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稳若泰山,多亏侯镜如出工不出力?四个历史事实足以辨别真伪

度度狼观抗战 2025-04-22 09:28:56

1948年10月11日下午,第十七兵团中将司令官侯镜如,率兵团部和第21师登陆葫芦岛港,随即在当时的“锦西中学”开设前进指挥所,召集罗奇、林伟俦和阙汉骞等主要将领开会,同时正式接管东进兵团的指挥权,此时距离东北野战军完全攻克锦州,只有四天时间了!

这不是侯司令官第一次来到塔山阵前,早在10月6日,作为“华北剿总”的主要将领,已经确定兼任东进兵团司令官的侯镜如,就跟随老蒋等人,从北平一路奔塘沽出海,乘坐“重庆号”抵达葫芦岛,参加了重要军事会议。

老蒋在会上向一众将领,特别介绍了侯镜如,并且强调:“这是第十七兵团司令官侯镜如,我这次带他来,要他在葫芦岛负责指挥,你们要绝对服从命令”!毕竟分属两个战区,一些东北剿总的将领,对侯镜如是不太熟悉的。

不过侯镜如要回去调部队,所以并没有留下来,而是跟随老蒋乘舰返回,并于10月8日赶到北平,面见顶头上司傅作义,汇报了东进兵团的组建情况,然后9日再赶回位于唐山的兵团部,带着指挥机构和第92军的21师,匆忙登船出发。

杂七杂八多达1万余名官兵,能在两天时间运到葫芦岛,侯镜如肯定没有磨蹭,这是军事常识;该兵团另外一名副司令刘春岭,以及参谋长张伯权同船抵达,东进兵团这个草台班子,总算有点模样了。

如今的网络上,关于侯镜如是我方的“深度卧底”,进而影响了塔山战局的言论,很有些市场,也难免出现争论,其实深入了解几个历史事实,足以辨别传言的真伪:

(早年侯镜如)

一、侯镜如真正掌握的部队很少

第十七兵团正式组建于1948年9月间,下辖侯镜如的基本部队第92军、粤系林伟俦第62军,因此林伟俦同时被晋升为兵团副司令官,该兵团驻于冀东的唐山、滦县地区,隶属于傅作义的“华北剿总”。

由于傅作义对抽兵援锦态度消极,以侯镜如兼任司令官的“东进兵团”,基本就是拼凑起来的大杂烩,在全部四个军11个师的部队中,隶属于侯镜如十七兵团序列的,只有第62军的三个师和第92军的21师,占比不超过36%!

另外指挥四个师的阙汉骞第54军,那是如假包换的“土木系”;至于从烟台调来的第39军两个师,是由李弥的部队扩编起来的,与侯镜如素无渊源;最卖力气的独立第95师,则是黄埔一期罗奇的老部队,“赵子龙师”自成体系。

即便粤系林伟俦的第62军,也属于刚刚拨归第十七兵团的“中央军旁系部队”,也就是说,侯镜如真正指挥自如的,其实只有老部队第21师,吞并胶东军阀刘珍年演变而来的中央军嫡系,侯镜如1937年任第21师师长、1943年晋第92军军长。

既然东进兵团序列内的11个师,侯镜如只完全掌握一个师,就算有心“怠工”也无能为力,更不足以影响战局。蒋军内部派系林立,大兵团作战期间,无论是投诚、起义或者是搞搞小动作,军事主官不能完全掌握部队的话,啥啥都没戏。

并且在侯司令身边,还有高级“监军”的存在,独立第95师的老师长、资历职级与侯镜如并驾齐驱的罗奇,时任“总统府战地视察第四组”的组长,摆明了来督战的,侯镜如正常发挥没问题,但凡有什么猫腻,第一个跳脚的就是罗奇!

战地视察组长配有专用电台,可以直达天听,打小报告是中心工作,罗奇尤善此道,是以被讥称为“罗千岁”。有这样一个督战官在身边,再加上阙汉骞、林伟俦、王伯勋等嫡系悍将,侯镜如根本没有磨洋工的任何可能。

更何况塔山战役期间,老蒋还两次亲到前线,10月6日和10月16日各一次,分别召开了军事会议听取战报,连阙汉骞都被骂得狗血喷头,如果侯镜如果真“出工不出力”,自然瞒不过去,早就被当场拿下了。

一些网络文章故意拔高侯镜如,谓第54军参谋长曾建议绕过塔山,从东野两个纵队的结合部突击,遭到侯镜如的断然拒绝,试图以此证明兵团主官“通共”,这是非常牵强的,连侯镜如自己在回忆录中,都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第二个历史事实,是当时兵团参谋长张伯权认为:“应急援锦州,主张以主力沿锦葫公路攻击前进,更为便捷,在座多数同意,最终侯镜如决定采纳张参谋长的意见,罗奇也同意”,须知绕过塔山钻进大台山,路程可要多一半!

