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兵团拟授四上将,是解放军开国上将最多的兵团,何以如此突出

追梦的年 2025-04-08 20:06:25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从军之人都有血性,谁也不甘落于人后。而番号又是部队中荣誉和精神的象征,很多人都渴望成为“第一”。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曾拥有数百万之众,最兵强马壮的当属东北。

不过由于西北条件最艰苦、以微弱兵力牵制住大量敌军精锐、一度是中央机关及解放军总部驻地、彭老总是几大野战军司令员中地位最高的,因此第一野战军的称号花落西北。

大编制敲定,次等建制也就按照顺序来,第一兵团同样在西北。而这个第一兵团阵容着实豪华,竟有四人在军衔拟授名单中位列上将。

虽然因自身的态度,最终第一兵团实授三位上将,但这个数量在解放军所有兵团里也是并列第一,非常耀眼。

一、各兵团授衔时涌现了多少上将?

当初我军陆续成立了19个兵团,除第一兵团外,其他各部获得上将军衔的情况分别为:第二兵团没有上将;第三兵团司令员陈锡联、政委谢富治两位上将;

第四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郭天民一位上将;第五兵团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两位上将;第七兵团司令员王建安一位上将;第八兵团司令员陈士榘一位上将;

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一位上将;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政委韦国清两位上将;十二兵团副司令员陈伯钧和韩先楚两位上将;十三兵团政委萧华、副司令员李天佑两位上将;

十四兵团司令员刘亚楼、副司令员黄永胜和刘震三位上将;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政委赖传珠、副司令员洪学智三位上将;十八兵团副司令员周士第(后升为正职)和王新亭两位上将;

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继任政委李志民两位上将;二十兵团司令员杨成武一位上将。剩下的三个兵团都是起义部队改编而来,都只有司令员一位上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上将数量最多的就是十四、十五兵团,各有三个,且起码要是副兵团职务以上才会授予上将军衔。

第一兵团就有些特殊了,他们拟授四位实授三位,即便减少了一人,仍可并列第一。还有除兵团司令员王震外,另外两位上将在野战部队最高只担任了军长,没有兼兵团副职。

为什么第一兵团会政委不授上将、下辖的两位军长后来居上呢?不妨看看他们各自的原因及故事。

二、上将云集的第一兵团

按照当年的授衔标准,正兵团级对应的就是上将,所以兵团司令员王震这没什么争议点。

王震曾经担任过红六军团政委、八路军359旅旅长、西野二纵司令员、一野一兵团司令员,无论战绩还是资历,都特别突出。

最具说服力的印证是,徐海东、许光达当年都曾主动辞让大将,他们不约而同都推荐了王震,认为王震比自己更应该列入大将之中,由此可见王震的地位有多高。

其实评衔小组一开始弄出来的大将名单有15人,王震在第14位。奈何最后毛主席觉得各级将官都太多了,因而进行削减,大将只留了10人,王震遗憾错过。

第一兵团下辖三个军,即第一军、第二军、第七军,这三个军的首任军长都是上将(第二军军长、政委由王震兼任)。

第七军军长彭绍辉是毛主席的韶山老乡,参加平江起义后就一直在红三军团战斗,是中央红军的一员。

懋功会师后,他被混编到红四方面军30军担任参谋长,在老张强行南下、宣布“另立”时,彭绍辉坚决抵制这种错误行为,即便被人打耳光、被枪顶着胸口,他也没有屈服。

到甘孜会师后,彭绍辉再转到红二系统,此后在八路军120师、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任职。

彭绍辉在野战部队最高是军长,不过1952年开始在西北军区担任参谋长(后兼副司令员),因而在全军评级时,他被定为副兵团级。

1955年的上将当中,33人定级是正兵团级,19人是副兵团级,彭绍辉的情况授上将没什么问题。

相比较起来,第一军军长贺炳炎算有些被“照顾”,他土地革命时期最高担任师长、抗日战争最高担任八路军副旅长、解放战争最高担任军长,52年定级时也是准兵团级。正常情况下,他会是中将。

不过,贺炳炎有“山头”的加成——他是授衔时红二军团为数不多的高级干部。土地革命时期,我党有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其中红二方面军的情况最特殊,是由红二军团跟红六军团合编而成。红六军团原先一直在中央苏区外围作战、1934年8月才转移跟红二军团会师,所以严格意义上红二军团才能代表红二方面军。

偏偏红二军团内部曾经有过很强的腥风血雨,众多精英过早离去,能够符合上将标准的也就寥寥数人。

本来在拟授名单中,廖汉生和贺炳炎都是上将,但毛主席要求各级将官缩减人数后,贺龙贺老总决定响应号召,在老部下里减少一个上将名额。

廖汉生1952年定为副兵团级,且1954年出任了国防部副部长,级别和职务都比贺炳炎要更适合授上将。

可贺老总认为,贺炳炎为革命失去了一条手臂,这些年来作战也极其勇猛,就来了一次“大义删亲”,将外甥女婿廖汉生给划掉,让贺炳炎成了红二军团的上将代表。

此举导致贺炳炎成了唯一的准兵团级上将,也使得廖汉生成了唯一担任过国防部副部长的中将(1954年国防部有七位副部长,另六人为黄克诚、谭政、萧劲光、王树声、萧克、李达)。

准兵团级、副兵团级都授上将了,为何他们的领导正兵团级政委却只是中将呢?原因在于,政委徐立清本人主动辞让了。

徐立清土地革命担任过军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担任过旅政委、解放战争担任过兵团政委、52年定级是正兵团级,各阶段都符合上将硬性标准,最开始他也的确拟授上将。

不过在毛主席提出删减人数后,徐立清觉得自己是评衔小组的工作人员,理应发挥精神、为组织减少麻烦,遂主动提出授中将即可。

他找到罗荣桓申请,未批;再找彭老总,未批;最后找到周总理,一开始也未批,但徐立清诚挚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表示让出一个名额可以避嫌,有利于团结,便于开展工作。

周总理听后感慨地说:“徐立清真是共产党员的一面镜子。”最终徐立清就成了唯一一个正兵团级中将。

2 阅读:1975
追梦的年

追梦的年

所谓合适,是指要碰上那个你能降得住又能降得住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