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只许留4.5万,剩下3.5万伟人做4个巧妙安排

慧言说个史 2024-08-01 21:10:49

1935年12月,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这次事件在我党的斡旋下,以和平方式解决。

蒋介石面对枪杆子的威胁,也同意了我党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政策。

此时摆在国共双方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红军的编制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协商,8万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

但国民党方面只允许留下4.5万人的兵员,要求我方遣散剩下的3.5万人。

面对蒋介石的歹毒用心,毛主席只出了四招就将这个问题巧妙解决了。

那么,毛主席面对蒋介石的缩编计策,都做了什么安排?

一 、有关红军编制的谈判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华战争,但此时的蒋介石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对侵华日寇采取姑息政策,导致东北军不战而退,整个东三省落入敌手。

与蒋介石截然相反的是,共产党对侵华战争的态度非常坚定,那就是将日本人打出中国的领土。

我党迅速组织抗日游击队,在东北沦陷区与敌人顽强作战。

就在我党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时候,蒋介石还是不依不饶,将几十万东北军开往西安,进攻红军的陕甘根据地。

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在苦劝无果后,与爱国将领杨虎城一起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对于蒋介石来说,相比苦口婆心的规劝,枪杆子要好用得多了。

很快,在我党的斡旋之下,蒋介石同意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

蒋介石的答应只是明面上的,私下里对于红军部队还是十分芥蒂。

在筹备抗日军队的时候,蒋介石一再声称,红军队伍的番号鱼龙混杂,无法形成有规模的战斗力。

所以需要对八万红军部队进行改编,改编之后的八路军只准保留4.5万人,其余3.5万人要原地解散。

这场艰难的谈判是从1937年开始的,我党的代表是周总理,而国民党方面则是著名的反共代表顾祝同。

最开始,周总理提出红军需要组建4个军,12个师,十几万人的编制。

当时的一个师如果是按照蒋介石的中央军配置,人员大致在八千人到一万人左右。

但因为国民党内部流行吃空饷,所以很多部队都达不到满员的状态。

我方提出4个军的兵员数量,大大超过了当时陕北红军的真实人数。

但我方是在考虑到抗日战争的需要,面对几十、上百万的侵华日寇和伪军,这点人其实也是少的可怜。

然而这4个军的编制,顾祝同连考虑都没有,直接拒绝了。

并且向我方传达国民党的意见,那就是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后,只能有两个师的编制。

两个师就只有两万多人,这点兵力在抗日战场上连个水花也打不起来。

更为过分的是,顾祝同不仅要求红军不得设置军、总部一级的办公机关。

还十分意外的向周总理提出,让朱德和一众高级军官出国考察学习,红军的新编队伍必须由国民党的人担任参谋长等重要职位。

因为国共双方就4个军和两个师之间的数量差距过大,再加上对方的多项无理要求,第一次谈判的结果自然不欢而散。

二、我方做出重大退步

不久之后,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战争爆发后,大片国土沦落敌手。

我党对此心痛不已,愿意进行让步,国共双方针对编制这个问题又展开了第二轮谈判。

为了表明谈判的诚意,我党这次做出了极大让步。

我方谈判代表向顾祝同提出,只要求保留4个师,近7万人的编制。

这个数量已经大大缩减了红军在陕北的真实人数,由此可见我方促成谈判的决心。

然而,我党的良苦用心并未被国民党所体会,顾祝同这次只给出了1.5万人的编制。

看到这里,我想许多人都会产生疑惑,为什么国共双方对编制兵员这个问题争得这么死?

实在不行,我党就接受两个师的编制称号,私下里再继续使用8万人的原有队伍不就行了。

其实编制问题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钱粮军饷。

“西安事变”发生以前,陕甘根据地的经济问题的就已经濒临崩溃了。

根据地本身是很贫瘠的,四面又被敌人围着,物资运不进去。

当时的红军队伍作战和革命是有信仰加成的,许多人对军饷看的也不是很重,只要有一口饱饭,依然扛着枪和敌人作战。

可当时的实际情况就是,饭都快吃不起了。

所以国民党方面提出的编制问题,两个师人家就只给你调配两个师武器和军饷。

要是我们能争来4个师的编制,那得到的补给就是双倍的。

双方的编制之争,说到底就是对物资和军饷的争端。

国民党方面的强硬态度让毛主席很警觉,这明显就是蒋介石遏制红军发展的阴险计策。

于是,毛主席另辟蹊径,通过苏联人的关系,在国际上展开一场舆论战,毫不留情地揭穿了蒋介石的算盘。

在国际舆论的加持下,蒋介石最终准许红军获得3个师,4.5万人的编制。

红军队伍被改编为八路军115师、120师和129师。

此时有一个紧迫问题放在毛主席和一众高级领导人面前。

那就是国民党只给了4.5万人的编制,陕甘根据地剩下的3.5万人将何去何从?

难不成真中了蒋介石的计策,需要遣散吗?

三、毛主席的四个安排

毛主席在谈判之初就意识到在蒋介石的干预下,红军的8万人不可能全部拥有编制,所以一早就考虑去了剩下兵员的出路。

毛主席想出来的第一个应对策略就是,在不破坏这三个师原有兵员编制的前提下,增设部队的各类兵种规模。

比如在师级下面设立了侦察营、骑兵营、教导队等联合作战兵种。

当时的战场主要还是以步兵作战为主,按理来说是不需要这么多兵种的。

但为了保证兵员不流失,只能采取这种方法。

此外,八路军在正规编制的部队以外,巧设独立团这种番号。

独立团是独属于八路军的武装,与国民党正规军有着同样的身份地位。

在平时,独立团与八路军总部的联系并没有那么密切,只需要在保证八项规定的前提下,就可以自主增加兵员数量。

这一开创性的战场措施给八路军带来了许多好处,到百团大战的时候,我军的兵员已经增加了数十倍。

经过增设作战部队这项政策的调解,剩余的3.5万人中有一万多名兵员有了着落。

面对剩下的两万多人,毛主席主要采取了三个方式安顿兵员。

第一是成立独属于陕甘根据地的中央警备团,人数在八千左右。

这支留守部队通过耕战合一的方式自我发展,不去占用过多的资源。

第二就是成立抗日军政大学,将一些在红军队伍中立过功的老战士和军官集中起来学习。

最后还余下一万来人的兵员,这些人大多上了年纪,要不就是在作战过程中受过伤,已经不再适合作战了。

毛主席并没有放弃这些老弱红军,而是将他们转移到中央的各大后勤机关和部门,做一些文职工作。

通过这四招,毛主席成功的将国民党编制之外的3.5万人做到了合理安排。

在打破蒋介石“囚笼政策”的同时,这些人员也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大放异彩。

参考资料:

1、中国军网 《红军改编八路军时为什么蒋介石只给了三个师编制?》

2、中国军网 《八十年前:红军改编八路军鲜为人知的细节》

0 阅读:90

慧言说个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