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辽沈战役》经典镜头,林总在站台上口述兵力调整方案,并要求刘参谋长现场记录,其中“十二纵加十二个独立师围困长春”这句台词,几乎到了路人皆知的程度!遗憾的是,这不过是艺术加工而已:“东总”专列到达彰武的1948年10月3日,名将钟伟的第12纵队,离开长春已整整三天了!

(四野名将钟伟)
十二纵是何时离开长春的呢?时任纵队政委袁升平在回忆录中,有着准确的说明:“东总于9月29日,电令我纵将围困长春任务移交给各独立师,立即南下开原、通江口一线”,经过必要的动员和准备,该纵于9月30日拔营南下。
也就是说,当东总专列到达彰武,决定重新调整辽沈战场兵力部署时,钟伟之前已经奉令,率十二纵脱离第一兵团序列,直扑沈阳以北战场,部队经八天急行军,于10月8日进抵开原地区,又怎么可能还在长春城下?
事实上,为了保证战役的最后胜利,“东总”已决定将全部十二个步兵纵队,通通投入辽沈战场,自然也包括钟伟纵队。而围困长春则下降为次要战场,动用一批独立师足矣,“林罗刘”因此才于10月3日晚9时,电陈军委。

(抗战时期的钟伟)
电文中讲的非常清楚:“决以五、六、十、十二共四个纵队,对付沈阳增援之敌,以少、新、老共九个独立师,对付长春突围之敌”,一定要看清楚啊,是以四个步兵纵队对付廖耀湘,另以九个独立师对付郑洞国!
东北野战军序列内的独立师,性质属于“一线半部队”,综合火力和战力,肯定要超过未升格的二线独立团,但又明显弱于一线纵队的步兵师,因此钟伟十二纵,是留驻长春周围的唯一主力,是围城部队的核心力量。
那么问题来了,在长春10万守敌仍然负隅顽抗的情况下,“东总”轻易调走唯一的野战主力部队,难道就不怕郑洞国率军突围吗?再如果长春和沈阳之敌实现合流,辽沈战场的局面必将严重恶化!

(郑洞国)
一、长春敌我双方的战斗序列
郑洞国当时的全套职务,是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官,该兵团下辖中央军新编第7军和滇军第60军,全兵团两个军六个师,再加上兵团直属队,拢共就6万多人,其中核心部队是新编第38师。
作为驻印军最早的两个师之一,新38师此时也不过11000余人,而新7军和第60军的其他各暂编师,更达不到这个标准,为此郑洞国上任以后,进行了大肆扩军,主要是整编保安部队、警察部队以及从四处逃进来的还乡团。
从兴安省、松江省、嫩江省等五个省,逃进长春的各类反动分子,被统一收编为“预备师”,大约8000余人,加上“吉林保安司令部”的两个骑兵旅和一个保安团,以及师管区和所谓的青年教导团,杂七杂八才凑足了10万人。

这只是1948年5月间的战斗序列,为此东北野战军在决定围城之初,确实动用了10万大军,东野第一兵团司令部兼围城指挥所,于6月10日在吉林市召开了师以上干部会议,全面部署围城工作。
会议根据东总的指示,决心采取“长围久困,展开政治攻势和经济斗争,使其粮弹俱困,人心动摇时再攻”的方针,并决定以十二纵的第35师和第36师、六纵第18师,以及独6师、独7师、独师、独9师、独10师和一个炮团为围城部队。
也就是以三个主力师和五个独立师,来包围长春守敌的六个正规师,东野各部编制充实,八个师加一个炮团的兵力,已然超过了10万人,这些兵力尽管不足以强攻长春,但用于封堵敌人的突围,却是绰绰有余。

而敌人第一次损兵折将,发生在5月下旬,为了巩固飞机场和抢粮,郑洞国出动了新7军的两个师、第60军的一个师,冒险出城攻击,遭到东野主力一纵和六纵的截杀,幸亏新38师战力较强,勉强逃了回去。
可是暂编第56师就没那么侥幸了,两个团战场被歼,还被俘了一个副师长和两个团长,出城之敌累计被歼5000余人。此战过后,双方都知道了对手的强悍,郑洞国开始死守不出,而东野也改为了长期围困。
死守不出不代表没有进一步的减员!从5月底到9月底整整四个月时间里,郑洞国的兵力一直在减少,所谓的10万人马,在辽沈战役打响之前,已经“稀稀拉拉没有几个兵了”,那都是怎么损失的呢?

