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育章||忠诚爱民襄毅报国---记明朝兵部尚书王邦瑞

一轮明月皎洁如盘 2024-12-29 08:41:06

忠诚爱民 襄毅报国

---记明朝兵部尚书王邦瑞

文/刘育章

在肇庆的包公祠中,有一首赞扬好官针砭恶吏的诗《题端州邵斋》,其文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修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燕雀喜,草尽狐兔愁。往牒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在这里,包拯以“修干”“精钢”比喻公正、廉洁的好官,赞扬他们崇高、正直、刚强不屈,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明朝嘉靖年间,在河洛大地的宜阳就出了这样一个好官。此人一生文武全才,清正廉明,赤胆忠心,为官四十余年,政声民望显赫,深受百姓爱戴。他正德十二年(1517)22岁时荣登进士第,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德州、滁州、宾州知州、提学使、宁夏巡抚、南京刑部员外郎、直至兵部尚书等要职,人们亲切地称他“王尚书”。这个人就是明朝的兵部尚书王邦瑞。

王邦瑞其人

王邦瑞,字维贤或作惟贤,号风泉,河南宜阳人。祖籍山西夏县,生于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

王邦瑞塑像

王邦瑞出身贫寒,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胸怀大志,在宜阳灵山寺上学时被称为“神童”。据《明史·王邦瑞传》记载,王邦瑞18岁中举人。当时山东盗匪兴起,他向河南知府呈《条陈平盗十四事》,知府看后赞叹不已,称赞他“小小年纪,如此见识,真是个出类拔萃的英才”。随后转呈朝廷,明世宗朱厚熜阅后十分赏识。

王邦瑞的历史功绩

(一)镇守宁夏边关,平定贼寇李孟春

明朝自开国以来,始终受到北方蒙古诸部落的威胁。为此,早在弘治年间,朝廷就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沿万里长城兴建了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商州、太原、固原等9个军事重镇,号称“九边”。

嘉靖初年,王邦瑞调任“九边”之一的固原重镇(今宁夏固原县)担任兵备副使。他深知责任重大,每日督察防务,选练士卒,丝毫不敢松懈,敌人闻之不敢轻易来犯。当时,甘肃泾州一带流寇李孟春势力坐大,经常在甘肃、宁夏、山西等地作乱。由于王邦瑞精于防务,李孟春没有作乱之机,便使人乔装打扮,装作钦差,假传圣旨,将王邦瑞逮捕下狱。后被陕西三原知县识破,挫败了流寇的阴谋。王邦瑞出狱后,调动武装力量,与地方官员通力合作,一举平息了李孟春的流寇。

(二)兴修水利,造福宁夏人民

嘉靖二十六年(1547),王邦瑞升任宁夏巡抚,他一手抓军务,一手抓生产。在军务方面,他上疏朝廷,提出修筑城墙、增置瞭望堡等十八条建议防御胡虏,皇帝大喜,发布诏令依此执行。

作为宁夏当地最高军政长官,王邦瑞最大的特点是不喜欢在衙门里办公,他带领官兵和署衙把办公地点设在花马池。花马池地处河套平原西北、贺兰山以东,“三面临虏”,是制敌的最佳地点。他屡次击败北来骑兵的入侵,使宁夏百姓免受战乱。他的这种“上卫国家,下安生民”的做法,大大提高了当地军民抵抗强敌的信心,军民之间构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网络图片

在视察中,王邦瑞发现,宁夏虽地处黄河之滨,但大部分田地却不能浇灌,加之连年旱灾,百姓生活十分艰苦。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王邦瑞决定兴修水利,实施引黄灌溉工程,发展农业生产。

