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胡适因病去世,蒋介石送上一副挽联,看似称颂实则充满嘲讽

执笔读春秋 2023-11-04 23:58:03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蒋介石与胡适因特殊政治原因结下友谊,后来蒋介石又托请胡适到美国替国民党充当说客。

胡适在美国漂泊九年,为表对蒋介石之忠心,婉拒了牛津大学的聘请,甘当美国高校的“图书管理员”。再后来他返回台湾,蒋介石也曾亲自前往接机,并与之一同检阅部队。

一九五八年,蒋介石聘胡适为“中央研究院院长”,特批土地为其建豪宅。胡适过生日,蒋介石也亲自登门道贺。

谁料一九六二年胡适去世,蒋在日记中庆幸他终于“暴卒”了,“乃除了障碍也!”还亲自拟了一副对联对其生平进行嘲讽。

对联词曰:“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蒋介石自认为对胡适的评价非常公允,并没有过分地褒贬。

后来的人们也觉得蒋介石对胡适的评价,算得上是“恰如其分”,因此这则对联流传甚广。那么,蒋介石想通过这副对联告诉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呢?

一、“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从这则对联的遣词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蒋介石眼中的胡适,其实是一个介于“新旧思想”之间的人物。

其实这一点与普通人对胡适的认识,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为胡适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间,曾经与民国文坛的一批学者,爆发过一场关于文化的论战。

在此期间,胡适先后发表了《信心与反省》、《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宣言>》和《充分西化与全盘西化》等文章。

因此在这场文坛论战结束之后,胡适一直都被认为是民国时期主张“全盘西化”的文坛第一悍将。

胡适曾经撰文指出中国文化糟粕太多,“百事不如人”,不仅是“物质不如人,机械不如人,就连社会政治和道德都不如人”。

另外,胡适还说过“从文化领域去展望,既然在世界里面固然已经没有了中国”这样的话,与此同时,三四十年代的胡适,还是中国最先提出“打倒孔子”的那批人之一。

可是蒋介石却认为胡适本质上一直在遵守“旧文化、旧伦理关系中的那些道德观念”,并且还遵守得特别好,以至于可以成为国人模仿、学习的榜样。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还得从胡适思想上的矛盾性说起。尽管后来一直有人说胡适是西方“实验主义”思想的继承人,但是他则自称是一位坚定的无党派“自由主义者”。

即使是在写出《充分西化与全盘西化》这篇文章的同时,胡适都没有放弃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换句话说,胡适的外在行动看上去是完全无条件倒向西方的。

但是胡适的本意则是想让中国人“先接受西方文化,再利用‘中国本位思想’的惰性,来让中西方文化达到一个折中、调和的状态”。

这段话要怎么理解呢?简单一点来说就是胡适认为:中国在接受西方语言文化的时候是存在一种心理障碍的。

中国几千年下来一直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所以在看待外来文明时始终放不下“泱泱大国”的架子,这种心理就是“中国本位主义思想”。

所以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中国思想界一直主张我们可以接受西方文化中好的一面,但是必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不过胡适等人却认为“洋为中为”这一套已经行不通了,因为中国已经从物质到经济,再到政治与道德全面败给西方的地步了。

所以胡适希望中国人先无条件地全面接受西方先进的文化,等到把西方世界的全部学过来以后,再利用残留在国人身体内的传统文化基因,使两者达到调和。

胡适的这种理论本身比较含混,给人的感觉是他既想革命,但是又因为种种原因,做不到彻底,于是就很难被人理解。

所以我们看到的胡适,就是一个思想与言行矛盾的人。胡适思想的矛盾,从他在政治活动中的表现和他个人的婚姻爱情中,都得到了充分地展现。

我们先从政治方面来看胡适。胡适一直说自己只想当一个文人,并不想卷入政治。但是事实上从一九四五年开始,他一直通过各种方式介入国共两党的政治事件当中。

到了一九五二年受邀赴台之后,胡适又说自己想当蒋介石身边的“诤友”,经常要求“面见”蒋介石,干预政事,弄得蒋介石看到他就头痛,要靠吃药才能入眠。

一九四九年以后,胡适在美国当政治掮客。在外骂共产党,捧国民党臭脚。但是同时又经常与蒋介石书信往来,“指点江山”。

而且胡适还要求蒋介石不要干预自己与友人办的《自由中国》报纸,让这份报纸“自由地批判政府”。

胡适把他与友人的这种行为,称之为“自由主义”的行为。他又引中国的《道德经》和孔孟思想为证,说他的行为在老子学说中叫“无为而治”,在孔子学说叫“自由主义”。

有人当时就说胡适自相矛盾,因为他三、四十年代是“倒孔”出了名的。著名的“孔家店”一词就是胡适等人发明的,结果到了五六十年代他就不肯承认有这回事了。

胡适还说:“我们打孔家店,及今回想,真同打死老虎,既不能居功,也不言罪也。”这个意思就是说,在我“倒孔”之前,“孔家店”早就死了,怪不到我头上。

总之,胡适一边引孔子、老子的言论,为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新闻自由”服务,又一边臭骂孔子、老子。

