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生活的最佳生态:孤独,但不孤立

雨树披纷 2024-10-10 19:37:17

退休之后,脱离了职场生涯,远离了社会活动,与子女关系也渐渐疏离,深深的孤独感袭扰而来。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人到老年,孤独是无奈,但孤立多半是自找的。

孤独与孤立,一字之差,容易让人混淆。

孤独是一人独处,独行,独步,独坐,独吟,但同时拥有朋友亲友。这样的孤独状态,内心依旧充实饱满,达到一种圆满状态的坐禅体验,仿佛庄子所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孤立则是主动放弃各种关系,主动与外界切断联系,使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处在一种无依无靠的状态。

孤立就会无援,这也是“家里躺、孤独死”等老年社会问题的触发原因。

孤立无援最直接的体验,就是独自一人走隧道。

有一个朋友,曾忽发奇想,来到废弃的支线铁路隧道,独自一人走进黑洞洞的隧道。

他踩着破烂不堪的枕木,摸黑走向前方依稀的亮点。黑暗中,四周一片死寂,不时传出空洞却又具体的声响,似乎水流的滴答声,好像撕裂的噼啪声,又仿佛不明生物的吱呀声。

黑暗中,因为看不清脚下的路,他生怕被什么绊倒而受伤;唯恐身边或者头顶,忽然蹿出或掉下某类未知的东西,无论是活的,还是灵异的。

他什么也看不见,只能盲目地跟着感觉,跌跌撞撞地走,一种无名的恐怖,笼罩着他,攫住他的呼吸。

他唯一的念头,就是快快走出黑暗。

走出长长的隧道,长长的一阵深呼吸,忽然有一种莫名的获救感。这时,他看见了一个人,虽然素不相识,却立即浮起由衷的亲切感。

他说:如果一直在隧道里走下去,孤立无援的感觉会让他精神崩溃。

古罗马的马可·奥勒留说过:“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对人类来说,孤立是一种无法承受的压力。

中世纪的欧洲,仅次于死刑的判决,就是放逐,因为它使囚徒彻底陷入孤立状态。近代欧美国家,开始推行一种变相的孤立,即单独监禁,使囚犯度日如年、生不如死。

步入晚年,一定要放弃自我孤立的行为,改变倔强偏激、自暴自弃的错误心态,摆脱孤立心理:不要帮助、不求别人、什么都不需要、自己照顾自己等等。

孤立是慢性的精神内耗,是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人与人之间,无论什么年龄段,永远彼此需要。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