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路透社10月29日报道,如果特朗普赢得美国总统大选,中国可能会考虑宣布规模高达10万亿的财政刺激方案。2、从长期来看,财政部此次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措施,整体力度非常大,针对性比较强,有望给市场带来良性引导,同时给当前中国经济稳增长注入强劲信心。3、从历史上来看,货币宽松政策曾造就了“股债双牛”的行情出现,特别是2014年到2015年,中国股市和债市均经历了显著的上涨行情。4、近期进入稳增长政策密集落地期,宽货币先行,宽财政紧随,其中地方化债力度和节奏有望超预期,部分有化债概念的上市公司有望受益。
A股市场整体探底回升,“地产链”集体领涨。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正在路上。
据路透社10月29日报道,如果特朗普赢得美国总统大选,中国可能会考虑宣布规模高达10万亿的财政刺激方案。
外媒报道的关键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月初的重要会议,恰逢美国总统大选周,这为中国政策层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可以届时根据美国选举结果调整包括总规模在内的财政刺激方案。
2、如果特朗普(Donald Trump)赢得美国总统大选,中国可能会考虑宣布更强有力的财政刺激方案,因为特朗普重返白宫预期将给中国带来更大的经济挑战。
3、路透首次证实中国政策层正在考虑批准10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金融分析人士最近几周也表示,他们预计中国将考虑这一计划。
4、逾10万亿元的财政刺激计划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以上。规模十分庞大,远比之前传闻的2万亿、2.5万亿、乃至5万亿规模都大。
5、具体来说就是,财政刺激方案将包括6万亿元用于地方政府化债和至多4万亿元(未来5年)用于土地和存量商品房的收储。
从8月初,外媒就开始报道,中国要搞史无前例的刺激计划,要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或者一线城市放松限购政策等等,外媒报道的这些措施,从事后来看也基本上都一一对应了。因此,未来中央政府是否真的会抛出10万亿刺激计划,我们将拭目以待!
10月25日,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出席世界银行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发展委员会会议时表示,近期中国政府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除货币政策外,中国还将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在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稳定房地产市场、提高重点群体收入、保障民生、推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方面实施一系列强有力措施,通过政府支出撬动社会投资、刺激消费,增加有效需求。中国有信心实现全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并继续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动力。
政策端不断强化债务化解力度
无论是央行新闻发布会、政治局会议,还是财政部,都重点强调了化债的问题。10月12日,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为了缓解地方政府的化债压力,除每年继续在新增专项债限额中专门安排一定规模的债券用于支持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外,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
此次,为缓解地方政府化债压力,财政部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被认为将是近年来最大力度的地方化债措施”。专家也表示,新一轮债务置换规模或将达到6万亿至10万亿元。可以看出,此轮债务缓解,将大大减轻地方化债压力,可以腾出更多的资源发展经济,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巩固基层“三保”。
历史上的化债周期
回顾历史上的化债周期,2015-2018年地方债务管理机制建立,发行12.2万亿元置换债以置换存量非债券形式政府债务;2019-2022年在隐性债务风险化解背景下,在债务负担较重的建制县和北上广全域开展试点,发行1.3万亿元置换债和特殊再融资债;2023年下半年以来,一揽子化债方案出台,化债深度、广度进一步提升。
2023-24年中央财政已安排3.4万亿的额度。具体来看,2023年,财政部安排超过2.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额度,支持地方特别是高风险地区化解存量债务风险和清理拖欠企业账款。2024年以来,财政部安排了1.2万亿元债务限额,支持地方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和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
增量政策加大化债力度
10月12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财政部介绍“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一是表示中国财政有足够的韧劲,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完成全年预算目标。二是表示将在近期陆续推出一揽子有针对性增量政策举措,重点介绍四项已经进入决策程序的逆周期调节政策:将实施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一项措施;允许专项债用于土地储备、用好专项债券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等,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启动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行增资;加大对学生等重点群体的民生支持保障力度等。三是表示仍有其他政策工具正在研究中,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