王邦瑞严正刚毅,颇有才识与气量,认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干就一定要干成。为了做好引黄灌溉工程,他身先士卒,从筹备款项到征用民工、从干渠支渠的开挖到水闸水门位置设置,亲自指挥、亲自调度,事事考虑周祥。为了详细了解掌握情况,王邦瑞带领工程技术人员,翻越贺兰山、石嘴山,沿黄河逐段勘察地形,探测水位深浅,一直测量到银川,最后确定了方案:从黄河岸边的山岩上开凿隧道,修渠引水灌溉农田。这项工程浩大,除凿洞引黄外,还开挖了一条大干渠。在建设过程中,老百姓经常看到身为巡抚的王邦瑞,戴着草帽坐在地头,“以树枝为笔、以田地为纸”,规划设计。由于他亲力亲为,前期工程建设进展十分顺利。

但是,由于整个工程的战线长、耗资大,加之第一次施工没有经验,因此见效较慢。这时,忌恨王邦瑞在百姓中声望的人,频频向朝廷打小报告,诬陷王邦瑞劳民伤财。明世宗听信谗言,罢了王邦瑞的官,将其调离宁夏,让他在南京大理寺赋闲,引黄工程夭折。王邦瑞离职时,气愤地在宁夏官府门前的大照壁上写下了“虎去山还在,山在虎重来”10个大字,表明他治理山河的雄心壮志。

嘉靖三十一年(1552),王邦瑞再次担任宁夏巡抚。他不改初衷,再次上马引黄灌溉工程。这一次他总结经验教训,用了很短的时间,成功开挖了3条干渠,灌溉纵横800余里的良田。据史书记载,银川一带300多万亩土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河套人民从此安居乐业。至今,宁夏一带还流传着“王尚书治宁夏”的故事。

传说,当时正在开挖一段渠时,突然上游之水滚滚而来,眼看工程就要被毁,大家赶紧请来王邦瑞。他一点也不慌张,搬了把椅子坐在渠中,当水快流到他的脚下时,他说了声“停”,水就乖乖地在原地打转了。等那段渠修好后,王邦瑞说了声“走”,水又温顺地顺渠而下。上游的来水就这样走走停停,直到整段渠完工。老百姓都说尚书爷是水神,不然水龙王怎么也会听他的指挥?

还有一个故事,说在王尚书的治理下,只要将稻草绳插入黄河,黄河之水便能沿稻草绳流过来灌溉土地。因此,当地有谚语:“王尚书坐宁夏,稻浇宁夏八百里。”

为了感激王邦瑞兴修水利造福人民之功绩,宁夏人民敬王邦瑞为神灵。他们在田间地头为他建庙,人称“尚书庙”。逢年过节,人们都要摆上供品纪念。现在,在宁夏许多农户家中还都供奉有尚书爷的塑像和牌位。王邦瑞在宁夏人民的心中是一座丰碑。

王邦瑞故居

(三)打赢明京城保卫战

嘉靖二十九年(1550),鞑靼部落举兵南下,在攻陷大同和蓟镇之后,从古北口入关,长驱直入,掠怀柔、围顺义、破通州,直抵北京城下,京师震动。

时任兵部尚书丁汝夔(kuí)匆忙部署御敌,但点阅京军册籍时发现,“是时册籍皆虚数,禁军仅四五万,老弱半之”。且京郊之外无粮草储备,士兵二三日“始得数饼”,毫无战斗力可言。

于是,丁汝夔问计于内阁首辅大奸臣严嵩,严嵩主张闭门不战,说:“若是边疆吃了败仗,还可以掩饰;但在天子眼皮子底下吃了败仗,上边怪罪下来,谁能负责?不如听任贼兵抢掠,抢够了自会退去。”正是在这种“饱将自去”的侥幸心理支配下,丁汝夔等人按兵不战,听任寇兵在京抢掠、焚烧房屋“达八日之久”,史称“庚戌之变”。

“庚戌之变”让大明朝的威信扫地,嘉靖皇帝十分震怒,下旨将丁汝夔处死,任命王邦瑞为兵部尚书。

王邦瑞临危受命,他命令驻在京城的部队主动出击,同时组建巡捕营,控制东西长安街防务,然后大开城门,接纳四郊百姓进城避难;与此同时,他又派快马前往河南、山西、山东等地调兵。在王邦瑞的有力指挥下,明军士气大振,击退了敌人的进犯。

