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上书直接指出朱厚熜追求长生的荒谬,使之精神不振,不久驾崩

史海撷英 2024-11-12 17:22:28

明世宗晚年的时候,梦想长生不老,因此不理朝政,一门心思学道教的做法,设坛求福。当时有很多人为了升官,迎合他的想法,向他献青词,献祥瑞,忙得不亦乐乎。也有正直之士认为朱厚熜这样做是不对的,上书反对。不过,朱厚熜都给予了这些提建议的人严厉的打击。比如太仆卿杨最因为上书被朱厚熜打死。监察御史杨爵被打得血肉横飞,后来又不给他饭吃让他饿死。此外,工部员外郎刘魁、给事中周怡都遭到处罚,被关了起来。

可以说,从此后,再没有人敢给朱厚熜提任何反对他的建议。因为谁都明白,一旦提反对的建议,肯定就只能一死。

然而,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偏偏不信这个邪,偏偏要上书。他不但上书,还抬着棺材上书,搞得大张旗鼓。海瑞抬着棺材上书这件事,差不多相当于在驳朱厚熜的面子,也就是向世人张扬朱厚熜的恶劣行径。

皇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何况是本来就不容别人说三道四的明世宗。海瑞这么给他难堪,朱厚熜怎么受得住呢?

然而奇怪的是,朱厚熜当时虽然心里愤愤不平,不断地咒骂海瑞。但是,他却还是把海瑞给他的《治安疏》留在宫中。虽然还是把海瑞下狱了,但最终并没有下令处死他。“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曰:‘臣闻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其任至重。欲称其任,亦惟以责寄臣工,使尽言而已。臣请披沥肝胆,为陛下陈之。昔汉文帝贤主也,贾谊犹痛哭流涕而言。非苛责也,以文帝性仁而近柔,虽有及民之美,将不免于怠废,此谊所大虑也。陛下天资英断,过汉文远甚。然文帝能充其仁恕之性,节用爱人,使天下贯朽粟陈,几致刑措。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反刚明之质而误用之。至谓遐举可得,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数年推广事例,名器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人以为薄于夫妇。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陛下试思今日天下,为何如乎?迩者严嵩罢相,世蕃极刑,一时差快人意。然嵩罢之后,犹嵩未相之前而已,世非甚清明也,不及汉文帝远甚。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古者人君有过,赖臣工匡弼。今乃修斋建醮,相率进香,仙桃天药,同辞表贺。建宫筑室,则将作竭力经营;购香市宝,则度支差求四出。陛下误举之,而诸臣误顺之,无一人肯为陛下正言者,谀之甚也。然愧心馁气,退有后言,欺君之罪何如!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人未有不顾其家者,内外臣工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者也。一意修真,是陛下之心惑。过于苛断,是陛下之情偏。而谓陛下不顾其家,人情乎?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多以欺败,多以不事事败,实有不足当陛下意者。其不然者,君心臣心偶不相值也,而遂谓陛下厌薄臣工,是以拒谏。执一二之不当,疑千百之皆然,陷陛下于过举,而恬不知怪,诸臣之罪大矣。《记》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此之谓也。且陛下之误多矣,其大端在于斋醮。斋醮所以求长生也。自古圣贤垂训,修身立命曰“顺受其正”矣,未闻有所谓长生之说。尧、舜、禹、汤、文、武,圣之盛也,未能久世,下之亦未见方外士自汉、唐、宋至今存者。陛下受术于陶仲文,以师称之。仲文则既死矣,彼不长生,而陛下何独求之?至于仙桃天药,怪妄尤甚。昔宋真宗得天书于乾祐山,孙奭曰:“天何言哉?岂有书也!”桃必采而后得,药必制而后成。今无故获此二物,是有足而行耶?曰天赐者,有手执而付之耶?此左右奸人,造为妄诞以欺陛下,而陛下误信之,以为实然,过矣。陛下将谓悬刑赏以督责臣下,则分理有人,天下无不可治,而修真为无害已乎?太甲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用人而必欲其唯言莫违,此陛下之计左也。既观严嵩,有一不顺陛下者乎?昔为同心,今为戮首矣。梁材守道守官,陛下以为逆者也,历任有声,官户部者至今首称之。然诸臣宁为嵩之顺,不为材之逆,得非有以窥陛下之微,而潜为趋避乎?即陛下亦何利于是。陛下诚知斋斋无益,一旦幡然悔悟,日御正朝,与宰相、侍从、言官讲求天下利害,洗数十年之积误,置身于尧、舜、禹、汤、文、武之间,使诸臣亦得自洗数十年阿君之耻,置其身于皋、夔、伊、傅之列,天下何忧不治,万事何忧不理。此在陛下一振作间而已。释此不为,而切切于轻举度世,敝精劳神,以求之于系风捕影、茫然不可知之域,臣见劳苦终身,而终于无所成也。今大臣持禄而好谀,小臣畏罪而结舌,臣不胜愤恨。是以冒死,愿尽区区,惟陛下垂听焉。’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会帝有疾,烦懑不乐,召阁臣徐阶议内禅,因曰:‘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又曰:‘朕不自谨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岂受此人诟詈耶?’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寻移刑部,论死。狱上,仍留中。户部司务何以尚者,揣帝无杀瑞意,疏请释之。帝怒,命锦衣卫杖之百,锢诏狱,昼夜搒讯。越二月,帝崩,穆宗立,两人并获释。”

