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毛主席问周保中:抗联不撤到苏联会怎样?周的回答让人心疼

诺言的卿史录 2024-07-26 13:57:07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自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之后,就开始在白山黑水之间抵抗日军。

他们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天气里面,缺衣少食,依靠草根、树皮、鞋底充饥。

一直到1942年后,由于环境过于严峻,不得不前往苏联。

解放之后毛主席问东北抗联的领袖周保中:如果在当时东北抗日联军不撤退到苏联,结局会怎么样?

而周保中的回答至今让人热泪盈眶。

周保中回答了些什么?想要理解其中的情感,我们就来看看,这支在最艰苦的条件之下坚持抗日的军队,究竟经历了什么吧。

周保中

一、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发展与牺牲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失去了东北三省。

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的人民组成了游击队,联合了东北抗日义勇军,来对抗日军。

1936年2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1937年,在七七事变之后,东北抗日联军曾经积极配合关内军民抗战。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日军采取良民证制度,搬迁民众进行隔离,东北抗日联军损失惨重。

1938年,松花江下游的几个游击区已经连成片,集中了将近两万人。

这使得日军极为恐慌,决定重点围剿这个地方的抗日联军,他们曾经制定三年消灭抗联的“整肃计划”,集结了将近五万军队,在这年春天开始了“三江省大讨伐”。

1938年4月,以抗联第二路军为主力开始西征,决定突进西南方向,打通与南满杨靖宇所率领的部队的联系。

在西征的过程中经过大小百余次战斗,歼敌无数,损失惨重。

最终,在1938年9月,第二路军的第四军全军覆没,11月,第五军突围部队返回刁翎。第二路军的西征自此宣告失败。

1938年5月、6月,组织第3、6、9、11军主力约八百人向西部的海伦地区进行远征。

这场远征最后取得了成功,在小兴安岭西部站稳脚跟。

此后,这支部队坚持抗日,一直到1943年才撤退到苏联境内。

在1938年冬天,整个东北抗日联军只剩下了5000余人,到了1940年冬,只剩下不到1000人。

1940年1月,杨靖宇所率领的部队被关东军围困,2月23日,在吉林省濛江县战死,时年35岁。

1940年8月4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派遣第十二支队一共105人从安邦河上游出发,前往三肇地区(即肇州、肇东、肇源)开辟平原游击区,并且在11月8日攻克肇源县城。

这招致了日本军队的疯狂围剿,最终在1941年2月14日,十二支队全军覆没。

1940年底,东北抗日联军陆续撤退进入苏联境内,编为抗联教导旅。

1941年4月,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在苏联境内的军队不被允许再进入东北进行抗日游击。

1945年8月,苏联境内的抗联教导旅,在国内游击队的配合之下伪装潜入虎头要塞,炸毁了日军在要塞内设置的针对苏联的巨型大炮。

此后苏军转入总攻,不到一周,日本正式投降。

苏军与国民政府商议在三个月内撤出东北,教导旅领导人在此期间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收复原来抗日联军的失散人员,重新取得与党中央的联系。

抗联教导旅

1945年底,进入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以后,毛主席问东北抗联的领袖周保中:如果当时你们没有撤退到苏联,结局会怎么样?

这个见证了一条又一条生命从自己身边离去的领袖苦笑一声,这样回答毛主席的话:那大概一个人都不会剩下了。

即使是隔着文字,我们依旧能感受到当年那恐怖的、令人绝望的处境,那如飞蛾扑火一般的坚定信念,以及最后他们退到苏联的无奈。

其实,在抗战期间并不是没有与敌人周旋,并且最终取得胜利的游击队。

其中,海南的琼崖纵队就依靠着他们的游击战术与日军周旋。

到抗战胜利的时候,他们的队伍由原来不到三十人发展到了七千多人,占据了五分之三的海南岛。

此外,还有抗战期间的华北敌后八路军,在1937年时不到三千人,到1940年时候已经发展到了十万余人。

那么,为什么其他地方的游击队得以发展壮大,而在东北地区的游击队却损失如此惨重,以至于最后不得不撤退到苏联呢?

二、东北抗日联军面对的特殊困境

首先,是游击队需要进行野外生存。

实际上,海南琼崖纵队也曾经在母瑞山深处潜伏生存,但是,东北三省的条件让野外生存成为一种灾难。

在冬季,抗日游击队不得不面对着零下四十度的荒山老林。

他们物资匮乏,身着单衣,身后又有着日军的围追堵截。在这种情况之下,生存已经成了一种奢望,何况是对敌人进行打击?

在1937年12月,因为物资的极度匮乏,抗联第11军的军长祁致中就冒险跨过中苏边境,请求物资上的援助。

1938年1月,赵尚志同样赶赴苏联寻求援助。结果这些人被苏军怀疑身份并扣押,最后被送往盛世才统治的新疆。

于是,从苏联获取物资援助的希望完全破灭了。

赵尚志

其次,在先前的文章中已经提到过。

1937年,日军在东北三省实行良民证制度,将当地居民搬迁隔离,出入隔离区域都要经过非常严格的审查。

因此,当地居民帮助游击队几乎成为一种奢望,这也让东北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困难。

也是因为这种极端艰难的环境,东北抗日联军中叛逃和哗变的军士特别多。

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让整个军队不但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应对极端恶劣的天气,还要警惕军队内部的哗变。

比如,在1938年6月的西征行动中,第9军第4团发生了军队哗变,直接开始打劫自己原来的战友。

这导致本来就艰苦的环境雪上加霜,最后第三军的常有钧被这些叛徒杀害,第九部第五团的团长郭铁坚率领自己的不到60人的军队躲入深山。

等到十一月他们从深山里出来,抵达目的地海伦县的时候,只剩下了20人。

恶劣的外部环境,不断有人叛变的内部环境,导致东北抗日联军的处境变得越发艰难,最终不得不撤退到苏联。

三、结语

岑参有诗曰,“战场白骨缠草根。”在这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又有多少白骨,安安静静地躺在疯长的野草之间?又有多少河边骨,仍是春闺梦里人?

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这个有着钢铁般意志的老将也不由得感叹,“如果当初没有撤退,或许如今真的一个都不会剩下了吧。”

东北抗日联军,在经历了无可想象的艰苦奋斗之后,依旧坚持初心不改,在之后的决战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他们的牺牲与大无畏的精神,也将让后人永远铭记。

参考资料:

1、河北党史 《东北抗日联军和苏联远东军关系回顾》

2、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

0 阅读:2

诺言的卿史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