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下酒,不如喂狗”,什么意思,难道豆腐不能下酒吗?

依依聊文化 2024-11-02 08:59:25

在旧时农村,一句牢骚话,就有可能变成当时的“金句”,也就是当时经典的俗语,并代代流传下来。

我们今天还能够看到的“豆腐下酒,不如喂狗”这样一句话,就是这样一句牢骚话,也是一句农村传统俗语。

也许当时发这种牢骚话的人,心里满是辛酸,满是委屈,出于情绪的发泄,才说出口来。但是,说这话的人自己也没有想到,话一出口,就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还能广泛流传。

现在时代变了,人们生活的环境也变了,对这种俗语的解释,喜欢探索俗语背后的“科学”。

由此,现在一些人对这句俗语的解读,有一种比较奇葩的解释。他们认为豆腐下酒,可以解酒,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酒很珍贵。用豆腐下酒,是在浪费酒,喝多少都不会醉。

这就解释真让人忍俊不禁,这就像现在一些人一样,一边在不加节制的胡吃海塞,一边又在吃消食片,这不是在浪费粮食吗?

在现实生活中,民间从来就没有豆腐能解酒的说法;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豆腐能不能解酒,在有关专家之中意见也不一致,有很大的争论。

有的专家认为豆腐没有任何解酒的作用,而有的专家则认为豆腐有解酒的作用,或者有缓解人体对酒的吸收作用,并拿出其化学成分来佐证,言之凿凿。

这说明现代科学对豆腐能不能解酒,还是各说各话,没有权威的定论,得靠专家继续研究,得出可信的结论来。

自从我国汉代刘安发明豆腐以来,在历代人们的认识中,豆腐是不能解酒的。古籍资料中也没有豆腐能解酒记载。

即便现在有一些专家提出豆腐能解酒的观点,那也是现代的新发现,不能代替过去农村民众的观点,更不能将这种发现强加给旧时文化科技落后的农村。

这就像现在的人大多用上了手机,过去的人不知手机为何物一样。现代人使用的高科技产品,并不代表过去的人也在使用。

那么,为什么说“豆腐下酒,不如喂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前面说到了,这句话是一句农村的牢骚话,牢骚话就有牢骚话语境。

举个例子说,一户农家来了一座非至亲客人,比如,朋友、村里人等,这类客人,按照过去农家接人待物的说法,“来者都是客”,上家里来的人都是客人,按礼节接待。

家里的女主人辛辛苦苦忙乎了半天,做了一桌菜,结果客人吃了后不领情,不是说菜的品种不上档次,就说菜炒得不怎么样 ,一点也不给女主人留面子。

女主人当然感到很憋屈,在背后发牢骚:“忙了半天做了一桌好菜,你们吃了还嫌弃这个嫌弃那个,白给你们吃,不如拿来喂狗。”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类似这种牢骚话,能经常听到。农家妇女说话比较直率,对别人不尊重自己劳动成果的厌恶之情,毫不隐诲。

这句俗语中的酒和豆腐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它们就像是一对孪兄弟,出身一样,从人们的辛苦得来,而豆腐和狗没有多大关系,只不过因为个别人有憎恶的情绪,打个比较粗俗的比方而已。

农村有一句老话说,“若想富,烧酒打豆腐”。现在很多人理解这句老话时,也容易理解错,认为从事烧酒打豆腐这个行业,家里就能富裕起来。

烧酒打豆腐行业是一个微利行业,靠体力支撑,靠薄利多销,要想很快让家里富起来,那是不可能的,只能靠长期的坚持和积累,家里才能慢慢富起来。

实际上,这句话所说的,是指烧酒打豆腐吃苦耐劳的精神,意思是说,想要家里富裕起来,不要老是想着发横财,一夜暴富,而是做生意要像烧酒打豆腐那样,在吃苦中坚持,在坚持中吃苦,靠一分一厘的长期积攒,家里才能富起来。

在农村,人们把一生辛劳的命,称之为“烧酒打豆腐的命”。

比如,农村有一句看手相的俗语说“一箩穷、二箩富、三箩四箩烧酒打豆腐……”,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十指之中,有三个和四个箩筐形指纹的人,一生是劳苦忙碌的命。

这句俗语的说法,无疑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这里是想用这句话来证明,过去民间烧酒、打豆腐这两种职业,是民众公认的辛苦职业。

