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正为张江科学城新添一座“城市山谷”

建日筑闻 2025-03-14 11:16:36

项目背景

有着“中国硅谷”之称的张江科学城,是中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由多条以各国科学家命名的道路交织而成,聚集了世界顶尖的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硬核”主导产业。张江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与服务平台项目位于张江科学城中区,北临海科路、东倚纳贤路、南面祥科路、西靠海趣路,占据一个完整街坊。

© 胡义杰

项目旨在集当代建筑、当代研发、当代生活于一体的新工作范式下,为研发人才提供休闲、自由、轻松、自然的工作环境。项目周边相邻地块建筑均已建成,北侧隔多层商业与智慧河滨水景观带相望,东、南、西三面均为科教研发建筑。西南侧临近地铁13号线中科路站出站口。

城市区位图 © 致正建筑工作室

© 胡义杰

© 胡义杰

城市与建筑

以“张江之门”双子塔为地标的张江城市副中心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这里是张江核心产业的高地,承载着张江未来发展的期望。沿海科路的城市界面,是该地区城市设计导则中重点塑造的城市天际线,其建筑形态既要满足宏大城市设计中的风貌要求,也要融入科学城整体小街区规划所需要营造的舒适步行体验。

形态生成分析图 © 致正建筑工作室

© 胡义杰

© 胡义杰

© 胡义杰

© 胡义杰

我们在项目中更加关注建筑与城市的关系,通过街区内城市空间的优化,促进区域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的形成。建筑的群体布局不是自我表现的产物,而是着眼于如何优化区域环境整体质量。建筑设计的目标,不是通过形式强调自身,而是将建筑自身的形式溶解,使其顺应环境,又恰如其分。

© 胡义杰

© 胡义杰

© 胡义杰

街道与广场

我们遵循城市设计的原则,强调城市空间的整体性与慢行系统的连贯性。建筑群体采取半围合式的布局,两栋塔楼,一高一低,于场地的西北和东南呈对角布置,保证两栋塔楼都拥有开阔的空间视野;在地面的场地关系中,又形成西南和东北一大一小对角布置的两个广场;南侧广场侧重仪式,解决两栋塔楼的大堂入口及落客,北侧广场更加休闲,植物密集。两个广场相对独立又相互连通,由此形成一条可以穿越街区的开放捷径,链接从地铁站到北侧智慧河景带的步行空间。

© 胡义杰

© 胡义杰

© 胡义杰

山石和退台

我们从中国传统山水自然观中获得启发,尝试让科学城的建筑不同于毫无识别性的城市商务区塔楼。每栋塔楼对外面向城市道路的两个方向垂直落地,而对内面向广场的两个方向则形成交错退台。

山石与退台 © 致正建筑工作室

© 胡义杰

© 胡义杰

© 胡义杰

两侧退台对角呼应,如垒石堆山一般。从室内空间走到露台,营造一种山景对望的意象,用当代建筑的体量复刻一种参差错落的的自然景观。

© 胡义杰

© 胡义杰

© 胡义杰

界面与材质

由总体布局产生的“内”和“外”两种界面用两种材质感予以回应。退台内界面,于广场,于露台,我们鼓励活动、交流,乐见停留,由此选择了一种通透柔软的质感,通体采用玻璃幕墙。

玻璃幕墙 © 致正建筑工作室

© 胡义杰

© 胡义杰

直立外界面,于道路,于城市,我们希望典雅、稳重,所以选择坚固的质感,通体采用浅色花岗石材格构幕墙;同时将石材格构的外凸断面处理成缓斜边同侧向外和向下的三角形壁柱和窗楣,并在垂直方向每隔两层让石材璧柱锐角上下错位对缝,形成具有韵律变化的立面,平衡了石材本身的厚重感。

石材幕墙 © 致正建筑工作室

© 胡义杰

© 胡义杰

© 胡义杰

© 胡义杰

模数与控制

建筑的体量有两个方向的退台变化,围护幕墙有两种材料及构造体系。为了把不同维度的变化统一起来,我们设定了一套 1.4mX1.4m 的矩阵网格,用模数化的办法,把所有的建造元素归纳起来,从体量凹凸、幕墙分格、楼台扶手,到结构柱网、天花吊顶,都落位在这套矩阵之上。自此,整个 40000 平方米的办公楼立面,无论石材部分还是玻璃部分,其幕墙单元被归纳为统一宽度。合理的模数系统使得精良的节点控制得以实现,并且该模数从立面延伸到室内,最终达到和谐统一。自然通风系统采用横向通风器,隐藏布置在层间幕墙和地面交接位置,用以取代传统的悬窗开启扇,极大的净化了立面效果。

通风器 © 致正建筑工作室

© 胡义杰

© 胡义杰

© 胡义杰结语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着重思考了建筑与空间如何为有一定开发历史、并集聚高精尖产业的科学城补足产业链条、升级城市形象提供支持,搭建更具活力的产业生活氛围。我们希望用“城市山谷”的空间模式,为张江科学城提供一种新的研发办公楼模型,将宏观的人性化的城市设计策略,延展到每个建筑单体,延展到每个使用空间的个体,为同质化的办公空间,贡献人性化、自然化、生态化的工作栖居场景。

© 胡义杰

© 胡义杰

0 阅读:4
建日筑闻

建日筑闻

汇聚建筑灵感与建筑知识, 帮助建筑师建设更好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