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让我们每个人都很反感,尤其对那些不必要的会议,更是占据了很多打工人的时间与精力,从而产生了强烈抵触情绪。
然而能够进行一场清晰明确同时简洁有力的会议,就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正面作用,我们敬爱的李总理就是这么一位“会议大师”。每次都能在关键的时候开关键的会议,继而做出关键的决定。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开会的呢?
一、接地气的会议风格
李总理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从小学习成绩就非常优异。而他前期在政治上的主要工作重心基本上全部放在了共青团上,直到1998年来到河南地方任上,担任副书记、代省长。
河南位居中原腹地有着丰富的物质资源以及文化底蕴,可随着近代发展,因为受到各种因素影响逐渐落寞,所以想要重新振兴必然不是一件容易事。
李总理到任以后也是迅速了解省情,想方设法解决河南问题。他的行事风格非常独特,非常喜欢直插基层见到最真实的一幕,从来不会一群人做面子工程,这也奠定了总理求真务实的工作基调。
为了不让其他人敷衍应付,还非常喜欢在现场开会,一针见血指出当地发展问题,随后督促官员进行整改,自己也会不定时监督直到问题彻底解决。
回到省里以后,他会将下基层调研的结果做一个总结,召开会议让同事们更加深入了解老百姓的生活,从来不搞官僚主义,以及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把戏。
二、简洁有力的会议过程
早在河南执政期间,李总理就对那些繁琐的会议过程不提倡。尽最大程度号召减轻基层公务人员压力,不必要的会议就可以省去。
当然自己作为领头人要起到表率作用,没有什么重大事件或者突发情况,根本不会召开会议走形式,这一举动毫无疑问收获了许多点赞。
然而随着省里经济越发壮大,各种企业纷纷冒出,牵涉到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会议量不自觉的增加上去。
面对这种不可避免的情况,李总理也找出了对应办法,那就是协调内部和分工明确,最终在定期总结讨论,如此一来就不会出现拖泥带水等一些情况出现。
整个会议过程中,大家也全部挑重点说话,尽量把时间控制在40分钟以内。那么这就不免让人疑问,如此简洁快速的会议真的能做到有力吗?
其实为了防止有些官员浑水摸鱼,李总理也会提前做好功课随机提问,看看他们是不是在真正好好做事。同时如果有项目出现问题,那也会追究问责,如此一来大家谁都得提起十二分精神认真对待。
对于这个好习惯基本贯穿了李总理的政治生涯,他执政国务院期间,也是不断要求政府会议工作要压缩简约,把大家的热情以及干劲全部放在实际事务上。
在总理长期督促以及坚持下,各部门的压力都减轻了不少,通过最简单的会议去解决最大的难题,为全国各级政府树立榜样。
三、富有干劲儿的好总理
纵观李总理的一生,他都是在为人民服务与贡献,是一位有着绝对真才实学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政府高官。
自从他来到地方任上就怀揣着激情与干劲,不断奉献自我。在河南工作6年期间,让省内诞生了譬如“莲花味精”、“双汇火腿”等一批闻名全国的老企业,同时还为中原城市群作出了详细规划,逐步向绿色共享、产业互补等方面迈进。
20年李总理来到了辽宁任上,当时省内经济也是非常
萧条,各种工业发展进程缓慢,可持续动力呈现衰退。
为了解决辽宁的困难,李总理将重心放在招商引资和基础建设上,开发大连沿岸港口,将先进技术以及资本逐渐引入省内,从而带动整个工业体系运转。除了这些外,大连的旅游发展业也逐渐达到空前水平。
就这样他一步一个脚印,用真材实料的政绩当上了国家总理。虽然身居高位,但却时时忧心百姓,尤其在弱势群体问题上,专门成立保护措施,让每个居民都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为了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李总理还是一贯延续以前的优良作风,经常深入基层考察情况,制定适宜的政策方针高效工作。
在以他为首的国务院各部门共同努力下,经济发展的很多指标都有了巨大增长,直到我们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结语:
李总理是一个很优秀的继承者与开辟者,他担任总理以来完美交接班,继承了上任领导所留下的基础,然后在不断完善发展,让中国越来越强大。
此外针对一些新情况,李总理同样也是一个优秀的开辟者,面对着错综复杂的问题采取崭新思路进行解决,为后人留下经验参考,这样的好总理不得不令我们敬佩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