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朝野清流的失望不太一样,海瑞的失望真是让人心痛。当浙江按照朝廷的命令处理完案子后,海瑞的心已经比秋天的树叶更早凋零。他递交了辞呈,回到了淳安,准备和家人一起过上平凡的田园生活。
朝廷处理“浙江贪墨案”的指示还没有送到浙江,海瑞和王用汲正在为前线抗击倭寇的最后一仗准备粮草和军需。他们搜查了郑泌昌和何茂才的家产,只找到了区区十船的粮草。海瑞不禁感叹:“这真是锥心啊。为了十年的倭寇问题,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现在却只能找到这么点赃财。勉强够前线将士吃上不到十天。”
在《大明王朝》的很多评论中,有些人对海瑞的评价很负面,认为他太刚愎自用,不懂变通,甚至不顾大局。还有一些人认为他是一个愣头青,只知道冲锋陷阵,不考虑负面影响。但实际上,要顾全大局,不仅仅是像胡宗宪那样带着“严党”的标签,全力抵抗倭寇,维护东南稳定。同时,也需要像海瑞一样,揭露黑暗,照亮明路。海瑞才是大明王朝的大局。
没有胡宗宪,东南就难以保持稳定。没有海瑞,整个大明王朝也会动摇不安。就连严嵩,尽管有胡宗宪的协助,也不得不为了推翻“严党”而不顾胡宗宪的遭遇。所以,别说海瑞不顾全大局,他才是大明王朝的支柱。
王用汲总是能将困难看作挑战,开心地笑了一下:“那就让前线慢慢打,我们慢慢查。前线多打一天,你我就多当一天钦差;前线多打一年,你我在杭州也多待一年。我们一边继续查赃款,一边在西湖游玩,这可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好差事。”他总是乐观地面对生活,对待所有的困难和不公。
有些人认为剧中的王用汲有点多余,觉得他没有推动剧情发展的功能,与其他矛盾冲突没有太大关联。尽管他曾多次出主意,虽然都是好心,但他有时会拖累海瑞。不过,有润莲在,海瑞感到温暖。
他习惯了王用汲的存在,不会介意,反而抱着期待:“你说如果有新的指示下来,要我们立刻查抄郑泌昌和何茂才藏在其他官员家里的赃财,我们会怎么办?”哎呀,海瑞一不小心揭开了一个大内幕!王用汲似乎更了解内情,他说:“那可是一大笔钱,都是严家和京城大官的份子。如果有这样的指示,胡宗宪的战局就会稳定,朝廷清流也就能获胜。”
王用汲说得没错,如果前线的粮草供应充足,那胡宗宪就能在抗倭的最后一战中取得胜利,胡宗宪也就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嘉靖皇帝也就不会再感到忌惮,于是“严党”就会倒台,“清流党”就会胜出。
但问题是,海瑞清楚,严嵩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他相信,“严党”不会让胡宗宪打赢这一仗。这只是时间问题,全看嘉靖皇帝是否明智。
就在这时,赵贞吉和谭纶出现了,带来了海瑞一直期待的朝廷旨意。这份旨意包括两个内容:首先,要斩决郑泌昌和何茂才,抄没他们的家产。但令人不满的是,只有他们两人受到处理,其他牵连更广泛的人没有被处理,甚至藏匿在他们家中的巨额家产也没有被提及。其次,对于赵贞吉、谭纶、海瑞和王用汲等人,朝廷给予了奖励和叙功。
听到这份旨意,海瑞勃然大怒:“什么叙功?什么奖励?”接下来,赵贞吉和谭纶解释了他们的计划,提出了保举海瑞和王用汲分别出任知州的提案。赵贞吉虽然提出了自己的请罪奏疏,但实际上只是想换取海瑞的原谅。
然而,海瑞对这个提案并不感兴趣。他对朝廷的旨意表示不满,因为这份旨意对于审理“浙江贪墨案”的相关人员来说,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然后,赵贞吉提到了要在秋后征收百姓的税负,特别是桑户的蚕丝税,以为前线的军需筹集资金。他认为百姓会理解这种做法,但海瑞却对此感到愤怒和无奈,对赵贞吉和谭纶表达了讽刺之情。
他认为,就算朝廷需要,嘉靖需要,但百姓的需求也不能被忽视。百姓需要什么,百姓是否还能生存,这些赵贞吉从不关心。
身居高位,掌握权柄,却总是奴颜婢膝地取悦上级,把普通人当成他们升官发财的工具,真是太可恶了。而更令人感到无奈的是,这种官僚现象千百年来一直存在,不在少数。
听到这些,海瑞实在忍不住了,直接爆发出:“那么多赃款不去查抄,还要再苦一苦百姓……”他话没说完,突然止住了,不是因为他没话说,而是觉得再说也没必要了。这种欲言又止实际上是对赵贞吉最大的侮辱,也是最有力的回击。
接下来,海瑞宣布辞去官职:“赵中丞,谭大人,这几个月我作为你们的下属,或许有些不敬,也给你们添了麻烦。从今以后不会再有了。我不会接受曹州知州的职位,我会写辞呈,回淳安当知县。我母亲年迈,家里那几亩瘠土也需要我去耕种了。”朝廷如此,一省封疆如此,海瑞宣布辞官,表示再也不愿为他们效力。
然后,谭纶也发挥了他的表演天赋:“还有一件事我没告诉你,鄢懋卿南下巡盐,第一站就是浙江。你不想等等他吗?”这实际上是在威胁海瑞,如果他不再积极支持“倒严”的行动,那么鄢懋卿南下巡盐可能会揭露更多的贪污证据。
当初在“改稻为桑”运动中,整个“清流党”都躲在幕后,而海瑞和王用汲则冲在最前线,他们曾说“悍臣遍布、豺虎满朝”,需要像海瑞这样的利剑。然而,当海瑞揭开了“浙江贪墨案”的内幕时,所谓的“清流”们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所谓的大局,和嘉靖皇帝达成了共识,背弃了海瑞。
这一切激怒了海瑞,他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他认为,即使朝廷需要,嘉靖需要,但也不能忽视百姓的需求。
然后,赵贞吉提到了要在秋后征收百姓的税负,特别是桑户的蚕丝税,以为前线的军需筹集资金。他认为百姓会理解这种做法,但海瑞却对此感到愤怒和无奈。他认为,赵贞吉和谭纶这些官员只会奴颜婢膝地取悦上级,对百姓漠不关心。
在这一番争论后,海瑞宣布辞去官职。这是他对这个官僚体制的强烈抗议,也是对那些官员的讽刺。不管朝廷如何,一省封疆如何,他都决定不再为他们效力。
用户47xxx12
问题是谭纶在历史上的功绩是远高于海瑞的。
一叶孤城 回复 11-28 11:43
海瑞是立德,谭纶是立功,方式不同,但都做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