过去,从事烧酒、打豆腐这两个行业的人,生意越好就越辛苦。尤其是打豆腐更是如此。为了保证豆腐的新鲜,一般是上半夜磨豆腐,下半夜烧火做豆腐,通宵不眠。天一亮还得挑担走村串巷叫卖。

过去没有磨豆浆的机械,豆子磨浆用的是手推石磨,需要用人力,也需要时间。

现在有了磨浆机械,也只节省了磨浆的时间,节省了一小半体力劳动,后续的制作过程,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手工来完成,因此,现在从事打豆腐这个行业人们,同样需要半夜起床干活,同样非常辛苦。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农家做烧酒打豆腐这两件事,都是非常辛苦的事。

过去农村,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物资匮乏,属于小农经济性质,都是自给自足。家里的酒是自己酿的,自己烧的,提前准备,用来招待客人。豆腐也是自己做的。

酒的准备要好些,提前烧好,收藏起来也不会坏。

可是,豆腐就不同了,当有客人来上门时,冷天还好,可能提前几天做好,不会放坏,这样还不是很仓促;热天就不行,最多提前一天做好,做豆腐就比较仓促,搞得手忙脚乱,很辛苦。

用豆腐来招待客人,这里面还有一些民俗方面的讲究,不得不对做好的豆腐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比如,把豆腐加工成油豆腐、豆腐干、硬豆腐、霉豆腐、豆腐乳、豆腐皮等。这又得再加工,需要花时间和付出辛劳。

以我家乡村风俗为例,豆腐是过去农村红白喜事通用的一道菜品,但在做菜的方法上有很大的区别。

祭祖和白事的酒席,一定要有“白豆腐”,以表示对祖先和逝者的尊敬。所谓“白豆腐”,就是将新鲜豆腐切成小块,放到开水时煮一下,放些佐料就可以了,因此,这种豆腐又叫“水豆腐”或“水煮豆腐”。

特别是白事,在我家乡,前往丧家做人情,就叫“吃豆腐”。豆腐不仅是白事酒席上的必须出现的菜,还成为吊丧的代名词,一种委婉的说法。

喜事、逢年过节、平时待客,豆腐也是一道少不了的菜,但酒席上忌讳出现“白豆腐”。通常来说要有油榨豆腐,颜色为金黄色,因油榨又叫油发,这中豆腐统称为“发豆腐”,寓意为“发”,即发家、发达,也有发福、发富之意。

当然,这种酒席,也可用“白豆腐”,但要经过用油煎,将豆腐的外表煎黄后用水煮,煎到什么程度,各家各户的喜好不同,也就有所差异。这种豆腐叫“家常豆腐”,没有忌讳。过去农村,“家常豆腐”是除肉以外比较好的菜了。

另外,这种酒席也可出现“白豆腐”,但是豆腐不能作主菜,只能作配菜,比如猪血汤内掺入新鲜豆腐,新鲜鱼、泥鳅放新鲜豆腐,等等。

由此可见,豆腐是农村酒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豆腐下酒也就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

民间有“豆腐划成肉价钱”之说,说明豆腐不值钱,但是,如果因为豆腐不值钱而否认做豆腐付出的艰辛,那就不应该了。

酒也同样是通过辛勤的劳动烧制而成,酒虽然比豆腐要值钱,但对这两者不能厚此薄彼。人世间,不论贵贱,任何劳动成果都应该得到尊重。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也不会得到劳动者的尊重。

最后说说“不如喂狗”这句话。这种说法虽然粗俗,但是,话糙理不糙。

狗不会说话,在农村,当有人用食物喂自家的狗,或邻居家的狗,当主人回家时,或者在路上遇到邻居家的狗时,狗会主动向来摇尾巴,表示与人的亲热。乡村的中华田园犬是会记情的动物,也是非常讲义气的动物。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说,自己为别人付出了很多,别人一点也不记情,而对狗来说,你只要付出一点点,它们会记你的情,比有一些人要强多了。

因上,“豆腐下酒,不如喂狗”这句俗语,后来在农村的语境下,通常被引申为:

对一些所谓“尊贵”的人来说,你给他们付出再多,都是廉价的,他们根本不领情,反而是那些你平时看不起的人,不被人尊重的人,你只要付出一点点,甚至是廉价的东西,他们会将你的情意记一辈子。

总而言之,这句俗语指的是农村的一种人情世故,至于有没有道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学会尊重别人,包括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0 阅读:0
依依聊文化

依依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