二、侯镜如只有三天的真正指挥权

惨烈的塔山阻击战,是1948年10月10日正式打响的,在侯镜如正式接手指挥权之前,10月10日和11日这两天的进攻,主要由第54军和第62军共同实施,由54军军长阙汉骞统一指挥,而10月12日,罗奇又要求休战一天。

因为独立第95师刚刚到达,罗奇非要带着军官们看看地形,说经过充分准备后,再于10月13日发起进攻,侯镜如表示同意,就算不同意也没啥用,罗奇代表老蒋行使权力,又是独立第95师的实际控制人。

从10月13日到10月15日,东进兵团猛攻三天,期间侯镜如确实是最高指挥官。然而到了10月16日,重来葫芦岛的老蒋气急败坏,认定东进兵团作战不力,又调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陈铁,飞到葫芦岛接手指挥权。

(陈铁)

换言之,侯镜如真正指挥塔山作战的时间,只有10月13日到15日这三天,之前是阙汉骞张罗,之后是陈铁接手,再以后又换成杜聿明,而随着锦州被东野攻克,东进兵团的士气逐渐崩了,更多是研究怎么逃离东北。

因此第三个历史事实是,塔山之战最激烈的时间段,恰恰是侯镜如指挥的这三天!尤以10月13日最为紧张,从凌晨4时起,独立95打头阵发起疯狂进攻,其他三个师紧紧跟上,一度冲进了塔山村前沿阵地,最终被东野四纵的反击打了回去。

林伟俦打电话给侯镜如哭丧:“各师攻击受挫,营长以下官兵伤亡巨大,死的没有人埋,伤的没有人救护,严重影响了士气”!到10月14日下午,独立95师伤亡已达3000余人,每个团只能缩编成一个营。

如果侯镜如“出工不出力”的说法成立,那又如何解释,在他接手指挥权后,敌人的进攻反而进入最疯狂的时段?完全是自相矛盾的结论。至10月14日晚上,侯镜如和罗奇再次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失败的原因,酝酿新的进攻。

鉴于独立95师伤亡过大,侯镜如最后决定“改由第21师接替独95师的任务”,也就是说,为了继续猛攻塔山,侯镜如连基本部队都派上去了,到10月15日干脆加码到五个师!这根本不是消极怠工的模式,而是应该有的常规操作。

老蒋为什么扬言要枪毙阙汉骞?正是因为10月15日攻击再次失败后,罗奇打了小报告,把拿不下塔山的主要原因,归咎于第54军未尽全力,假如是侯镜如流露出一点点不卖力的迹象,罗奇又何必去得罪“土木系”呢?

三、侯镜如后来成为“民革”的主要领导

黄埔一期毕业的侯镜如,于东征陈炯明的1925年冬,在第一军政治部周主任的介绍下入党,也参加了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和南昌起义,然而在混乱的局势下,从1931年起,即与组织上彻底断了联系,第二年受同学之邀重回军界。

有一点必须明白,类似这般履历的黄埔学生,一定会遭到严格的审查和监视,尤其是任命为军事主官,老蒋更加慎重。侯镜如1935年能够出任实职旅长,并叙任陆军少将,必然通过了相关考察,之后才能顺利升任师长、军长。

抗日军兴,侯镜如始终奋战在一线,转战第五和第六战区,跟八路军并没有合作的机会,也不可能恢复组织关系。一直到抗战胜利,期间十几年的时间里已经不再是党员身份,这种情况一般称为事实上的“脱党”。

1945年底军事调处期间,时任北平警备司令的侯镜如,曾与当年的周主任和同学陈赓重逢,也曾与陈赓秘密会晤,此事在陈大将的回忆录中有所提及,但没有透露具体谈话内容,既然没有明确的说明,那就只是在思想上施加影响。

至少在塔山战前,侯镜如还没有起义的念头,环境和情况也都不允许,但凡有所异动,也不会被“钦定”为东进兵团司令官,那可是关乎两军命运的大决战啊!因此在塔山战役中,侯镜如只是中规中矩地尽了本份,没有罗奇那么积极玩命倒是真的。

历史事实摆在那里,侯镜如在塔山战场的表现,足以证明当时既不是地下党员,也没有“出工不出力”,只能说通过亲身经历,认清了大势所趋,看透了蒋军的腐败无能,为后来在福建率部起义打下了基础,那已是1949年8月的事了。

如此引申出第四个历史事实,解放后侯镜如的政治待遇只是“起义将领”,而非像韩练成、熊向晖同志那样的回归,最关键的佐证,是1955年侯镜如还加入了“民革”,并且成为民革重要的领导人之一,注意了,这可是一个民主党派!

2013年1月22日,侯镜如将军的儿子侯伯文,自港来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时,面对媒体的提问,也曾小心地回答说:“我爸其实不能算是真正的秘密情报员”,而且翻遍官方的结论和评价,只是爱国将领和起义将领,与什么“卧底”无涉。

塔山之战,是敌我双方的正面对决,是兵力、火力、素质和勇气的比拼,英勇的东北野战军将士们,最终用重大牺牲赢得了战役的胜利,硬要把这个胜利,归结于捕风捉影的战场外因素,某种意义上,那是对先烈们的不敬!

(电影大决战侯镜如)

0 阅读:43
度度狼观抗战

度度狼观抗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