10月12日,国有六大行等宣布将于10月25日批量调整存量房贷利率。国有六大行、招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发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常见问答,明确除北京、上海、深圳二套房贷外,当前房贷利率高于LPR-30BP的,将统一调整为LPR-30BP。
10月10日,央行公告称,即日起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简称SFISF)”,接受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申报。首期操作规模5000亿元,视情可进一步扩大操作规模。据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了解,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已经上报相关方案,根据央行官网,中信证券、中金公司是51家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中,仅有的2家券商。
10月9日,央行和财政部已就央行国债买卖建立联合工作组,并于近日召开工作组首次正式会议,确立了工作组运行机制。会议认为,央行国债买卖是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加强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手段。
10月8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介绍“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扎实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有关情况。表示将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包括: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
债务化解的意义和影响
政府通过发行利率更低、期限更长的政府债券来置换原有的高成本、短期限的隐性债务,有效降低地方政府的债务成本,延长还款期限,以时间换空间,减轻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
从长期来看,财政部此次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措施,整体力度非常大,针对性比较强,有望给市场带来良性引导,同时给当前中国经济稳增长注入强劲信心。
中央政府通过债务置换、资产盘活、资产运营优化、债务展期或重组等方式进行债务化解,有利于地方政府轻装上阵,释放出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这对于稳定地方经济、提振市场信心以及维护基层政府的正常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化债对投资、经济、债券市场的影响
本轮化债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地方债务风险的化解,也或将系统性改变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格局。我国目前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人口流出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已有所过剩。伴随本轮化债的结束,未来更多新增债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或将以发达经济带为主体、以国家重大战略工程为主体。
一是从历次化债工作来看,化债与投资增速并不必然是“此消彼长”的对应关系。从2015年至今的三轮债务置换及化解工作来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规模与基建投资增速并非是严格的负相关关系,甚至在过去的2015-2017年期间均处于较高水平,这背后主要是实际赤字率及广义赤字率水平的整体扩张。因此,化债对投资的影响还需要考虑整体赤字率水平,在年底的财政政策展望中,业内人士认为2024年“适度加力”的政策财政政策力度未必弱于2023年,即化债对于投资的影响还需综合考虑。
二是从基数效应看,重点省份投资规模近年来已有所压降,增速已具备缓冲垫。自2022年开始大部分重点化债区域的基建投资增速已大幅降低,黑龙江、天津、广西、云南、青海、贵州六省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为负值。即使2024年对部分政府投资项目有所控制,对投资和经济影响有所缓冲。
三是重点化债地区新增投资建设或部分由中央杠杆弥补。对于12个省份新增债务和投资项目的管控重点在于防范新增地方债务,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仍有中央配套资金支持,这点从新增万亿国债的使用方向便可看出,其中资金使用也大量投向重点化债区域的,对于重点化债地区的项目投资的债务及投资管控旨在管控地方新增债务,而部分项目的债务融资缺口或有中央杠杆弥补。
四是经济大省扛大梁,“三大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有望对冲化债重省的投资缺口。从长期趋势来看,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人口向发达经济带涌入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客观规律,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建设需求更多存在于一线或超一线城市。从2023年提出的“三大工程”来看,城中村及保障房建设要求均集中在常住人口在300万以上的城市。根据测算,2024年公共财政支出增速应在5%以上水平,财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总规模大致在11万亿左右水平,较2023年增长约11%,其中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金额较2023年提升7000-11000亿左右的投资规模。
