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强地级市,又有大动作。
2月14日,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苏州站)举行。
会上,苏州推出一系列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吹响“人工智能+”发展“冲锋号”,全面推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努力建设“人工智能+”城市,加快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人工智能的未来图景,正在苏州徐徐展开。
这次大会,共有上千名行业代表参会,“苏州造”人形机器人、智能控制无人系统、AI大模型互动虚拟产品等创新成品精彩亮相。
苏州既向全球客商发出投资苏州的邀请函,也亮出了人工智能产业“家底”。
外界意识到,中国最强地级市已成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版图的重要一极。
活动现场,机器人正在进行展示
《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对全国近300座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评估。
报告显示,苏州是位列全国前十、跻身前五的唯一的地级市,在智能应用指数方面排名全国第三,资本支持指数位列全国第五,产业活力指数位列全国第六。
榜单背后,是苏州持续深耕布局的结果。
正解局梳理后发现,在一二线城市中,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布局早、规模大、创新强、势头足。
早在2021年,苏州就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全国地级市中唯一。
其实,苏州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时间,还要更早。
2017年,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个明确提出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并出台专门政策予以鼓励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9年,苏州市政府发布《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整合人工智能产业的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将苏州市打造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创业高地。
在此10年前的2007年,思必驰在苏州成立,今天已成长为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服务商,2024年新增IoT类设备达1.6亿台,连续两年自研AI芯片年均出货量均超过2000万颗。
在人工智能赛道,苏州已默默布局了10多年。
2024年,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收超2300亿元,聚集核心企业近700家、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超2100家,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在其中,有上市企业32家、全球独角兽企业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77家。
其中的很多企业,有的攻克“卡脖子”技术,有的实现国产化替代,科技创新能力强。
比如——
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MO源、前驱体、电子特气、光刻胶领域持续攻克“卡脖子”技术,打破封锁,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英诺赛科(苏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全球首条产能最大的 8英寸 GaN-on-Si晶圆量产线,是全球产能最高的氮化镓器件厂商。
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高功率(10W以上)半导体激光芯片,实现国产化替代,居全球第二、全国第一。
这表明,苏州人工智能产业既有量的积累,也有质的提升。
更为难得的是,苏州人工智能产业体量庞大,依然在2024年实现了20%以上的营收增长。
人工智能项目签约
本次大会上,腾讯公司与苏州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一批投资额10亿元以上的各县级市(区)重大项目签约,一批人工智能项目集中签约,为苏州人工智能产业注入新动能。
发展势头强劲十足,苏州站稳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梯队。
提起人工智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动驾驶。
其实,自动驾驶只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应用场景。
人工智能不是一家企业、一个应用,而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需要上下游产业链各环节紧密相连,相互协作。
苏州的人工智能产业,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在基础层核心硬件方面,引进和培育了以中科可控、长光华芯、亿铸科技、敏芯微等为代表的AI硬科技领军企业。
在框架层开发平台创新突破方面,涌现出思必驰、同元软控、千视通等领军企业。
在模型层研发方面,42个重点算法已通过国家网信办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7个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办大模型备案。
在应用层,集聚了华兴源创、科沃斯、追觅、魔门塔、天瞳威视等头部企业。
从更大的范围看,产业链也不是孤立存在的。
一个产业的发展,亦离不开基础设施、资本资金、科研资源、扶持政策等生态要素的支持。
以算力为例,对人工智能的演进起着决定性作用。
特别是大模型,训练过程需处理海量数据,对算力要求极高。
作为国家算力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和“东数西算”工程长三角枢纽调度中心,苏州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提供算力支持。
正在建设的吴江算力调度中心项目,是“东数西算”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八大枢纽节点之一,总投资35亿元,规划了超万架算力机架资源,总算力规模超5000PFLOPS。
“东数西算”长三角算力调度中心
目前,苏州的算力发展位列全国第六、江苏第一。
现有总算力规模14000P,其中智算规模5500P,预计到2027年,智算规模将突破20000P。
当今世界,谁掌握了先进的算力,谁就掌握了发展的“胜算”。
苏州筑牢算力基建、供给充沛,已然谋得先机。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江苏省人工智能(苏州)产业专项母基金已组建,总规模60亿元。
作为投融资最活跃的城市之一,据笔者统计,2023-2024年苏州市人工智能领域一级股权融资近40起。
充足的资本资金支持,为人工智能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在创新资源上,苏州花大力气集聚一流高校。
目前,已有苏州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20所高校在苏州成立人工智能学院。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
今年2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与苏州市人民政府签署深化合作协议,中国人民大学苏州人工智能学院苏州人工智能实验室揭牌。
行业领军人才、高校科研资源、创新平台等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将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持。
大会上,苏州重磅发布《苏州市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及《苏州市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若干措施》。
对于顶尖人才,苏州给予最高1亿元项目资助和最高1000万元购房补贴。
苏州再次拿出“真金白银”,激发企业动力、市场活力和产业潜力。
苏州正与业界、学界、平台等协同发力,持续完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哪里产业生态好,项目就落户哪里,企业就奔向哪里,哪里也就会崛起为产业高地。
生态繁荣共生,产业未来可期。
新一代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正在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
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人工智能+”行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从“人工智能”到“人工智能+”,“+”就是要把人工智能应用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
面对千行百业,人工智能重点是“+”什么?
