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管控了三年的疫情终于被放开了。但从当下环境现状来看,面对病毒的肆虐,完全放开似乎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不排除感染率大幅增长的可能性。
现实情况是,大家都囤好了药,等待着不知道何时被感染,无法闭门不出,又无法安然自得。
在此背景下,实体店经营仍然不乐观。
医药板块最近,和新冠治疗、新冠防御相关的医药企业表现良好,而受疫情影响仍在持续的医疗服务企业则表现一般,比如说今天要说的眼科医疗机构,爱尔眼科为国内最大的眼科连锁医院。
我们今天就结合爱尔眼科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看看它实现恢复增长到底需要什么条件?
一、2021年下半年至今,爱尔眼科业绩增速下滑明显
从业绩表现来看,2020年上半年是爱尔眼科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一年,那一年的封锁是全国范围的,且一直到一季度末、二季度才逐渐复工复产。
在遭受业绩下滑的背景下,疫情形势好转叠加反转预期使得爱尔眼科股价一路上行(实际是估值驱动),一直到2021年上半年,企业营收、净利均同比大幅增长,兑现预期。
也正是因为这样,爱尔眼科的业绩增速峰值以及近几年股价最高点均停留在了2021年中旬;
截至2022年三季度,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降到了12.55%、18.48%,对应现在65倍的动态市盈率,呈现出明显的高估状态。
二、爱尔眼科增长受三方面影响,但恢复性增长只需要两个条件
自成立以来,爱尔眼科靠着内生增长和外延扩张实现了业绩的增长,在品牌建立基础上,企业通过“分级连锁模式”、“合伙人计划”快速将自身医院、诊所扩展到全国各省市。
全国眼科诊疗服务市场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因此给了爱尔眼科以增长支撑。
但随着爱尔眼科的持续扩张,单店医疗机构营收同比下滑,使企业业绩增长趋缓,尤其是境内业务。
2019年疫情前,企业境内收入约88.22亿元,截至2019年底境内医院105家,门诊部65家;疫情后2021年,境内营收133.48亿元,截至2021年底境内医院174家,门诊部118家。
从数据来看,2021年医院和门诊的平均单店收入为0.46亿元,而2019年为0.52亿元,平均单店收入减少了约11.54%。
其中原因,我认为有三个,一个是疫情影响,2021年和2020年相比单店平均收入虽然有所增长,但并没有回到2019年水平,说明其中有疫情影响因素;
二是和医疗机构扩张结构相关,2020年-2021年间诊所扩张速度快于医院,导致平均单店收入有所下滑;
三是结合产品结构来看,2020年-2021年间屈光手术和视光服务项目基本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但和白内障、眼前段、眼后段相关的医疗服务项目收入增速则有些趋缓。
首先第一个因素,疫情影响仍在持续,2022年年初至今,疫情曾在多地甚至全国范围内反复,且即使目前防控放开,病毒传播也阻碍着我们不少人正常的出行。
除此之外,第二个因素我认为也可以归结为疫情的影响,即虽然为做大业绩,企业要新设+并购医院,但因为疫情影响,并购情况不如之前好,不仅并购速度有所减慢,有关医院的实际效益也受到了影响。
那么,如果考虑疫情影响会“消失”以及爱尔眼科并购产业基金下的医院数量,我认为企业的扩张问题是可以改善的。
2019年,爱尔眼科曾披露,企业旗下医院275家,门诊部37家,而截至2021年底,虽然爱尔眼科已进行了几十家的医院以及诊所的并购,但仍有很多医院没有纳入到爱尔眼科报表中。
最后第三个因素,关于医疗服务项目增长趋缓的问题,这让我想到了近两年爱尔眼科的一则医疗事故,即患者艾某在2020年5月于武汉爱尔眼科医院进行了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白内障,但术后视力更差,甚至出现了视网膜脱落。
由此导致了艾某和爱尔眼科医生王某长达2年多的医疗纠纷或者“口水战”,艾某并没有起诉爱尔,并声称比起起诉获胜,更希望触动私立医院的运营模式。对此,爱尔眼科则曾发布核查报告称:“经核实,艾芬女士右眼视网膜脱落与本次白内障手术无直接关联”。
(截取自爱尔眼科的核查报告)
二者各执一词,到现在为止,我也不知道真相是什么;
但不偏不倚,这种量级的医疗纠纷对爱尔眼科造成了一定影响。
这让我想起来爱尔眼科2012年经历的“封刀门”事件,当时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受到了广泛争议,虽然和2020年的医疗纠纷不同,当时的争议不是针对爱尔,但企业也受到了不小影响。
而到现在为止,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仍然是被认可的(略落后于全飞秒);这次纠纷过后,我认为医疗服务项目本身的需求没有减少,但爱尔眼科需要一定的时间修复自己的品牌力。
三、总结一下
总的来看,我认为爱尔眼科当前虽然受到了各种因素的扰动,业绩表现较差,从而使得企业股价比较低迷。即使企业当然估值不算低,恢复性增长或也可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