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王阁序》以行云流水般的文采、恢弘的气势,历经岁月变迁依旧熠熠生辉,让后人反复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丽意境,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留下了很深的记忆点。

然而,我们发现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纷纷将重点放在了文章背景和蕴含的哲理上了,关于滕王的介绍却一笔带过。这样的行为不禁让人感到疑惑,其中的关键人物滕王究竟是谁?他的身上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滕王李元婴是李渊最小的儿子,从小就享受着优裕的生活条件。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过度的呵护与宠爱,逐渐养成了享乐安逸的生活习惯。李渊尤其疼爱他这个最小的儿子,给予其无尽的恩宠。只要是李元婴想要拥有的东西,李渊都会想尽各种办法帮助他找到。

在李元婴出生之前的那段时期,李世民通过精心的谋划与细致的部署,成功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他击败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掌握住了朝廷的主要权力。一时间,李世民势力变得非常大,全面控制了朝廷政局。李世民又让自己的父亲李渊禅位,自己则登上皇位,成为新一代的皇帝。

成为新皇帝的李世民,对他这个最小的弟弟李元婴也是非常疼爱。李元婴正是因为有了父兄的倍加疼爱,才渐渐养成了为所欲为的性格。没过几年,李渊因病去世了。李渊的突然离开,使得李元婴失去了父亲的严格教育。

这个时候,李元婴拥有了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不再受任何人的约束。有的人可能会提出疑问,李世民为什么不管教这个最小的弟弟?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李世民毕竟登上了皇位,自然就要忙于处理朝廷的事务。

李世民需要召集大臣商讨国家大事,制定适当的政策以此稳定统治。除此之外,他还要每天批改奏章,针对大臣的提议的事项,给予自己中肯的建议,把对国家有利的想法尽快地落到实处。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来,李世民每天是非常忙碌的。

李世民整日里忙于朝政,实在抽不出时间管教这个最小的弟弟。他看到李元婴在皇宫里总是不消停,故意制造麻烦,使得皇宫并不安宁。李世民看到如此糟糕的情况,便将李元婴封为滕王,要求其前往滕州。

李元婴到达滕州之后,依旧是我行我素,按照往常的做事风格无端制造麻烦。他的这一行为,使得滕州鸡飞狗跳,百姓不得安生。滕州的官员纷纷对滕王李元婴的行为感到不满,便向李世民上书陈述他的所作所为。他们希望李世民能给出一个妥当的解决方法,可以恢复滕州安宁的状态。

难道李元婴的行为真的很过分吗?其实,如果按照史料记载,他的行为远远称不上是欺凌百姓。他只是简单地制造一些小麻烦,打破滕州安宁的局面。他并没有做一些非常恶劣的事情,总体来说,滕州的这种局面是完全可控的。

其实,如果深究李元婴的行为,无非是年纪小,情绪不稳定,一时间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做出一些过分的事情。李世民面对滕州官员的上书,觉得李元婴年龄还小,而且也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他觉得李元婴的行为尚且能够理解,便没有给予他们明确的批示。

李元婴到达滕州之后,除了经常无端制造事端外,还特别喜欢建筑文化。他为什么如此热爱建筑文化,可能是从小在皇宫得到了一定的文化浸染,使其对这些艺术文化具有一定的兴趣。为了实现自己对建筑艺术的追求,他决定建造滕王阁。

他命令滕州各级官员着手开展建造滕王阁的准备工作,征集各地的能工巧匠前往建造滕王阁。他向专门设计滕王阁图纸的建筑师,阐述自己对滕王阁的主要想法,描述大致的建筑样式。他还特地要求,在滕王阁旁边留下充足的空间。

他希望在滕王阁的周围修建池塘,这样自己可以登上阁楼,能够看见池塘中的美景。他命令在池塘的周围种上各种树木。这样的安排,能够在夏天炎热的时候乘凉,还能够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进一步营造滕王阁周边美丽的景色。

在李元婴的命令之下,各级官员纷纷执行征集民众建造滕王阁的任务。一大批民众短期内就投入到了建造滕王阁的过程之中,他们夜以继日地赶工,想要尽早地完成阁楼的建造。百姓们顿时对李元婴的行为,产生了不满的情绪。

但是,他们只能按照李元婴的命令执行,保质保量地完成滕王阁的建造。终于,经过众多民众的参与建造,滕王阁成功建成。在滕王阁建成之后,李元婴就经常前往滕王阁玩耍娱乐,以此来打发无聊的时光。

李元婴除了号召民众建造滕王阁之外,还曾经做了一些令民众更为不满的事情。他有的时候会去野外打猎,没有考虑到农民耕种的辛劳,丝毫没有犹豫地从田地里骑马经过,踩踏了农民的庄稼地。农民看到李元婴骑马破坏了庄稼,内心中更是加深了对李元婴不好的印象。

建造滕王阁动用了大量的民工,简直就是一次劳民伤财的活动,逐渐导致了滕州民怨沸腾。李世民担心滕州人民可能会起义,以此来反抗李元婴的统治。于是,李世民就将李元婴从滕州调离,前往了其他地方。

李元婴从滕州离开之后,滕王阁便因为长时间没有人打扫,慢慢就荒废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滕王阁由于长期遭受自然风化与侵蚀,逐渐失去了之前的模样,最终被一场大火烧成了一片残垣断壁,彻底看不见往日恢宏的气势。

在这之后的很多年,滕王阁逐渐被人们遗忘了。很少有人再谈论关于滕王阁的话题,也忘记了它曾经的辉煌。直到阎伯屿的到来,打破了这种长期荒废的局面。阎伯屿是古代一位十分标准的文人,非常钟爱诗词歌赋与琼楼玉宇。

他之前就听说过滕州有一座气势宏伟的滕王阁,如今却难以找到它的踪迹,内心感到非常可惜。他便萌生了想要重新修建滕王阁的想法,希望能够在滕王阁上与好友一起作诗。他当时是地方主要官员,是有权力修建滕王阁的。他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始着手修建滕王阁。

这个修建过程是比较艰难的,因为滕王阁的原址已经被破坏十分严重了,需要大规模重修,这个工作量还是非常大的。后来,滕王阁终于修建完成了。这时,阎伯屿内心中非常高兴,准备邀约本地的名人志士一起登上滕王阁,一同宴饮作诗。

当时,王勃正好路过滕王阁,碰到了这样的盛会。他便也跟随着众人登上了滕王阁,一起享受这难得的宴会。阎伯屿与众人一起喝酒,在酒喝得正尽兴的时候,他就建议大家为滕王阁创作诗词,作为这一次宴会的纪念。

王勃只是偶然路过,并没有接受邀请。他心中感觉到些许的羞愧,为了感恩主人的盛情款待,就决定为滕王阁创作一篇文章。没想到,王勃虽然年纪很小,但是拥有着非凡的才能,一气呵成,便创作出了流传后世的《滕王阁序》。

其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动静结合的秋日江景图画。王勃运用细腻的笔触,营造了一种悠远、深邃而又充满诗意的意境。不由得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对于滕王阁来说,经常被提及的还是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它充分地展现了磅礴的气势,吸引了无数文人的目光与关注,而背后的滕王却很少有人提起。
语文老师刻意回避介绍滕王李元婴,可能是觉得这样的背景并不是课文的重点,还可能是因为课堂的时间限制,在权衡之下便选择回避了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