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和谋略家,他的名字叫孙膑。
孙膑之所以在历史上广为人知,不只因为他在兵法上的成就,更因他那悲惨的人生经历:遭人陷害,被挖去膝盖骨,以至于终身残废。那么,孙膑究竟为何遭受如此严酷的命运呢?一段从山东出土的竹简揭秘,他所做的某些事,或许比被挖骨更加引人深思。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和人物纠葛?
孙膑身世显赫,是兵圣孙武的后人。早年,他便追随鬼谷子学习兵法,在这期间,他结识了庞涓,两人志同道合,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挚友。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这段情同手足的友谊最终却以一场背叛与阴谋为结局。庞涓对于孙膑的才能一直心存妒忌,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孙膑都比他更为出色。庞涓内心的不安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为对孙膑的深深敌意。尤其在鬼谷子面前,孙膑屡次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分析能力,使得庞涓不自觉地感到了威胁。有一天,庞涓无意间打听到魏国正在寻找贤能之士,他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奠定自己的地位。于是,他怀着野心急忙辞别鬼谷子下山投奔魏国。而此时的孙膑还并不明白庞涓心中的变化,对好友的离开感到不舍。在魏国,庞涓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机智,迅速得到了魏惠王的重用,并被任命为大将。然而,他仍然对孙膑心怀畏惧,担心孙膑的到来会动摇他的地位。于是,庞涓设下了一个阴险的圈套:他假意邀请孙膑前来魏国共同辅佐魏王。当孙膑收到庞涓的信函时,他满怀希望,以为自己的才华终于有了施展的平台。然而,当他千里迢迢来到魏国时,等来的却是致命的背叛。庞涓暗中在魏惠王面前诬告孙膑,以获重用之名,实则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而设计害他。最终,孙膑被扣上叛徒的帽子,遭受得剜骨之刑,即所谓的“膑刑”。受刑之后,孙膑忍辱偷生。他将自己的名字从“孙宾”改为“孙膑”,以此铭记自己被剜去膝盖骨的悲惨命运。失去了行动能力的他被迫装疯卖傻,藏匿于市井民间,以避免被庞涓进一步打压。这段艰难岁月中,孙膑并没有放弃,而是默默积蓄力量,等待合适的机会复仇。有一天,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国,了解到孙膑的遭遇,深感同情。他们在暗地里与孙膑沟通,希望能带他回齐国继续施展才华。孙膑意识到这是一个脱离苦海的机会,于是秘密与齐国使者合作,离开了魏国。到了齐国,孙膑迎来了人生的转机。凭借着他卓越的才华和齐国的支持很快得到了重用,担任了田忌的军师,成为齐国军事决策的核心人物。面对魏国再次挑起战事,孙膑机智地策划了著名的“围魏救赵”之战,一举扭转了齐国的被动局势。“围魏救赵”的成功无疑对在齐国的孙膑意义重大,不仅证明了他的才能,也让他在齐国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这一战术巧妙利用了魏国的攻势,让魏国在舒适中不知疲倦地前进,最终被围困后撤兵。在这次胜利中,不仅打击了魏国的嚣张气焰,也让庞涓颜面扫地。尽管孙膑在军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他的复仇之路并没有就此止步。三年后,在“马陵之战”中,孙膑利用残忍的智谋和出众的策略,再次将庞涓引入了陷阱之中。通过对战场环境的精心布局,他设下伏击,让庞涓的军队在夜色中遭受毁灭性打击。面对大势已去的现实,庞涓自知无法挽回,于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从此这段恩怨情仇终于画上了句号。然而,1972年在山东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揭示了孙膑谋略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竹简中详尽记录了孙膑在“马陵之战”中不惜代价决策的过程。为了达到战略目的,他选择以部分弱兵作为牺牲,以此诱骗庞涓进入死亡之地。这种策略让后人对孙膑的评价多了几分争议,不再仅仅把他看作一个受害的智者,而是一个在利益和仇恨下同样冷酷决绝的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