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洒脱肆意的2首“游侠诗”,豪气干云间,冲破压力重拾信心

文史达观 2024-11-19 19:38:36

大唐时期。

长安城里有一个英俊的少年,他风度翩翩,性格豪爽,武艺超群,被皇上亲自选为羽林郎。

闲暇的时候,他总是约上长安城几个意气相投的伙伴到酒楼狂喝痛饮,高谈阔论。

每次喝酒的时候,他们习惯将自己的宝马系在酒楼旁边的垂柳上,在当时这成为长安城里一道独特的风景,过往的行人都羡慕不已。

忽然有一天,从渔阳边关传来战事的消息,边境外族入侵。

少年义愤填膺,手中的宝剑时时夜鸣,他不愿意再在长安城里过波澜不惊的生活。

于是,他奏请皇帝,希望跟随骠骑将军出征。

少年并不是不知道战场的苦,他只是觉得若能杀敌御辱、流芳百世,即使死在战场上也是值得的。

少年的情怀打动了皇帝,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少年备好行装,跨上宝马,出发了。

战鼓响起,少年面对强敌毫不畏惧,成千上万的敌军在他眼里看来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他左右开弓,先后射杀了敌军的五个首领。

侵犯者很快被赶出了边境。战争结束,少年随军凯旋。论功行赏,数少年的功劳最大,皇帝十分高兴,少年得以封侯。

少年功成名就,没有虚度年华。

当时王维在朝中为官,看到少年意气风发与功成名就,不禁也羡慕和赞叹不已。

大唐初期,几乎所有的人都崇尚游侠,由此民间也形成了一股游侠之风。尤其是文人侠士,最是令人崇拜。

即便很多文人没有上过战场,没有见过大漠的风烟,但心底都有一个侠客梦。

当时王维看到少年,回想起心中还没有磨灭的侠客梦,心中油然生出了崇拜之情。

由此大笔一挥,一首《少年行》光耀千秋: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熟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那种大义凛然,豪气干云的情怀跃然纸上。

与曹植《白马篇》中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昂扬斗志有着一样的壮烈激情。

这就是大唐,每一位游侠少年的精神面貌和每一位诗人胸怀中的伟大抱负。

时光荏苒,几十年后,大唐又出现了一位奇才,叫作“李贺”。

李贺,出生于公元790年,是唐朝中期的伟大诗人,他才华横溢,抱负远大,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出身寒微,但祖上十分显赫,其是唐朝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到了父亲李晋肃时家道中落,家境已经十分贫寒。

即便如此,他的心中还是充满了抱负,不仅文学上才华横溢,也有一定的武艺,亦期待着奔赴战场建功立业。

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

李贺成年后,因父亲去世而服丧,未能早登科第。

后虽经韩愈等人推荐,但因父亲名字“晋肃”与进士的“进”犯“嫌名”,而被迫离开试院。

几番挫折之后,李贺仍不甘心,他几经求人引荐,最终当上了一个奉礼郎的小官。

唐朝时期,这个官职只是个从九品的小官,根本没什么话语权。这使得有着强烈报国之心的李贺更加郁郁不得志,不久就辞官回家了。

可回到家里的李贺,仍然放不下对国对民的热情,朝廷的忧患时刻在他的心头。

严重的藩镇割据使国家混乱不堪,大唐王朝已日渐衰败,这怎能不让李贺痛心疾首?

他真想拿起吴钩宝刀,到沙场上奋力厮杀,把被藩镇割据的诸多州郡都收复归回国家,自己功业显赫而博得万户侯的显位。

吴钩又称金钩,为铜制,形如弯月,齐头无锋,两边有刃,是一种推、钩两用的兵器。

相传这是春秋时代的吴王下令制造的,所以称为吴钩。

到唐代,模仿古时吴钩而制出的曲刀也称吴钩。

吴钩因其奇异的形状和不凡的杀伤力而博得盛名,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慢慢成了神刀利器的代名词。

其中李益有“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辛弃疾有“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诗句。

而纵马持吴钩迎风长啸的场景,更是男人心中最真切的向往。

李贺多么想拿着一柄如月的吴钩弯刀,骑着一匹佩饰金鞍的战马,驰骋其中,奋勇杀敌。

于是在千百次的沉思之后,李贺终于写出了内心深处的远大志向: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带上吴钩,去收复被藩镇占领的五十余州?

请您到凌烟阁上看看功臣们的画像,有哪个书生被封为万户侯呢?

如此豪迈的气概,如此远大的抱负!

所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在那个边防强大、高度自信的大唐,每个人的心中都涌动着豪情。

让我们也拿起精神,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处境,向唐朝的游侠们一样积极向上,拥抱光辉灿烂的明天。

读者们,关于“民间俗语七十三和八十四”,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0 阅读:22

文史达观

简介:专注国学诗词,解读诸类文化。文史作者,传播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