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说,不要企图去拜任何人为师,一个人只要把自己对世间万物的观看角度,死死地与某种知见捆绑在了一起,那么他的人生道路定会出现问题的。
就在今早,无意间看到一篇南怀瑾大师的文章,像大多数人对南师的了解那样,他依然喜欢将佛道儒三家并驾齐驱,相互掺揉着布道解惑。
比如,一谈儒家文化,就不知该怎么从佛法的概念中绕出去,非要给儒学生命套上佛家的东西。
你说南怀瑾是一个大杂家,其实一点也不为过。
可惜很多人把他抬升到了神的高度。我并不是说他配不上这样的高度,我也称之为大师,经常读他的一些文章,对他的很多观点赞叹不已。
只不过在大多时候会觉得“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感慨,因为他走的方向并不是我所追求的。
人人心底有一杆秤,人人心中有一个别人所没有的信仰对象。
每个人能下凡俗间做一回人不容易,如果你的灵魂自己作不了主,那就没什么意义了。
我们知道,入世修行的目的是让心灵归位,归位到“腔子”里面。
之前作者说了,腔子不是形体意义上的躯壳,而是宇宙的认证地方。
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到底有多大,就要从腔子中洞察出去,否则是根本达不到“吾心即是宇宙”的至高人格境界的。
把心收回腔子,就是孟子讲的“学问之道,求其放心”。
那么南怀瑾是怎么解读孟子这句话的呢?
他说“放心”是“放下”的意思,而非朱熹说的放纵的心。
反正本人非常不认同南师的解释,妄念为什么要放下,念头不正的时候,正其不正便格物,如果把念头放下了还格得出什么东西来呢?
注意,放下是致不出“良知”来的,没有良知作为支柱,你又拿什么去经世致用。
文字/尘谷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