平息“庚戌之变”之后,王邦瑞请求按功过对参战的将士们进行奖惩,并且疏浚九门壕沟,世宗允许。王邦瑞看到军营制度长期废弛,深感忧虑,上疏极言团营之弊,提出了整顿军务的方案。他认为各路将帅各自为政且多是勋贵大臣,平时养尊处优,遇事仓猝应战,将官的指挥能力和部队的战斗力太弱。因此奏请世宗改编禁军十二团营,悉归三大营统管,世宗采纳了他的意见,遂罢十二团营,恢复三大营建制。王邦瑞总结自己多年的治军经验,条陈《兴革六事》,上疏“宦官典兵为自古以来之大害,尽撤宦官监军。”世宗也同意了。因前编修赵时春、工部主事申旞通晓军事,王邦瑞请求将二人改至兵部任职,协理京营事务。因王邦瑞的一系列治军主张均得到朝廷的采纳颁令施行,京城百姓方觉安全,社会秩序趋于稳定,一时间威名大振。

王邦瑞在朝中地位日升,引起了严嵩奸党的嫉妒,他们千方百计地向皇帝献谗言排挤王邦瑞。时间长了,“帝眷渐移”。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朝廷以莫须有罪名,将王邦瑞革职除名,遣回原籍宜阳。

王邦瑞被革职后,严嵩奸党更加肆无忌惮,忠臣良将先后遭到迫害。徐阶、海瑞等朝中耿直之臣,纷纷上疏为王邦瑞鸣不平,呼吁“要戎政重振,非邦瑞不可”,世宗也知王邦瑞刚正耿介,遂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下诏,令其官复原职。

网络图片

(四)敢言直谏、抵抗权幸

王邦瑞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触及了奸党利益,因此屡受诬陷。成宁侯仇鸾向世宗进言诬陷,使王邦瑞逐渐失去信任。此时恰逢仇鸾奏请革除蓟州总兵官李凤鸣、大同总兵官徐珏的官职,举荐京营副将成勋代替李凤鸣、密云副将徐仁接替徐珏。世宗直接下达圣旨,王邦瑞说:“朝廷易置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敢专也。且京营大将与列镇将不相统摄,何缘京营,乃黜陟各镇。今曲徇鸾请,臣恐九边将帅悉奔走托附,非国之福也。”世宗不悦,下诏责备,仇鸾也因此憎恨王邦瑞。后来,仇鸾又想节制边将,建议停止修筑蓟镇的边墙,对此王邦瑞坚决反对。仇鸾愈加憎恨,进谗诬陷。适逢王邦瑞又上疏陈述剿抚大计,惹恼了世宗,于是下诏将其免职,让他以普通官吏的身份办理事务。数日后,王邦瑞在大计(官吏考核)时自我陈述,最终被除名,由赵锦接任。

王邦瑞离职后,仇鸾、严嵩等奸党更加专横。因仇鸾与内阁首辅严嵩争宠失和,嘉靖三十一年(1552),陆炳揭仇鸾其私及不轨之事,仇鸾在被革职的第二年忧惧而死,赵锦也因结党被贬戍边关。此时朝中无可用之人,嘉靖皇帝渐思王邦瑞,说“非王邦瑞不可”,起用王邦瑞官复原职。

(五)王邦瑞的文学造诣

王邦瑞有《王襄毅公集》传世。该书二十卷及附录一卷,由王邦瑞撰后人整理。明隆庆五年(1571)温如春刻本,匡高19厘米,宽14.9厘米。明代赐进士出身湖广按察司提督学副使前翰林庶吉士国史编修李姚作序,赐进士出身嘉议大夫湖广等处提刑按察司按察使温如春校刻后序。2009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现藏于河南省图书馆。片

书中有王邦瑞题甘棠驿的诗,“旧驿今为寺,红尘已入空。甘棠思召伯,双树定禅宗。代异川陵别,云闲殿阁通。夜来重感慨,岸帻坐松风。”表达了他对召伯“甘棠遗爱”的敬佩之情。