苏州的答案是,“+”制造业。
作为“中国最强地级市”,苏州是经济大市,亦是工业大市。
2024年,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4.7万亿元,拥有1.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6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覆盖35个大类、171个中类、516个小类。
苏州完备的工业体系,为人工智能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制造业,是苏州人工智能产业的必选项,也是优选项。
解决了“+”什么的问题后,下一个挑战是,怎么“+”?
“人工智能+”并非简单相加,而是通过新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
苏州的思路是,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即从产业真实需求出发,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作用,深入融合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促进全要素的提质增效。
图片来源/《苏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发展报告》
先看纺织服装产业。
常熟位居各类百强县榜单的前四位,纺织服装是其主导产业之一。
目前,常熟已形成覆盖纺织服装全产业链的产业体系,现有纺织服装企业4000多家,规上产值507.6亿元。
作为本土成长的服装巨头,波司登集团正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以数智变革提升经营质效。
在设计环节,波司登实现了AI大模型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3D服装数字化技术等4项技术突破,完成了AI企划端、AI开发端、3D打版建模、虚拟成衣交付等4项关键流程的优化升级,头样开发时间从100天降至27天,样衣研发降本60%以上,运营效率大幅提升。
波司登自动模板机
在生产环节,波司登计划在正在建设的羽绒产业智能工厂中引入了智能立体仓库、辅料自动拣选库、自动拉布/裁剪/模板/充绒/开袋等设备,以及AGV自动化物流系统、自动吊挂生产系统等,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
再看生物医药产业。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区,苏州已经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近4000家,培育规上企业557家、上市公司34家,2023年产值近2200亿元。
2021年,苏州工业园区获批建设我国生物医药领域首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
依托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产业优势,苏州工业园区设立ITBT(生物计算)融合创新中心,推动“IT”(信息科技)、“BT”(生物科技)跨界融合。
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
产业集群、政策先行,让苏州工业园成为最适合做“AI+生物医药”研发的地方。
正因如此,中国首家生物计算技术驱动生命科学平台公司—百图生科在苏州工业园成立研发中心,将先进AI技术与前沿生物技术相结合,打造世界领先的大分子药物研发生物计算引擎,为整个生物行业提供开源、高效、精准的研发工具。
根据规划,苏州将围绕“人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15个重点领域精准发力,力争到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除了直接催生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外,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更大意义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为苏州塑造新优势、激发新活力。
苏州,也将实现从“制造大市”向“智造之城”的华丽蜕变。
除了制造业,苏州也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最受关注、最重要的还是赋能制造业。
这是由制造业的特殊地位决定的。
制造业链条长、覆盖广、影响深远,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到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转型发展关键期攻坚期。
作为工业大市、制造大市,苏州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具有为中国制造业探路的意义。
在亨通光纤光棒工厂,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覆盖生产流程,让效率提升了66%、单位制造成本降低了21%、单位能耗下降至33%,不良率降低了52%。
在信达生物制药工厂,引入生物制药领域的全套大型自动化、智能化集成生产设备,实现单克隆抗体药品全流程的大规模智能化生产。
在华星光电工厂,5G通信、AI技术让关键核心设备实现了互联互通,智能化水平、生产技术、产品性能等各项指标长期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在福耀玻璃工厂,建设数字孪生仿真系统,与大数据、数字孪生技术深度融合,驱动各关键环节全生命周期智能化升级。
亨通工厂
在苏州的推动下,人工智能正在生物医药、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落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图景,正在苏州徐徐展开。
这是人工智能的未来,也是中国制造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