对未来政策的展望
当前加快隐性债务化解的诉求在升温。一方面,年内支持地方化债、为地方“减负”后,更有利于做实明年的“三保”工作;另一方面,当前隐债存量规模约为12-15万亿元,味着未来每年需要化解的隐债规模可能要达3-4万亿,而今年以来特殊再融资债发行规模偏小、化债强度较弱,因此也为明年的国债发行腾挪了部分空间。
展望明年,财政政策有望进一步拓展至11万亿元以上规模。在中性情景下,结合3.5%赤字率、2万亿特别国债、4万亿新增专项债与1万亿债务限额,预计2025年政府债规模将达到11.8万亿人民币。
随着财政空间的进一步拓展,预计国债发行规模将进一步增大,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与实体经济增长提供有力保障。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财政政策的精准施策与适时调整,将对经济平稳运行与长远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的作用
大规模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和使用,不仅展现了政府对国家重大战略和关键领域发展的坚定承诺,而且也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支持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财政工具。在经济面临下行风险时,政府通过逆周期调节,通过国债的发行和使用,将有效的拉动投资,带动经济的稳定增长。
超长期国债的发行通常被视为政府稳定经济、增强市场信心的举措,将对股市产生积极影响。
超长期国债的发行对货币政策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超长期国债的发行会增加政府的债务负担,将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策。为了保证国债的顺利发行和维护市场信心,中央银行需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提供流动性支持,这包括降准、降息或增加中期借贷便利(MLF)等操作,这些货币政策的调整,将为市场带来更多的流动性。
对股市的影响和历史表现
从历史上来看,货币宽松政策曾造就了“股债双牛”的行情出现,特别是2014年到2015年,中国股市和债市均经历了显著的上涨行情。
债市方面,2014年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一系列降准降息政策,市场利率水平下降,债券市场迎来了牛市。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014年经历了明显的下行趋势,这为债券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回报前景。
在股市方面,2014年下半年开始,A股市场迎来了一波牛市行情,上证指数从2014年7月的低点开始稳步上升,到2015年6月达到了5178点的峰值。这波牛市受到了多重因素的推动,包括货币政策的宽松、改革预期的提升以及市场杠杆的增加等。
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股市的上涨持续将近一年的时间,那一轮“牛市”始于2014年6月19日的2023.74点,终于2015年6月12日的5166.35点,区间涨幅达到155.29%。
“牛市”行情四个阶段市场的表现:
1、第一阶段:2014年6月19日至2014年10月9日,该阶段中股市表现为缓慢上扬,上证综指由2023.74点升至2389.74点,上涨幅度为18%左右,持续时间3-4个月。
2014年10月10日至10月26日期间进行调整,调整幅度4.16%,持续时间两周。
2、第二阶段:2014年10月27日至2015年1月6日,该阶段中股市表现为快速上扬,上证综指由2290.44点升至3351.45点,上涨幅度为46%左右,持续时间2-3个月。
2015年1月7日至2月5日期间进行调整,调整幅度8.22%,持续时间1个月左右。
3、第三阶段:2015年2月6日至2015年4月27日,该阶段中股市同样表现为快速上扬,上证综指由3075.91点升至4527.40点,上涨幅度为47%左右,持续时间2-3个月。
2015年4月28日至5月6日期间进行调整,调整幅度9.17%,持续时间1周。
4、第四阶段:2015年5月7日至2015年6月12日,该阶段中股市继续快速上扬表现,上证综指由4112.21点升至5166.35点,上涨幅度为26%左右,持续时间1个月。
化债将给权益类市场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一是,与化债行为本身直接相关的主体,如拟发行特别国债专项支持的国有大行、AMC、存在化债需求的城投上市公司等央国企品种。二是,随着地方债务压力逐步缓解,项目现金流边际改善,To G端业务占比较重的相关行业或将迎来修复,如基建、建材、环保、园林工程乃至信创、低空经济、军工等板块。三是,化债增强底线思维,若后续财政发力偏积极,则可进一步带来广义风险偏好回升,拉动科技等弹性品种估值。
在二级市场中,我们主要关注化债概念的潜在机会,通常化债概念涉及以下几个行业领域的上市公司:
1、资产管理公司(AMC):这些公司专门负责收购、管理和处置不良资产,包括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随着政府推动化解地方债务风险,AMC公司有望直接受益于相关政策支持和业务拓展。
2、地方城投公司:这些公司主要承担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常常背负大量债务。化债政策的实施有助于这些公司通过资产盘活、债务置换等方式减轻财务压力。
3、环保行业:特别是那些依赖财政支出的PPP项目,如园林绿化、生态治理等,化债政策可能促进这些项目的应收账款回收和运营资产价值重估,从而受益。
4、金融服务提供商:包括提供资产管理和托管信息化服务的企业,以及涉及政府债和个人债化解的公司,它们通过金融手段帮助债务人解决债务问题,从而在化债过程中发挥作用。
5、持有AMC牌照的公司:这些公司由于具有处理不良资产的官方授权,能够在化债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因此可能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