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走西口?大清如何靠“卖地”去筹赔洋人的款?

刘洋瀚海聊之 2025-01-06 09:46:09

既然大家都想听走西口,那咱就再来聊聊走西口。

走西口和闯关东发生的时间是差不多的,最大的一波浪潮基本都集中在清末民初这段时间。

成因也都差不多,都是因为人口暴增,然后赶上灾荒,没有活路的人去逃生。

但之所以能成为单独的话题,还是因为两件事有挺大区别的。

咱们还是先来搞懂“走西口”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这里的“口”,指的是明长城的关口。其实和闯关东里的那个“关”是一个意思。

那“西口”又是指什么口呢?这个就说来话长了。

朱元璋把蒙元势力赶回漠北建立了大明后,蒙古就逐渐形成了两股势力,西边的那个叫瓦剌,东边的这个叫鞑靼。

当然当时的瓦剌人并不认为自己是蒙古人,他们管自己叫卫拉特。所以在明朝,鞑靼一词是专指蒙古的,和今天咱们说的鞑靼人的那个鞑靼不是一回事。

因为大明和蒙古(鞑靼)的这种天然敌对的关系,所以他们也就不可能有什么互市。明朝甚至为了遏制其发展,还主动关闭了长城上的关口,不许商人出关,对鞑靼进行经济封锁。

尤其瓦剌后来还搞出了一个土木堡之变,皇帝都让人抓走一回了,所以大明朝廷对和北边交流这事就更忌惮了。

这种情况直到隆庆年间才有所改变。

当时鞑靼的首领叫俺答汗,虽然他也经常来打你,打的还挺狠,但俺答汗打心眼里还是希望和大明互市的。

因为和大明打仗性价比太低了,损失大,能抢到的东西少,背后的瓦剌也对他们虎视眈眈。

而大明这边呢?长期应对东南倭寇和北边蒙古的两线作战,也非常的辛苦。

所以隆庆继位后,在东南取消了海禁,和蒙古这边也打开了互市,是为“隆庆和议”。

打开互市后,边防关口就成了通商口岸。这其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关口,河北的张家口,和山西的杀虎口。河北那个被称作“东口”,山西这个(或多个)则被称为“西口”。

所以狭义上的走西口,指的是从杀虎口出关。广义上的走西口,指的是出关之后大家都会向西走进入内蒙的中西部复地。

也就是说,从明隆庆朝开始,内地的汉人就有走西口的了,只不过并不多。

清朝入关后,因为他们把蒙古人看做盟友,所以也就很警惕汉人和蒙古人之间的联系。和封禁东北一样,有一段时间满清也不许汉人去口外。

而且这个禁令还是双向的,他们也不许蒙古人南下来放牧。

即便当时有少量的人去垦荒,也不许在外面定居,更不许带家属,春去秋回,妥妥的“北漂”。

但这个禁令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毕竟在当时防着汉人和蒙古人的联系属于有点想多了。而且随着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人口越来越多,蒙古又不是他们的龙兴之地,所以愿意逃荒的就可以往那边逃。

真正的移民高峰是从清末开始。

这一方面是因为,内地人口持续暴增,然后灾祸又不断,像咱们讲闯关东时候就说过,光绪年间一场旱灾,起码有一千万人饿死。这其中又以山西为最,估计能占其中一半。

而且山西的西、北部以及陕北,多山地、少平原,降水不足,常年耕作又造成了土地极为贫瘠。就算精耕细作,辛苦一年也种不出多少粮食。

所以大量的人开始走西口。

除了这些客观原因,还有另一个主观原因,这也是和闯关东不一样的点。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老佛爷领着光绪跑了。

次年,李鸿章和奕劻与那八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光赔偿金就高达四亿五千万两银白银,分期付款每年还有四厘的利息。

为了筹款,大清想了很多招,其中的有一条就是全面开放内蒙的土地,鼓励汉人去垦荒,但你要去就得先交钱。

今天的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巴彦淖尔、包头等内蒙的主要城市,都是当年走西口的去向。

山西那个乔家大院的乔家,就是走西口的代表人物,初代家主就是逃荒去的,跑到了包头,然后在这发的家。

因为他们家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当时甚至还有个“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

下期咱们讲下南洋,把这个移民系列讲完。

参考文献:

《试析清代走西口的成因》 刘春玲

《清代“走西口”的路线及成因》 韩巍

1 阅读:20

评论列表

陈能杰

陈能杰

5
2025-01-12 02:38

清朝后期是中国的屈辱的时代

刘洋瀚海聊之

刘洋瀚海聊之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