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冬,李莲英的母亲在北京棉花胡同病故。这一年,李莲英已经59岁,在得知老母亲去世之后,悲痛万分的他决定给母亲办一场体面的丧事。体面到哪种程度呢?就这么说吧,连隔壁村的狗路过他家都能吃撑。
李莲英的处事向来圆滑,该怎么操办,能办到多大规模?这些全都得听慈禧的指示,所以葬礼的第一步,就是向慈禧太后汇报。
慈禧听了李莲英丧母的事情后,当即给老李放了40天的丧假,并对他说:“念在你是个孝子,就赏你一帑(公款48万两银子,约等于4000万元),作为治丧之用,如若不足,再去找袁世凯拿。”
当然了,那时的李莲英并不缺钱,所以给不给赏钱都无所谓,关键是看老佛爷的态度,只要慈禧点头了,那李莲英想如何操办都不成问题。
李莲英请完假后,便联系上了自家兄弟,让三弟、四弟去和族人商议,又请来了周边十几个村的乡绅和办事能手,以筹备治丧事宜。根据初步估算,这场丧事的总开销定在了50万两白银,如果不够随时都可以加。
能被李家邀请的人,那都是各乡各镇的人物,红白喜事操办过不少,但还没有人听说过50万两白银的葬礼,如何将这些钱花完,成了眼下最大的问题。
于是乎,这些人将历朝历代的葬礼习俗都查了个遍,把能整的花样全都整上,经过十多天的筹备,才算列出了一张清单。好在当时是冬季,不然遗体都得臭了。
随后,这份清单交到了身在北京的李莲英手里,他看着这场景精心布置的办丧计划,总觉得不够气派,因为其母生前爱听戏曲,于是李莲英又专门从北京和河北请来了几批有名的戏班子。
根据李莲英本人的意思:只管将丧事办得体面一些,不用怕钱不够,就是多加个50万两也无所谓。在最后,李莲英还特地强调了一条规定:切记!此事不能越过礼制,以普通人家的最高礼节操办即可。
就这样,众人忙活了将近3个多月,才将丧事提上了日程。
时间来到了1907年2月下旬,等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莲英便扶着灵柩到了通州,后途径水路抵达大城。随后,李莲英坐车先一步到家,将丧事的各个环节都检查了一遍。
而接下来,一场风光无两的葬礼就正式开场了。
这场丧事共持续了35天。在吃席方面,凡是为丧事出过力的人,还有前来吊唁的亲戚、乡邻,都能成为座上宾客,甚至是路边的乞丐,只要肯嗑上几个响头,诚心吊唁,都能披麻戴孝,吃好喝好。
流水席的菜系,名为“十三碗”,分为四个凉碟,作下酒菜,还有九个热菜,全都是整只的鸡鸭鱼羊肉。
李家每天都会开三餐宴席,一次几十桌,一天平均一百桌以上,最多时甚至有两三百桌,吃席的人数多达上千人。
而为了照顾那些不能到场的老人,李家还特地在门外摆了八个大缸,缸里的肉、酒、馒头随意拿取,就跟自助餐一样。总之,只要来者是个正常人,都能进来吃上一顿热乎饭菜。
在送葬队伍方面,前来吊唁的宾客中不乏地方名流和朝廷要员,同时还有300名巡逻的护卫兵,他们都是袁世凯特地派来维护秩序的。此外,京城中有名的道教、佛教人物全都在场,他们各显本事,为李母的魂灵操度。
不过,在开灵的头几天,有一件事却让李莲英觉得很不满意。他发现,来的宾客基本都是李家的亲戚好友,却不见多少附近村子的乡邻,为此李莲英深感失落,以为李家在当地的人缘很差。
实际上,百姓们怕的不是李莲英,而是守在村门口的那300名护卫兵。
在弄清楚这个问题后,李莲英连忙重新安排护卫兵,让他们在白天休息,晚上开始巡逻。同时立下规矩,凡是来参加葬礼的乡邻,不论身份如何,都能入席。
在出殡当天,那场面就更加浮夸了。
为了让灵车平稳运行,李莲英早已命人对从李家门口到墓地的整条路进行修缮,在送葬的三天前,全程都铺上了麦秸,沿边的树上则挂上了白色的挽绸。
虽然这段路只有2.5公里,但是送葬队伍却走了2个多小时。
风光大葬之后,李莲英没有立马回京,而是在家中多住了几天。
在此期间,他和四弟一起到村中走了一遍,看到各家各户都囤积了一大筐馒头和酒菜时,他欣慰地说道:“看到各家都屯了点东西,我也痛快些,至少咱们这的人,都能挺过这个难熬的苦春。”
据统计,李莲英为母亲操办的这场葬礼,包括搭戏台、操度还有宴请宾客在内,一共用了55万两白银,光是消耗的粮食就多达十多万斤,鸡鸭猪等家畜、家禽用了上千只。
因为宴席的猪肉消耗极大,县里的生猪买光了,李莲英又派人到附近几个县买,导致当时的猪价一路暴涨。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年,光绪帝驾崩了,而作为一朝之主,他的丧事也只用了50万两白银左右,可见李莲英葬母的排场有多大。不过,等到慈禧老太死后,李莲英也跟着没落了,最终于1911年病死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