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出行,大部分人都会首选开车,车辆的价格也越来越便宜,拥有车的人越来越多。不过,每个人对车的使用频率大不相同,有人天天开车,用于上下班代步,周末和节假日开着出去游玩。而有的人则完全相反,车子买来几乎不怎么开,上班不需要开车,周末也不出去玩,这样车就被闲置了,有人一两个月都不会开一次。在维修过程中,我们却能发现这样的情况,那些经常开的车,车况都是不错的,基本上不会出故障。而那些长期停放的车辆,虽然看上去很新,但在使用的时候经常就会出现各种问题。那么,为什么经常开的车不容易坏,反而开的少的车出问题更多呢?
首先影响最大的是物体的基础特性,任何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多部门多零件配合才能工作的系统,都必须经常使用才能配合最好。就像我们人体一样,只有经常活动,经常锻炼,我们的身体才会越强壮,越不容易生病,各个关节活动更灵活。而如果我们从来不活动不锻炼,吃完饭就躺在床上,身体状况一般不会太好。汽车就是一个多零件配合工作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运动。只有经常开,它的各个部件才会不断磨合,比如活塞和气缸壁,曲轴和轴瓦,凸轮轴和轴瓦,这些都是高速运转且受力比较大的地方,必须精密配合。在加工初期,表面肯定会有微小的不平整,随着发动机的运转,就会被磨平整,中间再加上润滑油的密封,配合起来就更加紧密丝滑。
其次,不经常开的车在启动后的几分钟内磨损也会增大。汽车熄火后,机油会流回到油底壳中,但是在各个需要润滑的部件表面,依然会留有足够的油膜,这样下次启动的时候,即使机油还没有上来,靠这些油膜的润滑也足够了。如果长时间停放,原本留存的油膜也会因重力作用而逐渐滴落下去,导致油膜变得很薄,再次启动后,润滑能力不足,就会导致前几秒钟磨损加剧。
接下来是一些电子元器件的影响,车辆上配备很多电子模块和传感器。我们知道,电子元件最怕受潮,一旦受潮,各个插头的针脚以及内部的一些小零件,就会出现氧化或者生锈,就会导致接触不良或者直接不通电而损坏。接触不良会出现偶发性故障,有时有故障有时又没有,很难维修。如果不通电或者短路,那就直接无法启动。任何电子元件都是怕受潮的,比如我们日常淘汰下来的手机,用的时候还好好的,放在那里两年不用,直接就开不了机了,完全损坏了。如果车辆经常开,电子元器件会通电而工作,只要通电,就会产生一些热量,这样即使在潮湿的地方也不怕,热量会把水分烘干,持续保持干燥就不会坏。
最后,长期不动还会导致某些零部件变形。最严重的就是车轮,无论是轮胎还是轮毂,长时间一个点着地,一辆车所有的重量都压在这四个点上,时间久了就会导致变形,轮胎不再是圆的,而是变成了椭圆形。还有底盘上的各个拉杆和球头,也会因长期一个部位受力而轻微变形。一些胶套和油封也会加速老化,出现异响或者渗油。经常使用,各个胶套都会经常活动,不断经受拉伸或者挤压,这样就能保证橡胶内部分子活跃,始终保持较好的弹性和柔韧性。如果长期不动,分子活力降低,就会变脆变硬和开裂。车辆的舒适性降低,渗油现象增多。
对于我们人来说,生命在于运动,对于车来说,由于它天生就是用来跑路的,所以它的生命也在于运动。越是经常开经常运动越不容易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