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大战在即,毛主席突然下令枪毙一位战将,谁来说情也不管用

晋朝古韵中 2025-02-22 15:22:54

1948年为解放战争第三年,虽未至决胜关头,但胜利已倾向我军。粟裕于西柏坡立誓后,毛主席确信,中原地区将迅速回归人民。

古人言:“得中原者得天下。”毛主席深知其非虚,未料在筹谋战事之际,偶得一封匿名举报信。

举报信送至毛主席处,未署名。他立刻察觉事态严重,急阅信内容后大怒,随即召见主要负责人进行质询。

负责人阅罢举报信,面露惊讶,沉默良久后,承认信中所述属实。

毛主席忍无可忍,断然下令:“即刻枪毙,绝不宽贷,无论何人求情,一律不予理会。”

何事令毛主席震怒?

主人公黄寿发乃福建人,红军时期投身革命,至今已近廿载。他作战勇猛,屡受创伤,功勋卓著。然而,黄寿发亦有其不足之处。

黄寿发领导部队时,染上了军阀习气,常打骂战士,与我军纪律相悖。他多次受上级批评处分,但因其战功,上级往往从宽处理。

出乎意料的是,黄寿发因此犯下了严重罪行。

黄寿发的妻子何茵容貌出众。

何茵乃天津北方人,家境殷实,自幼生活无忧。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家危急,满怀爱国之心的她毅然投身抗战,立志为革命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党组织鉴于何茵为进步女青年,且革命亟需无线电人才,遂安排其入学,专攻无线电发报技术。

何茵为人优秀,深知革命工作无大小之分,对党组织安排无异议,努力学习后,顺利赴冀中抗日根据地,成为电台报务员。

何茵二十多岁,自幼生活优渥,她的到来迅速吸引了军区内一些单身同志的倾慕,其中便有黄寿发。

黄寿发革命多年仍未婚,战士们对他印象不佳,因其好打人,带旧军阀习气。何茵到冀中军区后闻此传言,虽觉不可信,但也认为黄寿发必有瑕疵,故选择避而远之。

黄寿发初见何茵便深陷情网,决意无论如何都要将何茵娶为妻子。

成功办成一事,关键在于三要素:一是持之以恒,二是不顾面子,三是持续不顾面子,坚持到底。

黄寿发多次前往何茵单位纠缠,不断表白欲娶她为妻,并承诺婚后定善待她。

起初,何茵极为反感,但时间推移,作为新手的她,内心不禁生疑:自己是否已爱上黄寿发?

若爱,请深情相待;不爱,请勿伤害。无论如何,需明辨是非。何茵最终接纳了黄寿发,两人迅速结为夫妻。

众多战士对两人结合持保留意见,认为黄寿发非等闲之辈。鉴于其在军区中的地位,众人明智地选择了保持沉默。

何茵未经长时间考证便仓促答应黄寿发,这一决定导致她生命过早终结。

婚后,何茵为黄寿发生育一女,彼时黄寿发对何茵体贴入微。然而,何茵未察觉,黄寿发的这些关怀不过是他的伪装。

何茵二次怀孕后,黄寿发无法再忍,行为越轨,爱上了家中年轻女保姆单洁英。

黄寿发性格善变,有人劝何茵离开他,但何茵坚信黄寿发不会背叛。即便传闻黄寿发与保姆关系暧昧,何茵仍不信,直至亲眼目睹真相。

那日,何茵提早回家,目睹此景,不禁泪下,严斥黄寿发,并给其两选:要么亲自向党组织汇报,要么与保姆断绝关系。

黄寿发做出了第三个选择。

次日,黄寿发枪杀何茵,事后佯装不知。冀中军区迅速查明真相,确认黄寿发罪行。杀人偿命乃天经地义,但晋察冀军区对如何处理其杀妻案产生了不同意见。

有人认为黄寿发犯下重罪,致两命亡,应枪决以慰亡灵;另有人念其多次战斗立功,且大战将至,需用人,主张让其戴罪立功。

因双方争执未果,一封匿名信被置于毛主席桌上,请求他出面裁决,以明公道。

毛主席审阅举报信后,召见华北负责人聂荣臻,严令:“即刻处决黄寿发,无论何人求情,均不予赦免。”

1948年6月某日,冀中军区司令部驻地周遭骤闻枪声,随后,黄寿发中弹倒地,身陷血泊。

黄寿发与何茵育有一女,同乡杨成武收养了此女。杨成武表示,虽黄寿发犯错应受枪决,但其女无辜,理应享受干部子女应有待遇。

0 阅读:17
晋朝古韵中

晋朝古韵中

晋朝古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