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崎岖坎坷,不知不觉就过了很多年。有时候猛然回首,发现自己兜兜转转,竟然又回到了起点,似乎所有的努力都已付诸东流,心中不禁感慨万端。但是生活并非简单的重复,就像一树繁花即使重新绽放,也不可能与原先完全相同。
清代一位才子学识渊博、志向高远,可是由于才不尽用、有志难伸,就曾走过一段弯路,不过那段曲折的经历,也让他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下面分享袁枚再次踏上仕途,吟咏了一首佳作,先抑后扬,结尾充满豪情壮志。
赴官秦中
清 · 袁枚
十年辞阙竟重还,一檄文书又赴官。
双履凫飞朝汉远,五羊皮少入秦难。
歌声旧爱伊凉听,山色新添华岳看。
传说关中多胜迹,男儿须到古长安。
袁枚是深受大家喜爱的清代文学家,他的《随园诗话》也影响广泛,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优秀诗词和诗坛佳话,堪为袁枚的呕心沥血之作。
袁枚23岁时进士及第,入仕后曾在溧水、沭阳等地当了七年的县令,由于久未升迁,便辞官退隐。他在金陵购置房产,然后又将其修缮一新,并命名为随园。
可是开馆收徒毕竟收入微薄,难以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所以在亲友的劝说下,袁枚又在37岁时再度入仕。这首诗就创作于作者赴任途中。
清代时正式任职的官员只有几万人,对于一个泱泱大国来说,这个数字实在不算太多。不过那些候补的官员却是不计其数,其数量宛如过江之鲫。很多进士需要候补多年才能轮到实缺,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无缘仕途。袁枚在33岁时辞去县令,此后的第三年又北上京城干谒,过了很久才有幸获得陕西候补官员的名额。
开篇点题,说明创作缘由,“十年辞阙竟重还,一檄文书又赴官。”十年是虚指,是指袁枚从刚入仕,到重返京城的时间。袁枚出生于浙江杭州,十多年的光阴弹指一挥,诗人当初在江苏当县令时,感觉仕途不顺,辞官时态度极其坚决。
他应该不会预料到,几年之后,竟然又会辞阙重还,然后前往一个更加遥远的异乡。“竟、又”二字,耐人寻味,刻画出才子因生活所迫,而感受到的危机和无奈。
接下来的两句,抒写作者的郁闷之情,“双履凫飞朝汉远,五羊皮少入秦难。”出句化用汉代叶县县令王乔的传说,他每次入京都会乘坐双凫,飞到朝廷等待皇上召见。
对句则出自春秋时期百里奚的故事,秦穆公曾用五张羊皮,从楚国的市井中换回他担任了大夫,后来他不负期望,辅助秦穆公成就了霸业。
袁枚感慨自己没有王乔的神仙之术,自己北上京城时历尽艰辛。同时他又叹息自己无法获得帝王的赏识,只能背井离乡,踏上万里西去之路。
颈联情绪变得昂扬,“歌声旧爱伊凉听,山色新添华岳看。”诗人当时虽然正值壮年,可是多年的隐居生涯悠闲自在,很少这样一路跋涉,让他感到异常辛苦,若不是为了生计和前途,他根本就难以忍受。
好在一路上景色不停变换,诗人并不感到枯燥。快要进入潼关时,诗人又听到了往日喜爱的曲子,同时华山的风景似乎也显得焕然一新,诗人不自觉地开始展露笑颜。伊凉,古曲名,即《伊州》、《凉州》等歌谣。
结尾更传达出一种豪迈情怀,“传说关中多胜迹,男儿须到古长安。”诗人了解到,关中具有无数的名胜古迹,好男儿若想建功立业,必须要到长安闯荡一番。
诗人一定想到了盛唐的李白、杜甫和王维等人,都曾在长安城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自己也不可妄自菲薄。行文至此,一扫之前的颓丧和失意,变得情绪高昂,暗示出诗人虽然经历了挫折,却依然豪情满怀。
纵览袁枚的这首七律,起首情绪低落,结尾气度不凡,中间两联精于炼字、善用典故。全文先抑后扬,展现出清代才子不畏艰辛、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