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晚,胖东来商贸集团通过官网发布《关于侵权行为的处理公示(五)》,将备受关注的“红内裤事件”博主段某(网名“两个小段”)正式列为名誉权侵权诉讼的被告,追责金额不低于100万元,并同步披露了其他8起诉讼案件及9起拟起诉案件。这一动作不仅延续了胖东来“高调维权”的企业风格,更将公众视线再次聚焦于商业品牌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消费者权益与企业名誉权之间的复杂博弈。
2月4日,抖音博主“两个小段”发布视频称,其在胖东来购买的红色内裤清洗时严重掉色,并因穿着后出现过敏反应引发接触性皮炎。视频中,她指责胖东来商品质量存在问题,且投诉过程中遭遇工作人员态度敷衍。该视频迅速引发热议,单日播放量突破千万。 胖东来当天紧急回应,宣布成立专项调查组并下架涉事品牌“富妮来”系列产品,同时向消费者致歉。2月6日,胖东来进一步承认内部管理疏漏,承诺公开调查结果。
有律师指出,段某作为拥有大量粉丝的博主,在未获专业鉴定前发布定性结论,可能被认定为未尽合理核实义务,构成“误导性传播”。 同样,胖东来主张的100万元赔偿也引发争议。法律上,企业需证明实际损失(如销售额下降、品牌价值贬损)或侵权方获利情况。胖东来援引“品牌价值与社会影响力”作为依据,但具体量化证据尚未公开。 此次公示的8起诉讼及9起拟起诉案件(包括“啤酒侵权案”)显示,胖东来正构建系统化的法律维权体系。创始人于东来强调,此举旨在“提醒社会理性表达,推动良性互动”。 通过高调诉讼,胖东来也试图重塑“不容商誉受损”的强硬形象,同时倒逼内部管理升级。 段某的案例给我们警示,情绪化表达可能逾越法律边界。即便诉求合理,若缺乏证据支撑,可能从“维权”滑向“侵权”。 胖东来初期快速下架商品、承担医疗费用等举措赢得绝大多数部分谅解和好评,不过后续强硬诉讼策略可能加剧舆论分裂。如何在“维护商誉”与“包容消费者”间平衡,仍是企业长期课题。 此案或成为界定自媒体言论责任的标志性案例。若胖东来胜诉,可能促使更多企业对负面舆情采取法律手段;若败诉,则需重新审视产品质量与消费者信任的关系。 当然“红内裤事件”不仅是法律纠纷,更是商业伦理与网络生态的缩影。消费者需理性维权,企业应严守质量底线,而司法裁决将成为厘清权利边界的关键。胖东来的百万索赔能否成立,最终取决于证据与法律的较量,但其引发的讨论已为全社会上了一堂生动的“权利与责任”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