王邦瑞轶事

(一)儿时有智

据说王邦瑞六七岁时,常和小朋友在街上用砖块瓦砾做修城筑堡的游戏。有一次,正玩得起劲,忽听衙皂鸣锣喝道,一乘八抬大桥威风凛凛的过来了。这时,其他孩子和街上百姓都纷纷躲避,惟有王邦瑞端坐在玩筑的“城堡”丝毫未动。一衙皂怒冲冲地喝道:“谁家这无管教的狂生,大老爷到此还不让路!”王邦瑞一听,站起来冲着他说:“世上只有官躲城,哪里会有城躲官。”衙皂只得将此话如实回禀大老爷,大老爷觉得这孩子年纪虽小,倒也颇有胆识,便绕“城堡”而过。

(二)寒窗夜读

王邦瑞十二三岁时,因家境贫困,一直没有入私塾读书。他每天打柴回家路过私塾门口时,都静听学生们读书。有一次,王邦瑞正倚在私塾门旁的石狮上,全神贯注地听读,被塾师发现,责问道:“哪家的野孩子,在这里干什么?”王邦瑞微微一笑道:“听读”。塾师道:“你这野孩子,能听出点什么?”王邦瑞顺口背诵了两段经文。塾师听后,顿觉此子甚是聪明,问道:“你这样聪明,为何不来上学?”王邦瑞声不响低下了头,眼里闪出了晶莹的泪花。塾师怜悯地问:“是家庭不便吗?”王邦瑞这才慢吞吞地说:“家里穷,爹不让来!”塾师见他衣衫褴褛,不忍心再追问。日后经与王邦瑞的父母商议,塾师收王邦瑞作了学生,边耕边读,深夜不息,日复一日,终于成名。

王邦瑞故里又称“尚书里”

其位于洛阳市宜阳县莲庄镇莲庄村,该村因村南有莲花山而得名。

村里现保存着王邦瑞故居,但是仅存门前一小广场和一间破烂不堪的土坯屋,而且由于与周围居民的房屋相连,很难近处观瞻。

令人欣慰的是,莲庄村近年来深挖王邦瑞的寒门文化、廉政文化、家风文化,对其故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缮和维护。

在浮雕墙上,刻有王邦瑞童年的故事和“廉政兴邦、德厚博载、耕读传家、百善孝廉”的王氏家训。

特别是在涧河桥村的西入口,新建了融党建与廉孝文化为一体的邦瑞文化主题广场,族人还集资修建了王邦瑞纪念馆。

王邦瑞墓

嘉靖四十年(1561),王邦瑞卒于任上,年六十七。王邦瑞去世后,嘉靖皇帝亲往吊唁,痛曰:“苍天非兮,玉柱倒!大地叹兮,金梁倾!寡人哀兮,卿长逝!卿有灵兮,忧联躬!”敕有司以“特隆之礼”为其营造墓域,追赠太子少保,谥号“襄毅”。并遣礼部尚书严讷等大臣护灵,归葬王邦瑞于洛阳西部的周山东麓,并专辟祭田,让其子孙定居洛阳,奉祀先人。

据笔者查阅史料得知,王邦瑞墓原位于洛阳高新经济开发区周山森林公园旁三山村西北、周山小区东侧、紧挨着防洪渠。

当前往凭吊和寻访时,一位姚姓长者告诉笔者,原来王邦瑞墓前有高大的石碑、石羊、石马等,大约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曾进入过该墓,发现有棺椁、石碑等。

为了撰写此文,笔者又收集了部分资料,现摘录于下:

2005年3月20日《洛阳日报》报道,当时接到一姚姓居民报料,他们那里一块荒地里有一通体形很大的残碑,上面的雕刻和字体非常漂亮,请文物部门将其保护。

当记者闻讯赶到高新技术开发区孙旗屯乡三山村时,呈现在面前的是被人取土后留下的一块洼地,乱石成堆。在荒地中间,一通体形硕大的残破古碑赫然在目。

古碑由优质石材雕造而成,碑首和碑身已经分离,各自扔落一旁。其中,碑首高约1.4米,宽约1.2米,上面浮雕“二龙戏珠”,异常精美,可惜碑额已被人敲坏,字迹漫漶;碑身已经断裂开来,现场只见到上半部分,高约1.6米,被人斜放在一堆碎石上。

