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从外面进到自己家里宅院的道路,从哪些方位进,进去的路如何设计等,有很多的讲究。常听村里的老人说,进屋的道路要“前低后嵩”,才能“嗣有德”,这到底是什么样的讲究呢?
“前低后嵩”和“嗣有德”本来是一句话,合并起来就是“前低后嵩嗣有德”,是旧时农村建设修筑前门道路的一句口诀,也可能说,是一条必须遵守的规矩。
在解释这句话之前,我在这里先给读者朋友说一个事例。
与我同村的一位小学同学,几十年来一直在外面发展,干出了一番事业,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他的老父亲原本打算把村里的老宅翻修一下,无奈村里被国家例为全国的历史文化名村,要建新房子,受各种条条框的约束。
于是,他只好放弃老父亲的原来设想,在离远村庄的自己家菜地里,把小楼房建起来。他选中的建房地址风光不错,依山傍水,山环水绕,山清水秀。
只是这个地方也明显存在缺陷。原来这里没有人家居住,再加上这里相对村里来说,稍显偏僻。正是因为如此,通往原来菜地的道路,只是生产用的泥土小道。房屋建成后,这条乡村小道无法满足现在农村生活的需要,买东西回家都要肩挑背扛。
我那小学同学的父母,虽然身体非常健康,但毕竟都已年过八旬,走路时腿脚不太灵便了。一旦下雨,泥土小路非常泥泞,行走时举步维艰。而上了年纪的人,最怕跌倒摔跤。
基于老人出行安全和家里人以后出方便的考虑,他们家决定修条新道路到小楼房。但是,在路线的选择问题上,他们父子俩发生了争执,各自固执己见。
我那小学同学选择的是从村里水泥道路,抄近路通到新房子,从村道到家里路笔直,是下缓陡到家门口,位于房屋的上水(即河、溪、渠水流上游)。而他父亲选择的是绕了一大圈后,才与村里水泥道路相接,且到了家门口要上一段较陡的坡路,位于房屋的下水(即河、溪、渠水流下游)。儿子选的路线约100米,父亲选的路线有300米。
儿子考虑的是以后道路硬化,他选定的路线花的钱少,而父亲选择的路线硬化花的钱要多了几倍。按照常理来说,乡村老人比年轻人更节俭,更不舍得花钱,可为什么他的老父亲这么固执呢?
实际上,我那小学同学父子俩的争执,在村里传开后,在村民中也引起了一场争论。年纪轻一点的人站在了儿子的一边,年纪老的人站在父亲的一边。
站在儿子这一边的人有两点理由,一是路线缩短了三倍,修路的资金节省了三倍。站在父亲这边的人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建房修路是千百年的好事,要遵循“前低后嵩嗣有德”的老规矩。
我那老同学是村里有名的孝子,最后,他不得不在父亲面前让步,按父亲的选择的路线,把路基修好,等两年路基变实了后,再用水泥硬化。
从以上这个事例可以看出,乡村建房的一些老规矩,已经深入老一辈人的骨髓之中,形成了一种固有的传统观念,与年轻人开放、实用的新观念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别。两种观念在生活中,经常发生碰撞。
那么,“前低后嵩嗣有德”这个老规矩,到底有什么传统说法呢?
这里先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前低后嵩”一般指乡村传统建房,在选址时的一种相地原则,也就是说,房屋前面的地势要低于后面的地势。对山区和丘陵地区建房来说,房屋前面的地形开阔平坦,后有靠山。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建房要“坐实朝空”,实,即靠山,空,即平坦空旷的地方。
“嵩”原来的解释为嵩山,也就是山大而高,后来泛指高。再说,乡村建房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山,也不一定所有的民居都得靠山而建,这也不现实。对建房的地形来说,只有相对的高和低之分,就把所有的地形涵盖了。因此,“前低后嵩”的意思就是“前低后高”,而高的地方就被称“嵩山”。
民间俗信认为,建房时不能违背这一原则。旧时乡村还编了俗语,来说明违背这一原则的所谓“后果”,比如,“前高后洼,不孤就寡”、“前凸后凹财散空”等。这样的俗语看起来挺吓人的。旧时乡村俗信要求人们遵守某一规则时,往往就是用吓唬人的方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民间根据这一建房选址的原则,进行了拓展,认为进入住宅的道路也应该“前低后嵩”,于是,也就有了“前低后嵩嗣有德”。
“嗣有德”中的“嗣”,这里指子孙后代,而对“有德”的解释,民间认为,“嵩山”即靠山,代表子孙后代可以得到得到福荫,或者主非常吉利。
靠山,原来的意思是房屋后面的山,主要是起到让住宅藏风聚气的作用,冬季可能躲避寒风,春夏季可能让暖气吹进来,促进空气循环。另外对居住者来说,起到心理的安抚作用。
这就像一个人坐在一个地方,后背有靠,就不用担心向背伸一下懒腰就会跌倒,没有后顾之忧。后背无靠,就得随时稍向后倾就会跌倒,免不了有后顾之忧。这与我们坐有靠的椅子和无靠的櫈子的心理是一样的。
到后来,“背山”被引申为“比喻足以凭借和依靠的人或势力。”(引自《现代汉语大词典》)
因此,“嗣有德”中的“德”,被人们理解成“恩惠”,进一步地说就是所谓的“福荫”。到后来,“德”的含义被拓展,被赋予了“品行”的含义。
民间认为,从外面往家里走,是上坡路,旧时上坡路一般都有台阶,一级一级往上走,有步步高的寓意。同时,从人的品行上来说,到了家里是个人或家里人的私密场所,凡事稍微高调一点没有关系。
而从家里往外走,是下坡路,一级一级往下走,寓意出门在外,每走一步都有台阶可下,做事顺利。同时,从人的品行上来说,出门在外,做人要低调再低调,就像出门时的台阶一样,一级比一级低,这样就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少惹是生非。
从以上两种解释,可以看出,“前低后嵩嗣有德”这句话,在我国乡村传统建筑文化,不仅体现了人们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祈望的社会心理,还融入了乡村道德规范。如果说前一种解释带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不足为信,那么后一种解释,对人们有一定的教化意义,现在仍然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