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
药物治疗
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效果不佳,就需要考虑药物治疗了。
目前常用的降糖药物有很多种,比如胰岛素、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等。
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个人的情况由医生来制定。

血糖升高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就可以降低血糖升高的风险。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血糖升高的关键。
要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
避免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
控制体重
肥胖是导致血糖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要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血糖异常,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

回到开头的那位中年男子,经过检查,他的血糖虽然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是也有点偏高。
我给他提出了一些建议,让他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定期监测血糖。
男子感激地说:
“张医生,多亏了你,我以后一定会注意的。”
我微笑着说:
“不用客气,关注自己的血糖健康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希望你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
总之,新的血糖标准已经公布,我们要了解这些标准,关注自己的血糖变化。
如果发现血糖异常,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预防糖尿病等并发症的发生。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血糖,关爱自己的健康。
关注我,免费获取更多的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