另外,胡适一直说中学不如西学,在外面俨然一个西学大佬的模样,但是他生平最出成果的著作,全部集中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上。

而且胡适还曾拿起西方哲学的观点,来批评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结果被人骂根本不懂西方哲学,所以蒋介石说他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二、“旧伦理中新思想的代表”

说完胡适政治生活中“新旧思想”的杂糅,再来说一下他的婚姻生活。在婚姻生活方面,他这种“新旧思想”的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也更容易让普通人了解。

胡适十四岁时接受母亲的安排和江冬秀订婚,后者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旧式妇女”。传统到什么地步呢?他们二人订婚后十三年,没有见过一次面。

一九一七年,胡适归国后因为家里催婚,他就跑到江冬秀家里想在婚礼前见对方一面,结果江冬秀死活不肯露面。

胡适这位当时已进入北大任教的“洋才子”,居然出于“孝顺”母亲的缘故同意娶了江冬秀。事后,胡适还专门写了一首新诗《新婚杂诗·补作一首》,来纪念这桩婚姻:

记得那年,你家办了嫁妆,我家备了新房,只不曾捉到我这个新郎!

这十年来,换了几朝帝王,看了多少兴亡,

锈了你嫁奁中的刀剪,改了你多少嫁衣新样,

更老了你和我人儿一双!——

只有那十年陈的爆竹,越陈偏越响!

因为胡适当时已经在社会上成名了,又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所以很多人都在议论他娶了个小脚老婆。

胡娶了江冬秀以后,一度也被人传为美谈。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胡适又与自己嫂嫂的妹妹曹佩声(曹诚英)勾搭,并且使女方怀孕,这件事最后是被徐志摩、陆小曼等人捅出的。

东窗事发后,胡适本欲追求“恋爱自由”,却被江冬秀怒抽菜刀追斩,结果在政治上“软骨头”的他,在婚姻生活中也是个“粑耳朵”,当即吓得不敢再提离婚。

于是胡适打算仍然遵守“旧的伦理”,与曹佩声断了关系。后来曹佩声不甘心,又给胡适写了一封情书,被警惕性大大提高的江冬秀截获,并在邻居面前当众朗读。

胡适担心“身败名裂”,连曹佩声的信也不再收了,弄到曹佩声最后想去出家当“尼姑”。再后来胡适劝住了曹佩声,她因此发奋读书,赴美国留学,专挑胡适呆过的学校一解相思之苦。

但是在国外呆了一段时间之后,曹佩声对胡适的感情就淡了,她找了个四川人准备托付终身了,结果又被江冬秀得知,写信去向男方揭了她的老底,导致她嫁不出,最后单过了一生。

据说胡适当年留学美国的时候,因为租了一个外国女人韦莲司的房子住,也和对方谈过一段时间的恋爱。

韦莲司当时对胡适提出:“男女之间交流的精华是精神,应该‘从性爱之中挣脱’。”所以二人一直“精神恋爱”,长期通信玩“柏拉图”。

直到一九三三年胡适去美国搞演讲,才与韦莲司有了实质上的进展。原来韦莲司当初也不是真想“柏拉图”,不过是因为嫌弃胡适太穷罢了。

后来胡适虽然不与曹佩声通信了,但是仍与韦莲司通信。至于他们有没有在信中写什么情话就不知道了。就算写了也是用外文写的,量江冬秀这个乡下妇女也看不懂。

所以你看这个胡适,他是不是“旧伦理中新思想的代表”呢?由此也可以看出,蒋介石赠给胡适的这一副挽联,看起来是在称颂他,实际上则是充满了嘲讽!

结语

据说蒋介石赠给胡适的挽联,是他和宋美龄在公园里散步时想到的。蒋介石没有受过太多西方思想文化影响,他平时喜欢的就是曾国藩那一套,所以他搞政治时没有胡适那种“矛盾”。

不过蒋介石自己在婚姻问题上,也有一点类似胡适——为了和宋家进行政治联姻,当了一世的“粑耳朵”。所以胡适这个“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说不定也给了蒋介石一些启发呢!

8 阅读:996
评论列表
  • 2024-10-13 20:11

    无聊小编

  • 2024-10-04 09:09

    蒋介石先生还评价他,徒有个人而无国家,徒有私情而无道义,实为最无品格的民族文化蟊贼!

  • 2024-09-29 07:23

    胡适确实是王林式的江湖大师,自相茅盾,啥也不是。

执笔读春秋

简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