(郑洞国的投诚名不符实)
二、长春守敌基本丧失突围能力
由萧劲光司令员统一指挥的围城部队,在四个月围困期间,始终对守敌采取政治和军事双重打击的手段,组织了30多次大小战斗,比如十二纵恩慈医院攻坚战、独7师小南屯袭击战等等,累计歼敌3000余人。
辽沈战役打响的9月间,郑洞国根据南京和沈阳方面的命令,组织了又一次突围尝试,选择他认为包围不太严密的长春西北角,出动两个主力师实施攻击,结果分分钟被打了回来,期间又损失了2000余人。
也就是说,从长春战役开始算起,至第60军起义为止,郑洞国兵团的战斗损失已经超过10000余人,包括5月下旬的5000余人、期间的3000余人和突围失败的2000余人,几乎是一个主力师报销掉了。

(萧劲光司令员)
兵员损失最大的一块,来自于围困期间的“投诚”,这就是我军政治攻势的威力,根据东总的汇报电:“自6月25日至8月25日,两个整月敌方逃兵和投诚人员已达10471人,其中正规军占68%,杂牌占32%,带武器者10%”。
进入8月以后,萧劲光司令员还亲自组织,展开了两次强大的宣传攻势,以及一个“政治攻势突击周”,成果非常显著,守敌情绪普遍低落,开始从个别投诚发展到整班、整排投诚,各级军官虽拼命弹压,也无济于事。
嫡系新38师的官兵哀叹说:“八路这办法真绝,还不如快打”,郑洞国眼见阻止不住,也只能在高级军官会议上无奈说:“鞠躬尽瘁吧”,意思是反正也管不了,听天由命得了,最高指挥官悲观如此,遂军无斗志也。

(萧华政委)
至长春解放为止,我围城部队共收容逃兵和投诚官兵18000余人,其中投诚者占到13700余人(包括新7军的3700余人、第60军的3800余人),再加上病饿造成的减员,郑洞国兵团又损失了20000多人。
因此在钟伟十二纵奉调南下之前,长春守敌的总兵力,已经下降到6万余人,再不是什么“10万大军”了!不仅如此,由于严重缺粮和缺燃料,冻饿交加的守军各部,能够抱着枪站岗就算不错了,哪还有突围的力量和勇气?
发觉十二纵南下后,郑洞国曾于10月4日,勉强命令新7军派出新38师,向大房身机场突击,企图恢复与沈阳的空中联系,同时要求60军出兵助战,军长曾泽生直言:“目前部队士气低落,根本突不出去,出击只是徒增伤亡”!
郑洞国大怒质问道:“难道我们就坐以待毙”?曾泽生当时还没有彻底下定起义的决心,最终也只能执行命令,派第182师出城跟进,总共大约2万多敌军饿着肚子发起攻击。

三、钟伟纵队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东野十二纵奉命南下后,东总再调独1师、独3师、独4师、独11师参与围城,这便是10月3日汇报电中,“少、新、老共九个独立师”一说的由来,粗略估算,我军围城兵力此时下降到8万人左右。
郑洞国遂以为有机可乘,1948年10月6日,以新38师打头阵另外两个师配合行动,居然一举突破了我独立第7师的阵地,前锋接近大房身机场,长春前线的形势骤然紧张起来,萧劲光立即请示野司首长。
得到的命令是:“一兵团必须以炮火控制机场,防敌机空投,并将跑道破坏”,围城指挥所立即派出炮兵团,把机场炮道炸的满是窟窿,如此就算敌人占领机场也毫无意义,同时调动增援部队加入反击作战。

(曾泽生起义)
战至10月8日,新38师再也突不动了,60军曾泽生要求撤退,新7军李鸿也要求撤退,郑洞国无奈只好下令收兵,长春守敌的最后一次突围行动,宣告彻底失败,不过这次险情,也证明敌人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
不得不防!林罗刘首长因此给钟伟下达了最新命令,要求十二纵要做两手准备:或截歼长春可能突围之敌,或阻击可能撤退的廖耀湘兵团,开国中将袁升平清楚地回忆了,纵队司令部根据上级指示确定的战役决心:
“我纵具体做两种准备:一是如长春之敌退梅河口,我则东进会歼,如退四平,我则北进迎堵;二是准备以全力从通江口(开原以北的小镇,隔河南望沈阳地界)渡河向大虎山、黑山前进,参加打击廖兵团”!

在郑洞国最后一次突围的10月6日,为防万一,东总急令钟伟纵队,派出一个师北返四平,准备支援围城各独立师的作战,同时再调后方的独立第12师、独立第13师和内蒙骑兵第2师,纳入第一兵团序列。
如此我围城部队的总兵力,即将增至十二个独立师(含一个骑兵师),好在萧劲光指挥手中现有的部队,硬是把郑洞国打了回去,因此一个主力师和三个独立师还没有到位,长春前线形势已经趋于稳定。
1948年10月17日,曾泽生率60军起义,10月19日新7军投诚,10月21日郑洞国被卫兵抱着“投诚”,我军只留下六个独立师和十四个独立团接管长春,其他五个独立师和内蒙骑2师,也划归十二纵指挥。
东总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于10月20日断然下达命令:钟伟率12纵队自开原南下,配属的各独立师随后跟进,以一个师包围和解放“大城市”铁岭,主力直扑东北敌人的老巢:沈阳!

(后任大军区政委的袁升平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