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川陕公路修建的历史:民工饿得吃泥土,却创造了工程奇迹

行走在川渝 2024-04-04 11:44:54

在抗日战争那段血与火的岁月里,川陕公路如一条巨龙蜿蜒在中国的大地之上,它默默地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与智慧无穷。今天,让我们一同揭开历史的尘封,探寻这条传奇公路背后的故事。

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土,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战争形势,国民政府决定在西南大后方修建一条战略公路——川陕公路。这条公路的修建,不仅关乎着抗战大局,更寄托着中国人民对未来胜利的坚定信念和殷切期望。

川陕公路的修建工程可谓艰巨异常。它要穿越崇山峻岭、横跨深沟险壑,其中秦岭和大巴山更是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交通的天堑。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国民政府动员了数以万计的民工参与建设。这些民工来自四川、陕西等地的11个县。

这些民工中,有的人是响应国家的号召,毅然放下手中的农活,投身于公路建设之中;更多的人则是被生活所迫,希望在筑路工程中找到一线生机。他们带着简陋的工具,有的甚至是空手而来,但他们都怀揣着同样的信念和决心。然而,他们面临的困难却远远超出了想象。

1935年,川北地区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旱灾,粮食严重短缺。民工们在饥饿中挣扎,为了填饱肚子,他们不得不四处寻找食物。在广元县,民工们的情况更是令人心痛。许多人因为饥饿而倒下,甚至有人为了解饥而不得不食用白泥。四川省公路局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虽然心急如焚,但却无力解决粮食问题。他们只能向重庆行营求助,希望能够得到援助。

重庆行营秘书长贺国光在接到报告后,立即电令四川剑阁地区专员田湘藩采取紧急措施。田湘藩不敢有丝毫怠慢,他迅速组织了一批粮食运往工地,并亲自前往广元工地视察。在工地上,他召集各县长开会,严厉地指出:“民工没吃的怎么干活?不管省里怎么说,现实问题必须由你们负责!”

在川陕公路的修建过程中,工程师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不仅要克服七盘关的险峻、明月峡的深邃、千佛崖的悬崖峭壁等自然障碍,还要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地推进工程进度。在明月峡段,为了赶工期,筑路委员会组织民工在古栈道半壁绝崖上开凿出一道长864米、宽4.5米的凹槽。这段凹槽被形象地称为“老虎嘴”长廊,它虽然勉强可以通车,但却是川陕路上最险峻的一段。每当车辆行驶在这里时,都让人不禁捏一把冷汗。

经过10多万人历时一年的艰苦努力,1936年6月15日,川陕公路终于在鞭炮声中基本竣工通车。这条公路的通车不仅为川军北上抗日提供了便捷的通道,还为政府机关、大学、银行等机构的西迁提供了重要的路线保障。它建立起了抗战大后方,为中华民族的存亡续绝了希望之火。

川陕公路的修建不仅在抗战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还创造了20世纪30年代工程的奇迹。它不仅是一条公路那么简单;它更是一座丰碑、一种精神、一种力量的象征!在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里,川陕公路就像一条连接生命与希望的桥梁,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期盼。

如今,当我们行驶在宽阔平坦的公路上享受着现代交通带来的便捷与舒适时,不应忘记那些曾经为川陕公路付出血汗与生命代价的人们。他们的故事如同这条公路一样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0 阅读:3

行走在川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