细看这段残碑正面,边沿部位雕刻着云龙纹,上部正中位置阴刻“皇帝谕祭”4个大字。在其下面,为从右至左竖排的10行碑文。碑文字体较大,楷书写就,刚毅遒劲。从残留的碑文来看,这通碑立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三月,系嘉靖皇帝“遣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严讷”,为“兵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襄毅王邦×”而立。碑文后半部介绍了王邦ד赋性刚毅”“督学校正风纪”“督理京畿营至正本”等风范功绩,以及他“兵遽遭逆”,皇帝要为他“示至恩补行易名”等内容。

据三山村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讲,在这通古碑现在所处位置的南部,原有3座大冢,当地人称其为“王家坟”。传说明朝一位姓王的大官受了冤屈而死,后被皇帝发现,特为其造墓、正名。大约在上个世纪50年代,这些大冢被平掉还耕。当时,还可看到这些墓前的神道,神道两侧还立有许多石羊、石马和碑刻。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文物都不知去了哪里?这块残留的大碑当时已断裂,下面的赑屃(音“必戏”,即驮碑的龟)座连着一段碑身。但可惜的是,现在赑屃座及连着的一段碑身也不知被弄到了哪里。至于碑上推崇的姓王的兵部尚书究竟叫啥,已看不清楚了。

另据《洛阳商报》2011年12月15日报道:记者从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获悉,继明代兵部尚书王邦瑞墓葬于1989年被发现后,其父王谟及其母屈氏的合葬墓日前在我市高新区被发现。该墓葬由墓道、甬道、墓门、墓室组成,东西向,墓道在东,墓室在西。

据市第二文物工作队队长吕劲松介绍,此次王谟夫妻合葬墓甬道中发现的的墓志,不仅揭开了墓葬主人的身份之谜,为研究王邦瑞这个历史人物提供了重要佐证,也为研究明代的墓葬形制、丧葬制度、官阶制度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据了解,这方墓志整体呈正方形,志盖上为阴刻篆书,6行,共31字,上书“大明故赠奉直大夫南京吏部文选司郎中王公配太宜人屈氏合葬墓志铭”。 由于该墓位于明代兵部尚书王邦瑞墓的北部,从该墓志盖篆文和该墓的地理位置,考古工作人员初步断定该墓为明代兵部尚书王邦瑞父母的合葬墓。其中有一方墓志碑文共分49列,每满列49字,共约2000余字,详细记载了王氏族人的族事。

根据王邦瑞后人提供的一本民国时期修订的《王氏家谱》中描绘的墓图,考古人员了解到,王邦瑞墓区坐西朝东,其中仅坟墓部分东西就长达一百七十步。正中位置为王邦瑞的墓葬,旁边为其长子、明刑部侍郎王正国的墓葬。在主墓东方,是长长的神道,依次设置着多通祭碑和朝天石柱、石人、石虎、石羊、石马等石雕,整个墓区自成一体,规模宏大。

王邦瑞严正刚毅,为官四十年,以廉正有气节著称。同朝为官的吏部尚书郭朴评价王邦瑞,敏惠温方,凝挣不苟,识量弘远,视天下事无一不可。内阁首辅徐阶称赞邦瑞严毅有执,器识甚伟,历官四十年,所至有建立,尤以廉节著云。

作者简介:

刘育章,男,1966年2月29日生,河南灵宝市人,1990年7月到洛阳工作。大学本科,法学学士,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高级策划师、高级职业经理人。作品散见于各大媒体。曾任《洛阳企业与企业家》刊物执行主编。主编的专著《洛阳人文集萃》《洛阳传统古村落》荣获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类读物一等奖,荣获2018年度中组部主办的共产党员网第三季度优秀作品作者奖。

​​​​​

0 阅读:0
一轮明月皎洁如盘

一轮明月皎洁如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