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产业:打破限定,逆风翻盘,震惊世界!

围炉话今朝 2025-02-08 09:50:16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剖析

我们需跳出对限定性简单粗糙的理解与回应,于更大新格局中找寻远大目标与真正使命。8月初,我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看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工厂” 的景象。

远景科技集团的零碳产业园内,由德国设计师打造的极简风格电池工厂已投产,长达五六百米 。周边还有隆基、华友钴业等熟悉企业。鄂尔多斯煤炭、天然气储量丰富,现正打造新能源产业新标签。我的分享会从新能源切入,旨在探讨中国在内外部限定条件下能否走出创造性新路。

能源是产生能量的资源,对中国这个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能源结构富煤、贫油、少气,即便煤炭在能源消费占比持续下降,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仍达47.6亿吨,占比仍具主导地位。

石油、天然气产量2024年分别为2.1亿吨和2464亿立方米,产量虽有增长,但石油占比下降0.5个百分点,天然气上升0.3个百分点。

与之前能源价格上涨不同,2024年受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偏弱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下行,我国CPI中的能源价格比上年下降0.1%,能源安全总体可控。

欧盟的经历表明,能源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大局,绿色转型是目标也是过程。煤炭依旧是我国重要能源支柱,且我国燃煤电厂每发一度电的耗煤量低于多数国家和地区,在能源结构中发挥关键作用。

减碳与能源转型的现实思考

减碳重要,但当下脱煤并不现实。孙中山讲过苦力中彩票后扔掉藏彩票竹竿,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故事,减碳若不先立后破,也会自乱阵脚。

工业化是中国发展必由之路,制造业是比较优势,决定了高耗能产业会长期存在,比如化工产业因能量转换机理耗能高。作为产业韧性重要基座,化石能源短期内难以被替代,加上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能源发展仍离不开煤。

不过,中国也在加快风电、光伏、水电等非化石能源发展,并主动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目标。这一方面是对地球未来负责,另一方面是对国民和后代负责。

虽说西方已工业化数百年,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我国尚在发展中,但高碳增长方式最大受害者是本国国民,所以减碳势在必行。

能源转型下的国际挑战与应对

其次,若不改变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在国际上会面临诸多约束,如绿色贸易、碳税等。以新能源汽车电池为例,欧盟政策持续推进,从2024年7月1日起,只有建立碳足迹声明的电池才可投放欧盟市场。

2025年1月中国市场动力 + 储能 + 消费类电池排产量97GWh,环比降5.8%,同比增长超62%;2025年1月全球市场动力 + 储能 + 消费类电池产量115GWh 左右 。在装机量排名靠前的企业里,中国企业依旧占据重要地位。

碳足迹声明要求详细披露生产电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像李书福提到,当下电动汽车所用的电,70%-80% 仍由煤炭发出,这便涉及碳足迹问题。基于此,我国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将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作为重大战略,力求在能源转型中占据主动,突破国际层面的限制。

若更多使用可再生能源发出的绿电驱动产业,既能实现发展,又能保持绿色,用绿电生产的产品还能突破国际绿色壁垒。更具前景的是,利用绿电发电波峰电解水制氢、合成氨,以氨代煤作燃料,解决一氧化氮控制技术后,就能大范围实现绿色循环。

高耗能只关乎能源消耗数量,无关能源性质。高耗能并非弊端,高耗能产业也并非落后淘汰产业,关键在于消耗何种能源。若为非化石能源,便无碳排放问题;即便是化石能源,持续节能降耗,也是次优或可行之选。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崛起与展望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国际影响力持续攀升。2024年1-10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十的企业里,中国企业占6席,市占率超65%。

2024年一季度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中,中国品牌占一半。中国实现智能电动汽车弯道超车,在动力电池、光伏、风电等领域成绩突出,带动相关专业走热。但产业也存在 IGBT、车规级智能芯片等短板,在储能技术、高性能轴承等方面面临挑战,特斯拉等龙头企业仍有值得学习之处。

中国凭借超强投资、超大市场、丰富应用场景、完善配套体系,以及优秀企业家群体和充足工程技术人员,不断提升新能源产业竞争力并向全球外溢。欧美对电池等本地化生产要求渐高,中国新能源产业走全球布局之路势在必行。

当下中国经济压力大,市场主体信心不足,形势严峻,人们既有对时运不济的喟叹,也有对发展纷扰的感慨,同时不乏进取精神。

中国改革开放大方向未变,但经济发展逻辑已从地产、基建、间接融资主导的资产负债表扩张,转向科创、内需、直接融资主导的生产性创新。美国打压目标集中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客观上助中国发改委把握产业政策导向,实际上,中国产业风向已然改变。

从中小企业这个角度看,据中国日报网2024年12月2日消息,截至2024年,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1.46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这些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发展潜力巨大,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正确看待市场限制与限定性

最近两三年,市场主体常抱怨诸多限制,政府也在反思由此造成的合成谬误。但换个角度看,限制或许能让人专注做好一件事。不少倒下的企业,正是因为过去限制少、扩张过度、短贷长投、杠杆用尽。有限制、有敬畏的商业环境才正常,且收缩与限制应在法治框架下,以稳定市场主体预期。

市场主体都会面临限定性和约束性,它有时是客观先天条件,有时是外部限制。从新能源产业发展可见,任何限定性和门槛都未阻挡中国企业前进。中国走出一条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立场、符合自身产业气质的新路,将一切做成制造业,把性价比做到极致。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彰显了人的力量、人才的力量和企业家的力量。有人质疑中国是否会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答案是否定的。中国企业依靠人力资源和精气神,有一群想通过努力改变命运、肯吃苦的人,这股劲不可阻挡。即便有问题,发现并解决也能推动进步。韧性是我们的强项,在挑战中我们只会变强。

限定性并非宿命,人能将其转化为机遇。就像鄂尔多斯的风变为绿色电能。在呼包鄂榆以西,也有望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关键在于要有纯粹执着的理想目标并坚持。我们要跳出对限定性的简单理解,在新格局中找到远大目标与真正使命,永远铭记目标,才有未来。

文本来源@秦朔朋友圈 的视频内容

0 阅读:0
围炉话今朝

围炉话今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