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19岁小伙加入同盟会,忠心耿耿,孙中山:他将来会大有作为

老章聊历史 2025-04-16 03:17:15

1905年8月20日, 中国同盟会成立。会议通过了同盟会章程, 选举孙中山先生为总理, 黄兴任执行部庶务, 宋教仁任司法部检事长。

同一年,一位19岁的小伙经黄兴、宋教仁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他十分佩服孙中山先生,一直追随着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对他的忠心耿耿非常感动, 曾对人说:“他将来会大有所为。”

这位19岁的年轻人是谁呢?

他就是“延安五老”中年龄最小那一位“林老”——林伯渠。

林伯渠

林伯渠, 名祖涵, 1886年3月20日出生在湖南临澧。

他的父亲林鸿仪是位知识分子,在当地颇具名望。他的父亲对其影响比较大,幼年的林伯渠正是在其父亲的熏陶下开始了解和接受维新派思想。

我们可以从林老《六十自寿》中体会到他对父亲深厚感情。

“六十年匆匆地越过了生命的途程, 回首往事, 儿时聆受庭训的情景, 仿佛还在眼前。”

后来林伯渠考入西路师范,在这里开始接触梁启超《新民丛报》等进步书刊。受其影响,他开始慢慢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03年冬, 林伯渠以西路师范第一名的成绩取得留学日本的机会。第二年,他告别家人,乘船前往日本。

1905年8月20日,同盟会成立。聆听了孙中山先生慷慨激昂的演讲, 林伯渠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他仿佛有一种醍醐灌顶, 豁然开朗的感觉,心中许多蒙混不清的问题突然变清晰了。

也是从此刻起, 林伯渠决定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 在黄兴、宋教仁的介绍下加入了同盟会。

这是林伯渠一生事业的重要起点, 也是他做出的第一个关键性选择, 从此踏上革命的征途。

1906年,林伯渠奉命返回长沙,从事革命活动, 不久又来到东北帮助宋教仁。

孙中山先生曾对人说:“他将来会大有所为。”他对林伯渠也异常器重。

后来护法战争失败, 林伯渠感到十分痛苦,茫茫前路,不知何处去。彷徨中的他再次来到日本, 寻求救国的新道路。

这个时候, 林伯渠结识了时任早稻田大学经济学教授的李大钊。他视李大钊先生为自己的良师益友。

李大钊经常寄给他一些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籍。这些书籍让他的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坚定了自己要选择什么样的道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林伯渠内心非常高兴, 他似乎看到了中国胜利的曙光。

1920年, 林伯渠奉命来到上海工作。在这个十里洋场的大都市,因为没有足够的经费,他的生活非常拮据。

就在他生活十分困窘的时刻, 又是李大钊介绍他认识了陈独秀。

1921年1月, 经李大钊, 陈独秀的介绍, 林伯渠加入了上海的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国民党营垒中最早脱颖而出的共产主义战士。紧接着,他前往广州工作,为促进国共第一次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大钊

1923年,孙中山任命林伯渠为中国国民党总务部副部长, 在国共合作中处在一种特殊地位。

林伯渠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介绍共产党员参加国民党。先后有八十多名党员,在林伯渠的介绍下加入了国民党, 周恩来、澎湃、刘少奇、张太雷等等。

国民党一大, 李大钊, 谭平山, 林伯渠, 毛泽东等十名共产党员被推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委员, 林伯渠当选为农民部长。

林伯渠为起草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 在国共两党和苏联顾问鲍罗廷之间进行磋商和斡旋。

1925年孙中山先生因病不幸逝世。林柏渠极其悲痛,亲自为孙中山先生舁榇执绋, 送灵至北京西山碧云寺。

三十四年后, 在纪念孙中山的诗中他还写道:

“泪尽铁狮子, 匆匆卅四年。”

国民党二大后, 林伯渠根据中央的指示立即转入准备北伐, 发动和领导农民运动的工作, 特别是在农民运动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提出建立农民运动委员会, 扩大农讲所, 聘请毛泽东为农讲所所长, 编辑出版有关农运的刊物与书籍, 督促各省建立农民部, 增加农运经费, 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农民运动的发展。

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在这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 林伯渠再次表现出革命者的本色。

当时, 林伯渠的不少老友劝他登报宣脱离我党, 并表示愿意保护他。但林伯渠断然拒绝了。

面对权力和地位的诱惑,面对生与死的考验, 林伯渠再次展示出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毅然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

林伯渠安排妻子带着子女返回上海, 而他自己则留下来准备参加更艰苦的战斗。

他离开武汉来到南昌,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 被选为革命委员会委员, 负责给起义队伍筹款的重任。

为此,蒋介石还发布公告,悬赏缉拿林伯渠。迫不得已,林伯渠离开祖国,与吴玉章一起前往苏联学习。

1933年,林伯渠回国,辗转来到中央苏区, 肩负起国民经济部长的重任, 出色的领导苏区人民完成支持前线的任务。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 林伯渠随红军进行了战略转移。

在长征的过程中, 他又肩负起后勤工作, 保证部队的供应。

每到一个地方, 林伯渠总是再三交代, 要严格执行党的政策, 严格遵守革命纪律, 不能损害群众的利益。

虽然林伯渠年纪大, 身体也较单薄, 比起其他同志更要劳累和疲乏, 但他有着一股坚韧不拔的毅力, 从不说苦。

黑夜中,林老经常在险要处,高举着明亮的马灯,给同志们照亮前进的道路。

1935年12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 中国革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林伯渠由做部队的供给工作, 转到主持政府的工作,对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政权建设, 特别是财政经济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延安时期, 作为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始终关心群众生活, 保护群众利益。

无论走到哪里, 林伯渠都能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他穿着一身打着补丁的衣服, 说话和和气气, 没有一点“官”架子。

林伯渠继续主管财政, 凭借阅历深、经验丰富和卓越的才能, 开拓工作, 在支援革命战争、活跃根据地经济生活、建立财政金融制度、培养财经干部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4年,林伯渠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鞠躬尽瘁。

他倡导把定期视察工作作为党和国家机关联系群众、调查研究的一项工作制度。

他自己以身作则, 率先赴湖南、宁夏等地视察。每到一地, 他都要找许多基层干部和群众交谈。他将获得的材料, 密密麻麻地记满了两个笔记本。

林伯渠一生始终保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决不搞特殊化, 时刻以一名普通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自觉遵守党纪、政纪, 一丝不苟。

林伯渠因工作需要, 有自己的专车, 但他从来不公车私用, 更不允许子女乘坐。他还经常教育孩子“要和同学们打成一片”。

他将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特别是在革命统一战线, 财政工作的贡献尤为显著。王震将军称赞他为“跨越两个世纪的革命家”。

参考资料:

《林伯渠政治生涯的三次选择》,党史纵横,2014年12期。

《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林伯渠》,青年文学家,2014年18期。

1 阅读:97
老章聊历史

老章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