那么,皇权受到严重挑战的朱厚熜,为什么最终并没有处死海瑞呢?

朱厚熜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是因为海瑞“直臣”的名气很大,朱厚熜害怕处死了海瑞,对自己的名誉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当时朱厚熜就说,“此人可方比干,朕非纣耳。”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朱厚熜当时确实是很在乎自己的名誉的,他不愿意被后人认为是昏君“商纣王”。

不过,这个话也说不过去。因为当时他已经因为这件事,处罚了杨最、杨爵等大臣。杨最、杨爵还死掉了。这些人的名气虽然比不上海瑞,但大家也都知道,这些人是因为劝谏朱厚熜而死的,他们已经进入了史册。而他们进入了史册,也就意味着朱厚熜被绑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还有的人认为,无论是杨最,还是杨爵,朱厚熜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杀他们。朱厚熜只是想惩罚他们,让他们不再多说而已。他们两人,之所以一个被打死,一个被饿死,并不是朱厚熜要他们死,而是那些部下为了巴结朱厚熜,所以去揣摩朱厚熜的心思。但揣摩的时候,常常就揣摩过头了。比如朱厚熜说打,那些人就往死里打;朱厚熜生气地说,别给他饭吃,那些就把杨爵饿死。

这个话也对也不对。说对,是朱厚熜当时说打的时候,并没有说往死里打,说饿的时候,也没往死里饿。但是,如果朱厚熜是在乎这些大臣生命的,这些大臣被打死被饿死以后,朱厚熜肯定会很生气,处罚那些人。但是朱厚熜并没有这么做。这说明,朱厚熜是默许这些人整死杨最、杨爵的。

既然朱厚熜为了能够长生不老,既不顾自己的名声,也不会在乎大臣的性命,他为什么却不杀海瑞呢?

朱厚熜当时没有杀海瑞,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本身与海瑞毫无关系,而是朱厚熜自己的问题。朱厚熜当时之所以那么迷恋长生不老,是因为他的身体出了很大的问题。也就是说,生了很重的病,他想通过这种方式强身健体,进而实现长生不老的目的。但是,他也经过了那么多年的试验,却一点效果也没有,而且身体还越来越差。这让他不免很是灰心,他开始怀疑他的做法究竟是不是对的,甚至怀疑长生不老是不是能够实现。

海瑞

而海瑞的上书,就像有意要证明他长生不老的努力是无效的一样,给了他巨大的打击,让他的情绪灰暗,精神颓废。也正是在这种情绪的笼罩下,他对海瑞感情复杂,一时举棋不定,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海瑞。史书记载,嘉靖皇帝“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深感“言俱是”。可见他心里已经有些乱了。而嘉靖皇帝这种灰暗的情绪,也让他的身体迅速垮掉。很快,他就卧床不起。

此时,嘉靖皇帝可能已下决定:不杀海瑞。然而,时此偏偏有一个叫何以尚的人,自作聪明,“揣帝无杀瑞意,疏请释之。帝怒,命锦衣卫杖之百,锢狱诏”。他不知道,皇帝最忌的,就是猜透自己的心思的人。白白挨了板子。

当时,还有人为了讨好嘉靖皇帝,上书建议明世宗判处海瑞绞刑。如果这封奏议到了嘉靖皇帝的手里,嘉靖皇帝肯定会借题发挥,处死海瑞。不过,当时的首辅徐阶看见嘉靖皇帝病入膏肓,就把这封奏折给压了下来,没有给嘉靖皇帝看。不久,明世宗就驾崩了。而徐阶也就通过这种方式,保护了海瑞。

0 阅读:92
史海撷英

史海撷英

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