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热效率突破六成,车企为何不跟进,技术瓶颈还是市场考量

雅琴谈谈车 2025-04-25 11:26:31

发动机热效率都快摸到62%的天花板了,咋地,车企们集体装睡,就当没这回事儿?

说白了,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你以为车企都是傻子?

放着能省油的技术不用?

背后啊,水深着呢!

先别急着开喷,咱们看看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奔驰GLE 450e,人家E-Power+平台也不是吃素的,又是电动涡轮又是ORC,鼓捣半天,系统综合热效率也就58%。

再看看咱们的潍柴动力,那是真牛,WP13H柴油机直接干到了60.2%!

当然啦,是在特定工况下测的,而且是柴油机。

你品你细品,这能一样吗?

还有,清华大学的大佬们也不是吃干饭的,模拟验证全段余热回收技术,也能到59.5-61%的区间。

欧盟那边更狠,"欧7"排放标准一出,车企们脑袋都大了,不提升发动机热效率,等着被罚款啊?

那问题来了,既然技术都有了,为啥车企们还这么淡定?难道是嫌钱多烧得慌?

要我说啊,这三重能量回收方案,听着是挺美好,又是电动涡轮,又是ORC,又是热电模组,恨不得把发动机的每一丝热量都榨干。电动涡轮复合系统,回收排气动能,能回收到18-25kW。ORC系统,回收排气中段热能,也能搞出个10-15kW。还有分区热电模组,缸体冷却的热量也不放过,能输出5-8kW。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玩意儿成本高啊!你算算,一套ORC系统多少钱?热电材料又得多少钱?装到车上,价格蹭蹭往上涨,谁还买你的车?

而且,这玩意儿可靠性怎么样?耐久性怎么样?高温高压环境下,这些能量回收系统能不能扛得住?万一三天两头出问题,消费者不得骂死你?

更何况,系统集成也是个大难题。这些能量回收系统,怎么和现有的车辆系统无缝衔接?怎么保证各个系统之间协调工作?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德国亚琛工业大学(RWTH Aachen University)的研究也说了,ORC系统确实能降低CO2排放,但成本和空间是硬伤。

所以啊,车企们也不是不想用,而是不敢轻易用。万一搞砸了,那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当然啦,也有车企在积极探索。奔驰不用说了,一直在搞。潍柴更是在柴油机领域做到了极致。国内车企也在努力,吉利汽车的雷神智擎HiP系统,虽然没说达到62%的热效率,但人家强调智能化能量管理,优化发动机工作点和能量回收。还有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搞出了新型热电材料,能提升热电转换效率。

至于混动架构,P2+P4是主流选择,余电优先驱动后桥电机,能量动态分配。也有其他技术路线,比如日本电装(DENSO)的新型燃烧技术,优化燃烧室设计和燃油喷射策略。

所以啊,这发动机热效率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成本、法规、技术创新,哪个都不能少。

现在问题来了,车企们到底是在等什么?是在等技术更成熟?还是在等成本更低?亦或是在等法规更宽松?

个人认为啊,车企们都在权衡利弊。造车不是做实验,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但可以肯定的是,发动机热效率的提升是必然趋势。只是,谁能率先突破,谁能笑到就看各自的本事了。

至于未来,纯电动、燃料电池啥的,都在虎视眈眈。高热效率发动机,到底能扮演啥角色?你猜?

归根结底,技术这玩意儿,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披荆斩棘,用不好,那就是自掘坟墓。

0 阅读:19
雅琴谈谈车

雅琴谈谈车

分享汽车知识,传递正能量,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