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碑可以留名后世,他为何不愿意书写

八公山人看文化 2024-08-11 21:00:40

蔡襄《蒙惠帖》

王世国/文

“苏、黄、米、蔡”,在中国书法史上是并称的“宋代书法四大家”,“蔡”就是北宋初期的书法家蔡襄,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不过他有一个怪毛病,就是不愿意为人写碑版,给再多的钱也不写。到底为何?这事还要从头说起。

蔡襄原本是个农家子弟,但他18 岁就考中进士,而且还是开封第一名,当时在京城传为佳话。蔡襄善于书法,独步天下,宋仁宗皇帝特别喜欢他的书法。蔡襄自己也颇自珍惜,从不轻易为人写字,他的断章残稿都被人们珍藏起来。

蔡襄《大研帖》

书法名气大了以后,时常有皇上降旨,令他写御撰碑文和宫殿、寺院的题榜。如果是写这些那也罢了,可是还有些有功勋的大家族想为自己树碑立传,竟然也奏请朝廷,请皇上出敕令让蔡襄作书。

有一次,蔡襄写给老友欧阳修的信中说:“现在请人写碑志都是要付钱的;若是朝廷之命,那么就应当由主管部门去找那些待诏来写。今天,我怎么能去跟那些待诏们争利呢?所以,我坚辞不受。”甚至有一次,仁宗皇帝命他书写《温成皇后碑》及《陇西王碑》文,他也不肯受命作书。最后,皇帝也拿他没有办法。

蔡襄《澄心堂纸帖》

【八公山人语】

汉唐两代人都是崇尚建功立业,哪怕是远赴西北边陲,出生入死,只要能立功,获得功名,都在所不辞。所以,汉唐之际,为人歌功颂德的丰碑巨碣很多,而且许多书法名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徐浩、李邕、颜真卿、柳公权等都乐于书写。

蔡襄主持修建的万安桥

宋代文官治国,重视文化而不尚武功,所以当时书坛的风气已经转向文人诗文尺牍。蔡襄不愿意为人书写碑榜,其实真正的原因并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是不愿意去和那些待诏们争利,而是在那时,书写碑志、牌匾等被看作一技役夫的差事,所以文人士大夫不屑为之。

万安桥

不过,蔡襄对于书写碑榜之事还是有选择的,一般都是极力推辞;但是他也不是一概不写,对于有的极其为意义的碑榜,他还是愿意书写的。

蔡襄《万安桥记》

例如,他做泉州知府时,曾主持修了一座长达3600尺的跨海渡桥——万安桥(亦称“洛阳桥”),方便民众交通。他特作《万安桥记》,写成大字楷书,分刻在两块石碑上,竖立于桥头岸左,每碑高2.89米,宽1.46米,厚0.3米,碑字分为6行,每字长18厘米,宽15厘米,这是他少有的一件碑刻作品。

蔡襄《万安桥记》

“宋四家”中,他的楷书功力最为深厚,写得最好,很适合书写碑榜一类的作品。在楷书凋敝的宋代,蔡襄的书法有着填补空白的作用。

王世国著《当代书法评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网上有售

1 阅读:187

八公山人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