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宁做蚂蚁腿,不做麻雀嘴”,是什么意思?

依依聊文化 2024-10-20 08:46:37

蚂蚁和麻雀这两种动物,在过去农村是很常见的,人们再也熟悉不过的了。

有一句农村俗语说“宁做蚂蚁腿,不做麻雀嘴”,也说成是“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

虽然前后两句只有一字之差,也是俗语中的变体,但后一句意思更明确,也更好理解。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句俗语,这里先介绍一下,我小时候与蚂蚁和麻雀打交道的亲身经历。

本文开头时,我为什么要强调“过去农村”,主要是现在很多地方麻雀越来越少,很难看到,即使看到成群的麻雀,也只能看到5到10只在一起。

过去的农村,常看到的麻雀,动则几十只,多的有上百只,甚至数百只。例如,那时产生队的仓库麻雀是最多的。

稻谷泛黄即将成熟时,麻雀一群一群地集合在田埂上,不太怕人,当人走近时才突然起飞,四处散去,人走过后,又重新聚在田埂上。

收了稻谷后,仓库就成了麻雀的天堂,尤其是存放稻谷壳或二卡籽稻谷(即秕谷,子粒不饱满的稻谷)的仓储间,因没有完全封闭,麻雀可以自由出入,里面总时聚着黑压压的一大片。偷偷扔进一块砖头,就能砸到几只。

民居内也有不少的麻雀,大多早晨飞出去,傍晚飞回来,晚上就住在屋檐上的瓦片、杉树皮内。

通常来说,刚建好的房屋,才盖的新瓦和新杉树皮下面,是麻雀最喜欢的住所,也是繁衍后的巢穴,要捉麻雀,晚上到这些地方去寻找,往往收获满满。

当然,白天捕捉麻雀,也是我们当年童年和少年的快乐经历。

那时,我们通常选择在雨天或者冬天,先往地上撒一些秕谷,然后用大箩筐或大圆簸箕等工具,放置在秕谷上方,用柴棍撑起来,再用一个绳子捆绑柴棍的下端。

设好陷阱之后,我们攥着强子的一端,躲藏起来,当麻雀来吃秕谷时,把绳子一拉,大箩筐或大圆簸箕就把麻雀罩住。

这种办法屡试不爽,麻雀因为嘴馋,屡屡落入圈套。这也是当时乡村小孩子,普遍使用的捕捉麻雀的办法。

那时的农村,正因为麻雀太多,总是抢夺稻田、仓库、晒谷场上的粮食吃,麻雀也曾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度被列入“四害”(最初老鼠、麻雀、苍蝇、蚊子,后来调整为老鼠、臭虫、苍蝇、蚊子,最终确实为苍蝇、蚊子、老鼠、蟑螂)之一,是被消灭的对象,后来因动物学家们的反对被剔除“四害”。

后来,一些乡村的麻雀突然消失了,一同消失的还有乌鸦,到处看不到它们的踪影。直到前些年,麻雀突然又出现了,但是,不像以前那样了,数量比较少。

再说蚂蚁,我们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大多逗玩过蚂蚁,逗玩的一般是院子里那种小红蚂蚁。

这种红蚂蚁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蜇人。不像树上和山上那种屁股翘得老高的红蚂蚁,爬到人身上就蜇,还有野外那个头比较大的黑蚂蚁,蜇人就好像被野蜂蜇了一样,很痛,皮肤上还长红肿的包。

平时,红蚂蚁的活动,东一只,西一只,不会聚出行,好像是在漫无目地的瞎跑,实际上,他们是在寻找食物。

我们就将拍死的苍蝇或蜻蜓,或者其他虫子,放在蚂蚁的附近,蚂蚁很快就发现了。

单个的蚂蚁先是自己用力拖,拖不动后,就唤来附近在的同伴帮忙。

蚂蚁的力气很大,一只苍蝇,四五个蚂蚁就能搬动,我们既然是逗着蚂蚁玩,肯定不让他们搬动,就用小木棍摁住苍蝇,不让他们拖动。

蜻蜓和大一些的昆虫,即使我们不摁住,四五个蚂蚁也搬不动。

这个时候,一只蚂蚁就会快速跑开,它是跑回巢穴报信去了。不一会儿,蚂蚁的队伍就浩浩荡荡开过来了,把食物往巢穴里搬运。

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再打扰它们,看着它们把食物拖入砖缝和石罅。我们也就知道蚂蚁的老巢所在。

于是,我们再一次投给蚂蚁的食物,前面的场景再重演一次,如此反复,半天的儿童或少年时光,就这样轻松打发走了。

温端政主编的《中国俗语大辞典》,对“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的解释是:

“指人应当像蚂蚁那样勤劳,不可像麻雀那样贪吃。”

这种解释,对麻雀来说还算公允,正如农村的一句老话所说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贪吃是所有鸟儿的天性。

现在一些资料和有一些人的文章解释,对麻雀就不太公平了。

他们说,麻雀嘴只会叫,只会唱高调,不会做实事,没有像蚂蚁那样有实干精神,是馋嘴和懒惰的象征。

这样说就实在是冤枉麻雀了。在乡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论唱高调,麻雀虽然喜欢叫唤,但其声量是比较小的,如果仅按声量来排队,麻雀在鸟类中,还排不上号。

比如,杜鹃、乌鸦、猫头鹰、画眉、竹鸡、百灵、夜莺、黄鹂等等,它们的叫声很远都能听到。麻雀的叫声算是鸟类中比较低的。

农村民众对麻雀感情很复杂,既恨又爱,恨的是麻雀偷吃粮食,爱的是麻雀与燕子一样是家鸟,民俗认为,麻雀繁殖能力强,住到家里是吉祥的气象,会带来子孙兴旺。

民众对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并不认为是他们的缺点,反而认为增添了热闹气氛,增加了烟火气。

麻雀的嘴虽然很馋,但并不懒,尤其在养育幼鸟期间,特别勤快和辛苦,且非常有责任心,农村把父母养育儿女的辛苦,往往用“麻雀盘口”(即麻雀养育幼鸟)来打比方。

麻雀虽然有其有害的一面,但也有有益的一面,除了吃粮食外,还喙食大量的害虫,其对农业的贡献,要远远大于他们的危害。

这里是当年动物学家得出的结论,最后也成为将麻雀移出“四害”名单的主要依据。

麻雀嘴馋,之所以被古人说事,其主要原因是麻雀的生活方式,不符合乡土社会的生活方式。

麻雀虽然聚群觅食,也很勤劳,但是,在人们的眼里,它们在群体觅食时,只顾自己,没有集体观念。

而蚂蚁的腿虽然很微小,但非常勤快,而它们的勤劳,是为了整个蚂蚁大家庭的生存,这就类似于勤劳的蜜蜂一样,工蜂的劳动不是为了个体,而是为了整个群体的生存。

蚂蚁的这种生存方式,也是古代我国乡土社会所提倡的,是乡土社会的道德文化根基。

综上所述,这句俗语的意思,从过去乡村的现实角度来说,蚂蚁的腿虽然很少,但勤劳也很顾家,人应当像蚂蚁那样勤劳顾家,大公无私。

麻雀虽然也很勤劳,但它们寻找到食物后,只是为了满足各自的嘴巴,因此,人不应该学麻雀的嘴巴,不能自私自利。

现在社会,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这句俗语的深刻含义,并没有过时,在社会诸多领域中,集体力量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还需发挥集体力量重要作用。因此,这句俗语仍然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0 阅读:29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49

用户10xxx49

1
2024-10-20 11:28

古代的麻雀嘴就是现代小编的嘴!

依依聊文化

依依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