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1年,隋炀帝杨广下令讨伐高句丽,大肆征收士兵和钱粮,山东成为隋军集结地。
正逢山东遭遇大灾,百姓被盘剥掠夺,无家可归,于是,王薄在章丘长白山率先造反,掀起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浪潮。
这一年,刘霸道、张金称、窦建德、孙安祖、高士达、翟让等人纷纷响应,山东成了义军的快乐大本营,地方郡县无力抵抗,纷纷陷没。
但当时在山东,隋朝仍然有一个能抵抗义军的地方官员,这棵独苗就是鄃县(德州一带,与河北交界)县令杨善会。史载:
从盗如市,郡县微弱,陷没相继。能抗贼者,唯善会而已。

一、苦主
在几乎已经失控的山东,杨善会仍然兢兢业业地认真工作,组织了几百人到处捕捉盗贼,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百姓虽然造反,但杨善会因为清廉正直,深受百姓爱戴,在他担任县令的鄃县,支持他的老百姓非常多。
所以,杨善会招募的士兵都甘愿为他死力效命,战斗力极强,每战必胜。
而杨善会的主要对手张金称就是鄃县人,性情残暴,不管是隋军还是百姓,通通都杀。
张金称的几万人在山东、河北一带四处横行,隋朝名将冯孝慈、段达、王辩,甚至杨义臣,都吃过他的亏。
唯独对上小县令杨善会,张金称是打一架输一架,堪称是他的第一苦主。

二、辅助
除了奈何不了杨善会,张金称在山东基本趟着走,势力越做越大,朝廷不得不派正规军前来镇压。
而做为大隋在山东唯一安全的歇脚点鄃县杨善会,只能打辅助。
1、612年,金紫光禄大夫段达征讨张金称。
段达长得一部漂亮的胡子,身高八尺,弓马娴熟,完全瞧不上泥腿子张金称,不听杨善会劝告,立刻大举进攻。
不想,张金称却连续狠狠揍了段达数场,山东义军都嘲笑段达,给他上了一个外号“段姥”。
此时,段达才明白对手不可轻视,于是向杨善会承认错误,并采纳了他的计策,果然反败为胜。史载:
后复与贼战,进止一以谋之,于是大克。
这是说,段达只听取了杨善会的一条计策(具体内容不详),就轻松秒杀义军。

2、张金称大败后,很快就与其他各路义军汇合,卷土重来。
但义军的情况丝毫没变:
打哪都行,只要别惹杨善会,惹了就输。
杨善会也因战功,升到了郡丞。
此时,隋朝又派武贲郎将王辩讨伐张金称。
王辩是完全凭借战功一步步走上来的虎将,对付义军也非常有经验,但没想到,与张金称一战,竟然渐渐招架不住。
此时,杨善会亲率500名精兵,冲入敌阵,所向披靡。
张金称一看自己的克星杀来了,顿时慌乱,王辩士气重振,反败为胜。
从这仗看,杨善会可是文武双修啊。

3、张金称尾大不死,杨广终于开始重视起来了,616年派太仆杨义臣,领着从辽东返回的几万人,来对付山东义军。
这次,大隋派的可是真正的精兵和良将了。
当时,义军三大势力之一的窦建德评价,所有的隋朝将领中,只有杨义臣能打。
杨义臣也确实没辜负窦建德的表扬,后来把他打得只带着100来人跑了。
其实,窦建德是没碰上另一位名将张须陀,否则他的表扬名单中一定是两人了。
言归正传,杨义臣对上了张金称。
剧情走势基本还是老套路:
杨义臣先是吃了张金称的苦头后,再起用的杨善会。
而杨善会一出手,就先后斩杀了高士达和张金称两大义军首领。
立了这么多战功的杨善会,却最终只当了个比太守低一级的清河通守。

三、遗憾
杨善会曾遗憾地说:
“如果能多给我一点兵力,我就能灭了山东贼兵。”
从实际表现看,他绝对有这个能力。
数次大败张金称,都是杨善会借着朝廷主将带人来了,稍加利用,就能成事。史载:
前后七百余阵,未尝负败,每恨众寡悬殊,未能灭贼。
反复被印证过能力的如此将才,杨广却就是不用,不让他带兵。
杨善会只能孤守在清河,鞠躬尽瘁,默默承受着义军一波又一波的击打。

617年,窦建德与王安两面夹击清河。
杨广在江都用酒精麻醉着自己,名将张须陀、杨义臣、王辩等都已经去世了,各地官员投降叛变的、起兵自立的、尸位素餐的......
风雨飘摇的大隋,哪里还顾得上小小的杨善会。
坚守40天后,城破,杨善会被俘。
窦建德和手下轮番苦劝这位奇才,杨善会却破口大骂:
“老贼何敢拟议国士!恨吾力劣,不能擒汝等。”
杨善会最终被杀,清河士庶无不悲痛。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杨善会与张须陀,对义军的战绩一样,都是未尝一败。唯一一败,就是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